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選讀(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帝內經選讀》是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帝內經選讀
  • 作者:張伯禮、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等 
  •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ISBN:978751325638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由張伯禮會長、世界中聯教育指導委員會擔任總主編,由1本教學大綱和13本教材組成,主編會議、編寫會議、審稿會、定稿會分別已於2015年3月、5月底以及2016年1月、6月在北京舉行,由世界中聯教指委和我社聯合舉辦,我社具體承辦,費用由天津中醫藥大學資助的出版費承擔。按照《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要求編寫。編寫人員由世界中聯教指委和我社聯合在世界範圍精心遴選的來自海內外**中醫藥院校和機構的具有豐富教材編寫經驗和國際化教學經驗的一線、****專家、學者,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74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及研究院(所),合計283人,其中境內34個機構、226人;境外40個機構,57人。英文版教材已陸續編輯加工、出版。現申報的中文版教材內容有國際化特色,強調規範性、實用性、安全性,部分內容為國內教材所缺,如潔針技術等。海外華人中醫從業者眾,且學習中文的外國人日眾,與該套教材的英文版配套,很有必要。市場需求和前景較好。兩個效益均佳。《黃帝內經》由翟雙慶、王玉興主編。

圖書目錄

概論
第一節 從“醫家之宗”到“世界記憶名錄
第二節 與《希波克拉底文集》同齡的東方醫典
第三節 與《希波克拉底文集》相似的醫學理念
第四節 與《希波克拉底文集》比肩的醫學成就
第五節 《內經》中那些令人矚目的世界之最
第六節 《內經》中關於生命特徵的獨特論斷
第七節 《內經》學術體系的價值所在
原文選讀
第一章 養生
第一節 養生的具體方法
第二節 養生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女性生長發育和生育能力的變化規律
第四節 男性生長發育和生育能力的變化規律
第五節 順應四時的養生方法及其意義
第六節 順應四時養生的重要原則
第七節 “治未病”的防治原則
第八節 生命與自然界陰陽二氣息息相關
第九節 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
第二章 陰陽五行
第一節 陰陽的基本內涵和屬性
第二節 藥物和食物氣味的陰陽屬性與作用特點
第三節 藥物和食物氣味太過對人的傷害
第四節 外邪侵襲與情志內傷致病的臨床特徵
第五節 陰精與陽氣互根互用的關係
第六節 陰陽失調的典型臨床特徵與病機本質
第七節 調節陰陽的基本方法以及在防病養生中的套用
第八節 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預後良好的關鍵
第九節 陰陽理論在針刺治療和診法方面的運用
第十節 飲食五味對五臟精氣是一把雙刃劍
第十一節 陰陽屬性的統一性和可分性
第三章 藏象
第一節 十二臟腑的主要功能和相互關係
第二節 藏象學說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奇恆之腑與傳化之腑的區別以及五臟與六腑功能特點
第四節 水谷精微的生成與輸布
第五節 津液的生成與輸布
第六節 脾與胃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聯繫與區別
第七節 脾病而四肢不用的道理
第四章 精氣神
第一節 神的重要性和神的產生及思維過程
第二節 營衛的生成和運行及交會
第三節 睡眠與營衛二氣的關係
第四節 精氣津液血脈的概念
第五節 六氣脫失的病理變化及六氣與臟腑的關係
第五章 病因病機
第一節 疾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
第二節 積證的病因病機
第三節 五臟的常見致病因素
第四節 人體陽氣的重要性及陽氣失常感受四時之邪的病變
第五節 陽氣失常所致各種病變
第六節 續論陽氣的生理功能及陽氣失常的病變
第七節 陽氣晝夜消長規律及保護陽氣的養生方法
第八節 陰精與陽氣的關係及四時伏邪發病
第九節 疾病多因氣機失調所致
第十節 病機的重要性及病機十九條
第六章 病證
第一節 外感熱病的概念和病因及預後
第二節 外感熱病的六經主證和傳變規律
第三節 外感熱病病情轉愈的次序
第四節 外感熱病的治療大法和熱病遺復的病因病機以及飲食宜忌
第五節 咳嗽發生的病因病機
第六節 五臟咳的症狀表現
第七節 咳嗽的傳變規律和六腑咳的症狀
第八節 急性胸腹疼痛的病因病機
第九節 痹證的外因和分類以及痹證發病與季節的關係
第十節 五臟痹的發病機理
第十一節 常見臟腑痹的臨床表現
第十二節 痹證的內因和痹證的預後
第十三節 六腑痹的發病原因及痹證的針灸治療原則
第十四節 營氣和衛氣的區別及其與痹證發生的關係
第十五節 五體痹的典型表現
第十六節 痿證的基本病機和臨床特點
第十七節 痿證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
第十八節 痿證的治療原則
第七章 診法
第一節 清晨診病與四診合參
第二節 診氣血是脈診的重要內容
第三節 觀察面色和眼睛的要點
第四節 五臟失守則預後兇險
第五節 五臟失強則全身衰憊
第六節 寸口脈搏可知臟腑氣血變化
第七節 全面診察與臨證三不治
第八節 虛里診的部位與脈象
第八章 治則治法
第一節 治法隨不同地域常見病各異而有所不同
第二節 因勢利導和補虛瀉實等治療原則及具體治法
第三節 逆治法的概念以及運用舉例
第四節 反治法的概念以及運用舉例
第五節 針對虛熱證和虛寒證的治療原則
附錄
一、《黃帝內經》大事年表
二、本教材重要名詞術語索引

作者簡介

張伯禮,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博導。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並從事中藥現代化研究。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973首席科學家。為20餘種***核心期刊主編/副主編/編委。主編專著十餘部,發表論文12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含一等獎),國家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二等獎20項。主持完成的“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創建了以中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方劑的新模式及配伍優選設計方法,達國際先進水平。主持的子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代表作:《津沽中醫名家學術要略》《今日腦病》《中藥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學(案例版)》《中成藥臨床合理使用讀本》《中醫藥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複方丹參方的現代研究——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理論與實踐》《天津中醫藥史略與學術思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