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湖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黃春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湖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春菊,女,無黨派人士,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高層次人才計畫入選者,湖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春菊於1997年6月獲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石油地質專業學士學位;2002年6月獲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學位;2003年3月至2007年8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在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擔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地質科學系研究助理;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擔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研究員;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海洋系教授;2012年10月被聘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理系教授;2013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6年獲得湖北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同年4月至9月,訪問美國喬治梅森大學;2018年1月12日當選為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9年出席政協湖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和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2022年出席湖北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和政協湖北省十二屆五次會議;2023年4月作為唯一女性獲獎者被授予首屆“中國孫樞獎”(共四位獲獎人),同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畫。

黃春菊的研究方向包括深時全球變化、天文年代學、古氣候模擬、全球碳循環等。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

人物經歷

1993年9月—1997年6月,黃春菊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石油系攻讀石油地質專業學士學位。
1997年9月—2002年6月,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免試攻讀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學位。
2003年3月—2007年8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2004年6月—2004年7月,訪問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PR)。
2005年4月—2006年10月,在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7年9月—2008年9月,擔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地質科學系研究助理。
2008年10月—2011年5月,擔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研究員。
2011年6月—2012年9月,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海洋系教授。
2012年10月,被聘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理系教授。
2013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6年,獲得湖北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同年4月至9月,訪問美國喬治梅森大學。
2018年1月12日,當選為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任職時間:2018年1月—2023年1月;武漢市125人入選,37位女性)。
2019年,出席政協湖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和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2022年,出席湖北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和政協湖北省十二屆五次會議。
2023年4月,作為唯一女性獲獎者被授予首屆“中國孫樞獎”(共四位獲獎人),同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黃春菊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太陽活動與自然災害的關係;深時全球變化;全球碳循環變化機制;地質年代校準等方面。通過對太陽活動的變化規律研究,探尋其對全球氣候變化及自然災害的影響和驅動機制;通過旋迴地層學、沉積學、地球化學以及磁性地層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來獲取沉積物中蘊含的古氣候、古環境的演變信息,通過古氣候模擬,揭示重大地質氣候變化事件的驅動機制,為預測未來全球變化提供科學依據。
2016年,黃春菊團隊在《地質學》發表論文認為,在早三疊世的生物復甦期,天文驅動的全球氣候變化是多次極端災難的重要誘因之一;團隊對華南地區的四條早三疊世剖面開展研究,校準了早三疊世各個亞階的持續時間,改寫了國際上對早三疊世系列災難發生時間的認識;相關成果還指出,在2.5億年前的地球上,每天的時間長度只有22個小時,一年有398個日出日落,之後由於潮汐摩擦等自然現象不斷消耗地球自轉能量,地球自轉速度變慢,拉長了每天的時間長度,使原來的22個小時變成24個小時;該團隊還檢測到了120萬年斜率周期信號,首次發現該信號的強弱與早三疊世的多次災難的發生時間有對應關係,這表明天文因素深刻影響了早三疊世百萬年尺度的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演化。
2017年,黃春菊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以及美國普渡大學James Ogg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發表了關於華南陸相晚三疊世須家河組天文旋迴和磁極性地層學的重要研究成果,對修訂三疊紀國際地質年代表、開展重大地質和生物事件及其環境背景的全球對比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月,《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刊出了黃春菊團隊“有關天文年代表”研究的論文——Astrochronology of the Anisian stage (Middle Triassic) at the Guandao reference section, South China,這項研究填補了三疊紀生物復甦期“年代表”缺失的拼圖,對國際地質年表的完善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為復甦期的全球碳循環、古溫度,海平面變化以及生物演化提供了精確的時間。
2019年5月21日,黃春菊團隊在國際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T1)上線上發表了題為“Negative extreme events in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their driver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的學術論文,該論文研究了近三十年的極端氣候事件對中國初級生產力(GPP)的影響;文中利用12套地表過程模型模擬的GPP數據和一套基於觀測和機器學習的GPP數據,首次將一種時空連續的三維分析方法套用到了中國極端GPP事件的研究當中; 研究結果表明極端GPP負異常事件集中在華北和東北地區,夏季GPP的虧損尤為顯著,對全國而言,降水負異常是極端事件的主要原因,而不同分區又有所不同;文章認為中國北方的乾旱事件和中國南方的極端高溫和低溫事件在未來可能會更加突出,相關部門應該給予更多的重視。
  • 學術論著
據2023年12月AMiner平台數據,黃春菊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Gondwana Research》《Geology》《Earth-Science Reviews(地球科學評論)》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多篇,被引1700餘次,H-Index:22;截止到2023年11月,黃春菊已出版著作一部。
學術著作
著作名稱
作者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
《Astronomical Time Scale for the Mesozoic
黃春菊
愛思唯爾(Elsevier Inc)
2018年12月
參考資料:
-
[1] Pliocene-Pleistocene evolution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 eastern North China: Constraints on the age of the Sanmen Gorge connection.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22
[2] 時間尺度的紐帶: 亞軌道尺度全新世亞洲季⻛降⽔的空間分異特徵.地球環境學報.2020
[3] A robust geochron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cyclostratigraphy of sediment core ZKA2.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20
[4] Astronomical forcing and sedimentary noise modeling of lake-level changes in the Paleogene Dongpu Depression of North Chin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20
[5] Holocene peatland water regulation response to~ 1000-year solar cycle indicated by phytoliths in central China.JOURNAL OF HYDROLOGY.2020
[6] Orbital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
[7] A new record of the 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from Scotland (UK)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s.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21
[8] 鄂⻄⼤九湖晚更新世以來沉積物的碳氮⽐值,有機碳氮同位素特徵與⽓候環境演變.第四紀研究.2021
[9] Large-scale, astronomically paced sediment input to the North Sea Basin during the 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22
[10] Wetlands of North Africa During the Mid-Holocene Were at Least Five Times the Area Toda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科研項目
項目時間
項目類型
項目名稱
2013年—2014年
中國石油科技合作項目
四川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紀旋地層學研究
2014年—2016年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星體周期與深時間全球變化
2016年—2019年
湖北省傑出學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長江中游全球變化及其區域回響
2018年—2021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華南中三疊紀迴旋地層學研究
2022年—2025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奧陶紀-志留紀轉折期軌道尺度的氣候變化及其驅動機制研究
參考資料:
  • 科研獎勵
2018年4月26日,黃春菊團隊完成的“顯生宙古氣候轉型過程中的重大地質事件及其高精度時間標尺”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該年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第一完成單位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人才培養

黃春菊的2015級直博生陳煒哲曾在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菲利普·西亞斯(Philippe Ciais)團隊聯合培養,2019年5月21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T1)上線上發表了題為“Negative extreme events in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their driver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的學術論文,於2020年9月入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擔任特任副教授;博士生李明松2017年在國際著名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發表論文,2018年1月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於《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他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聯合培養,於2020年12月入職北京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8年
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
2023年
中國孫樞獎(首屆)
參考資料:

社會任職

黃春菊先後擔任湖北省城鄉建設與環境資源保護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