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雲,1964年生於廣西,1986、1991和1999年分別獲得同濟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學系系主任,同時兼任上海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專業委員,教育部高校勘察設計協(學)會理事,上海市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規劃師》雜誌理事,《國外城市規劃研究》編委、理事,廣西柳州市城市建設顧問、貴港市城市建設顧問。
黃建雲教授長期從事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的設計、研究、管理與教學工作,職業與社會經歷豐富,曾先後擔任地級城市規劃建設局局長、甲級設計院院長、國有地產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等管理職務。2001年取得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同年獲評教授級高級規劃師,2005年至今為上海交大全職教授,2013年開始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建築系主任。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建雲
- 出生地:廣西
- 出生日期:1964年
- 職業: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
任免信息
主講課程
研究方向
主要貢獻
- 浙江省長興縣綜合交通規劃(2012年);
- 廣西貴港市文化藝術中心建築方案設計(2012年);
- 廣西園藝博覽園區(貴港2014)規劃與園林設計(2011年);
- 廣西貴港市城市發展戰略與城市行銷策劃(2011年);
- 河北邢台市行政中心及建築方案概念設計(2011年);
- 廣西貴港市綠地系統規劃(2011年);
- 廣西貴港市江南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年);
- 廣西桂平市江北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2008年);
- 廣西柳州市河西工業園三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研究(2007年);
-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城城市空間與景觀特色規劃(2006年);
- 廣西南寧東協國際文化城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2005年);
- 福建省泉州市市政廣告規劃(2005年);
- 廣西梧州市總體規劃(2004年);
- 廣西玉林市總體規劃(2004年);
- 廣西南寧大學城發展規劃(2003年);
- 佛山市順德中心城區東部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研究(2003年);
- 廣州市洛溪島發展規劃國際競賽(2003年);
- 廣州大學城城市設計研究(2003年);
- 中山市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概念規劃)(2003年);
- 廣州市大學城道路交通與市政規劃設計(2003年);
- 浙江省溫州市龍港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投標(2002年);
- 廣東省清遠市總體規劃(2002年);
- 廣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01年);
- 廣西貴港市五年城市建設策劃專題研究(1998年);
- 廣西貴港市行政中心修建性詳細規劃(1997年);
- 廣西貴港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1997年);
- 廣西貴港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1996年);
- 海南省三亞市華夏大觀風景區概念規劃與開發策劃(1994年);
- 海南省三亞市亞龍灣風景區規劃(1993年);
- 海南省三亞市台亞航空廣場(總建築面積50000平方米,為三亞灣標誌性建築)(1992年)。
- 楊奇,黃建雲. 內河港口城市的產業空間分異與規劃對策[J]. 建築與環境,2012(6).
- 崔琳,黃建雲. 從東京六本木的建設看中國特大城市商務中心區的綜合開發 [J]. 建築與環境,2011(6).
- 竇迪,黃建雲. 城市高鐵站前區域開發策略研究[J]. 建築與環境,2011(6).
- 龐科,黃建雲. 廣西桂北小城鎮風貌改造方法研究[J]. 建築與環境,2011(6).
- 王筱丹,黃建雲. 基於彈性理念的物流園空間規劃布局方法探討[J]. 規劃師,2010(1).
- 羅永嘉,黃建雲. 基於土地集約利用視角的近期建設規劃編制和管理探索——以柳州市為例[J]. 規劃師,2010(5).
- 許文煒,黃建雲. 基於鄉村環境意象的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探討——以四川成都“五朵金花”觀光休閒農業區為例[J]. 規劃師,2010(5).
- 胡橋,黃建雲. 基於“城市經營”的濱水區規劃與策劃研究——以百里柳江遊覽區規劃為例[J]. 規劃師,2010(5).
- 王燕霞,黃建雲,朱斌. CIS概念在小城鎮形象設計中的運用[J].華中建築,2008(11).
- 吳晶星,黃建雲. 創意產業園的多義性場地規劃解析[J]. 規劃師,2008(6).
- 朱斌,黃建雲,吳邵海. 廣西城市濱江防洪堤景觀設計研究——堤路園景觀設計初探[J]. 華中建築,2008(5).
- 黃建雲. 城市基礎設施經營機制的改革——市場化[J]. 城市發展研究,2000(1)
- 黃建雲. 關於城市建設系統行政機構改革的思考[J]. 城市規劃彙刊, 1999(2).
- 黃建雲,彭震偉,張捷. 城市新區規劃中的特色塑造──貴港市城北中心區規劃設計[J]. 規劃師,1999(04).
- 黃建雲. 發揮區位優勢 建設貴港通道——貴港市中心城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 城市規劃, 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