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楊並盾蚧
- 拉丁學名:Pinnaspis buxi (Bouche)
- 二名法:Aspidiotus buxi Bouche;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nsecta
- 目:同翅目
- 科:盾蚧科
- 分布區域:遼寧、寧夏、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
形態特徵,成蟲,卵,若蟲,蛹,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雌介殼梨形,前方狹,後方很寬,長1.3~1.8mm,寬0.5~l.lmm;淺黃色、淺褐色或灰白;介殼很薄、平,半透明,殼點位於前端;第一殼點黃褐色,有一半伸出第二殼點的前面,第二殼點橙褐色。雌成蟲體長0.74~0.80mm,寬0.46~0.50mm。長橢圓形,前方窄,後方寬,長為寬的2倍以上,最寬處為腹部一、二腹節;分節明顯,臀前腹節側緣呈瓣狀突出,後胸沒有側瓣;黃色;觸角瘤狀,上有1根粗長毛;前氣門周圍有5~12枚盤腺孔,後氣門處一般沒有,偶見1或2枚;臀前腹節側緣的背面各有3~5個邊緣腺管;第3腹節側緣有4個腺刺,第4腹節有2~4個腺刺,第5~8腹節各有一個腺刺;臀板三角形,具2對發達的臀葉,中臀葉較小,內緣直,相互接近;背管腺很少,有體壁內陷囊。雄介殼長扁條形,末端圓;長1.0~l.lmm,寬0.3~0.4mm;白色溶蠟狀;背面有3條很明顯的縱脊,夾溝較寬;殼點在頭端突出,淡黃色。雄成蟲體長0.93mm,寬0.35~0.4mm;桔黃色;狹長形,末端漸窄;觸角9節,長超過體之半;複眼黑色;翅一對白色透明;足三對,較長;口器退化。
卵
橢圓形,長0.25mm,寬0.15mm;淺黃色。
若蟲
一齡若蟲體橢圓形,長0.2mm,寬約O.lmm;淡黃色;頭在前緣附近有一對腺管。觸角5節,末節長超過前4節之和,2~4節各具環狀紋,第5節具6根長毛;側單眼一對,黑色;足3對,脛節和跗節上有細毛。二齡若蟲長橢圓形,長0.4mm,寬0.22mm;桔黃色;體前方狹;特徵同成蟲相似,但具4對邊緣管腺。
蛹
雄蛹:長約0.93mm,寬0.28mm;離蛹,桔黃色。
生活習性
自9月下旬開始以受精的雌成蟲在枝幹、葉片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雌蟲開始產卵,5月上旬為產卵盛期,卵成堆產於雌成蟲末端蚧殼之下,雌蟲產卵完畢後身體縮短,漸乾縮死亡。卵產下後3~5小時孵化,卵期7~10天,卵孵化後,隨即向四周爬行尋找適當場所固定,接著背面形成脊起,身體周圍及腹面分泌蠟絲。1齡若蟲歷期17天,2齡若蟲於5月下旬出現,歷期10天。雄性若蟲於6月上旬化蛹,蛹期3天,6月上旬雌雄成蟲出現並交尾,於7月下旬第1代雌成蟲開始產卵,產卵期12天,第2代1齡若蟲歷期25天,8月中下旬出現2齡若蟲,歷期21天,9月上旬出現第2代雄蛹,9月中旬,第2代雌雄成蟲交尾,9月下旬後以受精雌成蟲在黃楊枝幹、葉片上過冬。該蚧為卵胎生繁殖,越冬代雌成蟲平均懷卵91粒,最多達102粒,第1代雌蟲懷卵量平均24粒。可見越冬代發生數量大,為害也最嚴重。雌蚧一天平均產卵10粒,產卵期約7~10天;初孵若蟲停留10分鐘左右後開始爬行。雄蟲羽化高峰期為每日下午3~6時,羽化後四處爬行尋雌蟲交尾,晚9時左右為交尾高峰。雄成蟲朝生暮死,壽命僅12小時左右,交尾後很快死亡。該蚧可通過1齡若蟲爬行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苗木攜帶蟲體。雌成蟲越冬死亡率較高。當4月份平均氣溫達14~15℃時,1代卵開始孵化;7月份平均氣溫達26~27℃時,2代卵開始孵化,雨水對未固定若蟲有沖刷作用,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