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語言

《黃梅戲語言》是演唱黃梅戲的語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梅戲語言
  • 基礎語言:安慶地方語言
簡介,主要內容,

簡介

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北方方言語系的江淮方言。其特點為——唱詞結構在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結構,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結構。有時可根據需要以七字、十字句為框架,字數可壓縮或增擴,曲調則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戲的唱詞靈活多變,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間常夾雜多種口語化無詞意的字。句數不一定為偶數有時奇數句重複最後一句便成偶數。唱念方法均用接近國語的安慶官話唱念。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官話唱。

主要內容

黃梅戲語言在塑造藝術形象,渲染藝術情境,遷移默化的“寓教於樂”的藝術功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
  • 黃梅戲的語言具有“山歌”體的內在韻律美。
黃梅戲從抒情、嬉謔的小戲基礎上發展起來,它的前身就是山歌時調,小旦、小丑舞台對唱,在此過程中,它吸引了各種時代的、地方的、人文的文化養料,發展為今天的黃梅戲劇種,而其主要的“靈魂”——山歌時調的美學特質卻不變。因此,黃梅戲的語言與它所依賴的音樂美質相輔相成,從而形成黃梅戲劇本語言的內在韻律美。
  • 黃梅戲的語言語近情遙,膾炙人口。
黃梅戲語言從表面上看,是比較土氣的,句句都是大實話,但仔細一琢磨,就會發現它其實內蘊豐富,極富有彈性,在點染戲劇情境、表現矛盾衝突、突出人物此時此境上,有恰倒好處之功妙。由於黃梅戲語言及唱詞同時汲取了古詩、古詞、民間口語、民諺、民歌的所長,擯棄其太雅,以至令人聽不懂、不好入戲的弊端,發揮了語近情遙、明白如話的特點,因而成為一種雅俗共賞、文野合流、情濃語淡的劇本文學。
  • 黃梅戲語言的樂天誇張化傾向。
黃梅戲的語言猶如戲謔的外衣,覆蓋在大多數傳統劇目之上,從而形成特有風采。這些語言基本出於勞動人民和下層社會人士的口頭創作,到了黃梅戲裡,經過藝人的加工提煉,使其更具有個性化,更能結合戲劇情境,引發觀眾的笑聲,所以黃梅戲能給人以愉悅、朝氣蓬勃之感。 
  • 黃梅戲語言充滿了當時現實社會的哲理經驗之談。
由於很多黃梅戲傳統劇目都直接來自於傳唱當時當地的真人真事的民間文學,因而它的語言和唱詞就不可避免地滲透著那個時代的生活哲理及經驗之談,而且對下層社會生活民眾的刻畫及表述尤其細膩、獨到,豐滿。
  • 黃梅戲語言中的一些獨特用法。
黃梅戲的語言及唱詞有些特殊用法。一是根據調式變化而加的襯詞、墊詞,如“呀嗬啥,依嗬呀”之類。這種襯字墊詞乍看不起眼,但將它們去掉,只唱實詞就會索然無味。襯字墊詞是民歌韻味的體現,離開了它們,就等於好花離了泥土,無根無底了。黃梅戲中對歌隊舞的形式極普遍,小旦、小丑或猜謎,或對花,或報地名,或講古,既熱鬧好看,也抒情有趣,它所要求的唱詞一般都有形式上的同一格律。此外,利用歇後語來猜藥名,用“一二三……十”的數目字來串唱詞,都起到演唱活潑、生動抒情的效果。可以用輕快、平易、幽默、風采四個詞來概括黃梅戲的語言。輕快,指它的深入淺出,明白如話;幽默,指它的風格與情趣落落大方,機智嬉謔;風采,指它不斷汲取民間口頭文學創作的養料,豐富自己,常有新鮮獨到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