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6年2月,菲利普·西亞斯出生於法國土倫。
1986年—1989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習,先後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和固體物理專業碩士學位。
1991年,獲得巴黎第六大學大氣科學博士學位。
1992年—1994年,在美國博爾德大學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4年—2003年,擔任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科學家。
1998年,被任命為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碳循環小組組長。
2001年,被任命為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科科長。
2002年—2017年,先後擔任CEA法國原子能委員會,CNRS法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UVSQ凡爾賽聖昆廷大學研究部門主任和研究所副所長。
2005年—2013年,協調了綜合碳觀測系統(ICOS)大型研究基礎設施在歐洲的部署。
2006年,被任命為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副主任。
2009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2019年,當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2年9月9日,被賀克斌推薦受聘為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菲利普·西亞斯建立了創新的全球碳收支大氣反演方法,發現了陸海系統碳收支關係和北半球陸地碳匯的重要性。設計並創建了法國溫室氣體觀測網;建立了基於大氣CO2和C和O穩定同位素觀測數據的全球碳收支大氣反演方法;運用該方法首次定量區分了陸海生態系統碳收支,定量實證了北半球陸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巨大碳匯,糾正了北半球碳匯主要由海洋生態系統貢獻的傳統認識。發展和完善了法國陸面過程模型,闡明了全球溫室氣體收支和對極端氣候事件的回響機理。開發並完善了ORCHIDEE陸面過程模型,這是少數能夠刻畫陸地系統磷循環的模型之一;為全球碳計畫CO2、CH4和N2O等收支估算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提供了重要模擬支持;以2003年歐洲高溫熱浪和乾旱等事件為切入點,定量揭示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影響規律,成為從“極端氣候事件”角度揭示碳循環對氣候變化回響的範例,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視角。揭示凍土碳對歷次冰消期大氣CO2升高的重要意義。融合冰芯氧同位素和深海沉積物碳同位素數據,構建了全球碳循環數據同化系統,定量評估末次冰消期碳元素在大氣、海洋、陸地間的重分配;提出凍土碳釋放貢獻歷次冰消期大氣CO2升高的新假說,挑戰了冰消期大氣CO2全部來自於海洋的傳統觀點;假說得到後續發表的多項重要研究證實。
據2023年10月AMiner平台數據,菲利普·西亞斯已發表學術論文1780多篇,被引187700餘次,H-Index:187。
[1]Yude Pan,Richard A Birdsey,Jingyun Fang,Richard Houghton,Pekka E Kauppi,Werner A Kurz,Oliver L Phillips,Anatoly Shvidenko,Simon L Lewis,Josep G Canadell,Philippe Ciais,Robert B Jackson.A Large And Persistent Carbon Sink In The World'S Forests[J].Science,2011.
[2]Shilong Piao,Philippe Ciais,Yao Huang,Zehao Shen,Shushi Peng,Junsheng Li,Liping Zhou,Hongyan Liu,Yuecun Ma,Yihui Ding,Pierre Friedlingstein,Chunzhen Liu.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Nature,2010.
[3]J. G. Canadell,C. Le Quere,M. R. Raupach,C. B. Field,E. T. Buitenhuis,P. Ciais,T. J. Conway,N. P. Gillett,R. A. Houghton,G. Marland.Contributions To Accelerating Atmospheric Co2 Growth From Economic Activity, Carbon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Of Natural Sink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7.
[4]Christian Beer,Markus Reichstein,Enrico Tomelleri,Philippe Ciais,Martin Jung,Nuno Carvalhais,Christian Rödenbeck,M Altaf Arain,Dennis Baldocchi,Gordon B Bonan,Alberte Bondeau,Alessandro Cescatti.Terrestrial Gross Carbon Dioxide Uptak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Covariation With Climate[J].Science,2010.
[5]Michael R. Raupach,Gregg Marland,Philippe Ciais,Josep G. Canadell,Gernot Klepper,Christopher B. Field,M. R. Raupach.Global And Regional Drivers Of Accelerating Co2 Emissio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7.
2014年10月28日,作為
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在北京大學與法國駐華大使館聯合舉辦的“傑出法國科學家論壇”上,菲利普·西亞斯在
臨湖軒發表了演講,推動了兩國之間的雙邊科學交流。
2022年9月9日,菲利普·西亞斯受清華大學邀請,線上上以“全球碳收支及
巴黎協定”(Global Carbon Budgets and the Paris Agreement)為題作學術報告,介紹了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背後碳循環機制及全球碳收支的變化及驅動力,分享了碳收支資料庫及地球系統模型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實際套用,並對氣候變化減緩措施提出了建議。
2009年,菲利普·西亞斯方面與北京大學
朴世龍一起成立了中法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SOFIE),這是北京大學與LSCE的研究合作,匯集了70多名研究人員和學生,專注於量化和理解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氣候系統物理和人為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
人才培養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機構 |
---|
| | |
| | |
| | |
| | |
| Research.com法國生態與進化領袖獎(Research.com Ecology and Evolution in France Leader Award) | |
| Research.com最佳科學家獎(Research.com Best Scientist Award) | |
| Research.com法國生態與進化領袖獎(Research.com Ecology and Evolution in France Leader Award) | |
| | |
| | |
|
社會任職
菲利普·西亞斯是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客座講座教授,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碳循環章節的協調主要作者,綜合碳觀測系統(ICOS)的創始人和協調員(該系統是歐洲觀測大氣溫室氣體及其在20多個國家生態系統內流動的研究基礎設施),2009年全球碳項目的聯合主席。
人物評價
(菲利普·西亞斯)在創建大氣反演模型和陸面模式、揭示海陸碳收支、北半球碳匯、極端事件影響和凍土碳的貢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中國科學院評)菲利普·西亞斯對氣候有著堅定不移的熱情。他在溫室氣體和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系統及其碳和水交換的影響方面的創新工作受到全球認可。(北京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