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黃巖區博物館前身是黃巖縣文化館。
20世紀60—70年代,黃巖縣文化館負責當時的出土和流散文物的收集保管工作。
1984年6月,正式建立黃巖縣博物館機構。
1989年11月,改名為黃岩市博物館。
1994年11月,黃岩市改為黃巖區,黃岩市博物館改為黃巖區博物館。
場館布局
綜述
黃巖區博物館占地面積11165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383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22米,分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一、二層高7.2米,三層高5.8米。全館由陳列展覽區、公共服務區、藏品庫區及辦公區四部分組成。陳列展廳總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有黃岩歷史文化陳列、靈石寺塔文物陳列、黃岩窯青瓷陳列、陳叔亮書畫陳列和臨時展廳。公共服務區約4000平方米,有多功能報告廳、青少年活動室、文博商店、接待室和有48個泊車位的地下室。藏品庫區730平方米,設有陶瓷器、書畫服飾、靈石寺塔文物、奇石、雜項類庫房,還配置了攝影、熏蒸消毒、文物修復等功能用房。
展廳
黃巖區博物館陳叔亮書畫館陳列:展出陳叔亮生平介紹、書畫作品、文房用品、論著信函等內容。陳列分為三部分,北為大廳,陳列陳叔亮作品;西為廂房,陳列陳叔亮生平事跡;東廂房陳列名人往來信札和陳叔亮的文藝論著等珍貴資料。
館藏文物
黃巖區博物館藏品來源:①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徵集的傳世文物、出土文物;②靈石寺塔、沙埠青瓷窯址、路橋小人尖西周遺存出土文物。黃巖區博物館藏品類別主要有:石器、玉器、金銀銅鐵器、陶器、瓷器、書畫、璽印、硯台、竹木牙雕、服飾、錢幣郵票。截至2019年,黃巖區博物館博物館有藏品數量8474件/套,珍貴文物364件/套
黃巖區博物館有重要藏品東漢青瓷五聯罐、北宋青瓷熏爐、五代青瓷線刻菊花紋粉盒、北宋陶質線刻戲曲人物磚、北宋陶質彩繪千佛磚、北宋泥塑彩繪佛像、北宋線刻天王像銅鏡、北宋金銀銅盒、北宋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經畫卷。
| 斂口、喇叭形頸、折肩、腹略平直,圈足外撇。瓶內飾青白釉。外部口沿、頸、足施醬釉,上腹為白釉,下腹為青釉。頸部兩側各貼塑一鋪首環。肩部黑色釉。刻劃花草紋。上下腹部有條分隔帶。器身布滿冰裂紋。足底落款“成化年制”。高45.5厘米。 |
| 侈口、長頸、圓肩、鼓腹、束腰、圈足。口沿、肩部、束腰均施醬色釉。頸部兩側各有一系,壁上繪帳篷、旌旗。腹部則畫戰爭場景,刀光劍影,戰況激烈。瓷瓶施白釉,釉色泛黃,且器身開片。足底落款“成化年制”。高40厘米。 |
| 圓口,直頸球腹,圈足底,通體施霽紅釉,色澤深沉勻淨,器口內和底部為亮青釉。高12.5厘米。 |
| 敞口、淺腹斜收、圈足底。整器施白釉,盆內繪竹子、題詩,內底畫壽桃。外壁則飾三組紅色纏枝花紋。口徑17.5厘米。 |
| |
| 1990年路橋小人尖西周遺址出土。圓錐式石箭頭,遠射程武器,用弓弦發射。通體黑色,前鋒尖銳。為狩獵工具、作戰武器。長5厘米。 |
|
黃巖區博物館仍然沿用傳統的櫃廚收藏保護方法。2004年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的《靈石寺塔出土彩繪文物保護項目》,在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支持下正在實施。
文化活動
學術研究
1991年,由台州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黃巖區博物館聯合完成的《浙江黃岩靈石寺塔文物清理報告》發表於《東南文化》1991第5期。
1993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巖區博物館聯合完成的《黃岩路橋小人尖西周土墩墓發掘報告》發表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學報》。
合作交流
1993年,黃巖區博物館接待來自美、英、日等國考古學者來黃岩考察沙埠青瓷窯址。
1990年11月,黃巖區博物館接送東漢青瓷五聯罐在故宮博物院參加《首屆中國文物精華展》。
1991年,黃巖區博物館接送北宋青瓷熏爐在上海博物館參加《第二屆中國文物精華展》。
1998年,黃巖區博物館接在浙江省博物館、溫州市博物館舉辦《黃岩靈石寺塔出土文物精萃展》展覽,兩地展覽歷時一年,為黃岩首次在外地博物館舉辦專題文物展覽。
2004年,黃巖區博物館接送北宋佛說預修十王七經經畫卷參加中國第七屆藝術節《曠世墨寶——宋元明清書畫特展》。
2005年,黃巖區博物館接送北宋青瓷熏爐法國參加中法文化交流展覽。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黃巖區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
機構設定
單位性質:全民文化事業。
經費來源:撥款。
人員編制、組成:在編人員10人(其中中級職稱2人)。
觀眾接待:年均觀眾人數約為20000人次。
現任領導:羅永華。
歷任領導:王中河(1984年9月);陳順利(1987年9月,負責人);符藝楠(1988年8月);宋梁(1994年4月)。
參觀信息
黃巖區博物館位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二環南路288號。
09:00—16:30(16:00後停止入館)。
免費。
從新宅站上車203路、11站城關中學站下車,城關中學站上車,255路、2站博物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