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61年8月,中國科學院占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黃岩洞洞廳發現打制石器,始定名為黃岩洞遺址。
1986年6月,廣東省文化廳為黃岩洞遺址撥出保護專款,封開縣博物館利用這筆專款在洞口修築了圍牆,在洞內修建梯級、扶手和照明設施。
1986年9月,封開縣文化局、封開縣建委、漁澇鎮政府等單位把整個獅子山劃為黃岩洞保護範圍。
1991年9月,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完工,同年11月23日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綜述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 主體為兩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建築面積621平方米,其中第二層150平方米為粵西北考古工作站。旁邊建有管理人員宿舍、公廁等配套設施。在獅子山洞口西南山坡製作有大象、大熊貓塑像各一個,在洞內製作了古人生活塑像7個,並完成了洞內燈光、停車場、洞內外道路、園林等建設。
展廳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分為展廳和洞穴兩大部分進行展示。
封開縣展廳部分的《黃岩洞遺址及周邊地方出土文物展》分為封開古人類及其文化展廳和新石器和青銅器文化展廳兩個部分。展示黃岩洞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第四紀哺乳類動物化石、打制石器以及黃岩洞遺址周邊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317件。
《黃岩洞洞穴遺址現場陳列》洞穴位於陳列館主體建築後面的獅子岩山上。洞口向西南,相對高程為15米,洞內可分為上下兩層,洞廳的西、南面各有支洞,洞廳全長60多米。沿有圍欄和扶手的螺旋梯級到達洞廳,可清晰見到各個時期的堆積層,這是考古人員在挖掘時刻意留下來的。堆積層的剖面可見到各種石器及各種動物化石等文物埋藏的真實狀況,同時還可以看到經復原後的晚期智人生活場景,將近萬年的時空差瞬間拉近。
藏館特色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會根據觀眾需要設有免費講解項目,以打造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為工作重心,以提高社會公民素質為已任,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
重要藏品
綜述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主要由陳列館和
黃岩洞古人類文化
遺址組成,館內除展出上述出土文物外,還有在附近的垌中岩出土的距今14萬8千年(比曲江“馬壩人”還早2萬年)的古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在封開境內其它地方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近代的化石、石器、陶器、鐵器和青銅器等文物。展出的藏品均由縣博物館登記管理,截止2011年,展廳內有文物317件,洞穴內有可觀察到的動物化石3件,石器2件。
重要藏品
黃岩洞人頭骨化石:1964年黃岩洞遺址出土,顱長200毫米,額骨長104.7毫米,為成年男性顱骨化石,僅存眶骨以上部分,左半部因受壓已殘缺變形,右半部保存較好。經碳十四測定,該化石的年代為距今11930±200年。觀察結果與測量數據表明,這件顱骨與晚期智人的形態基本相同,與時代較晚的廣東南海魷魚崗、佛山河宕遺址中的人骨相比較,測量結果十分接近,同樣可歸屬蒙古南亞人種。
垌中岩人牙化石:M3齒冠長11.4毫米,冠寬10.5毫米。齒冠咬合面上的前、後、原、次各尖以及頰溝、遠中溝、近中溝、舌溝、中央缺隙均清楚可見。除牙根有部分損缺外,其餘均完好。垌中岩人牙化石具有較多的原始特徵,但在個體大小和結構特徵上,還沒有超出智人變異的範圍,和馬壩人屬同一時期。據鈾系法測定,其共存動物群的年代為距今14.8±1.3萬年。
文化活動
科學研究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為紀念黃岩洞遺址發現30周年,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封開縣博物館合編《紀念黃岩洞遺址發現三十周年論文集》於1991年10月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收錄了與西江流域地區史前及先秦時期文化有關的研究論文和少量其他地區有關史前文化或環境考古學的文章。
合作交流
1991年11月22日,紀念黃岩洞遺址發現三十周年暨西江流域古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封開縣召開。與會專家學者有112人,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園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6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的專家學者13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河南等省(區)專家學者60人;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學者5人;香港地區的專家3人。還有特邀代表、新聞記者及會務工作人員25人。
機構設定
單位性質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屬於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經費主要來源為財政差額撥款,不足部分由門票補充。
機構設定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設辦公室、接待室、展覽廳、保全室等。
人員編制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目前共有在編人員7名,設負責人1名。
觀眾接待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開放18年來,共接待海內外觀眾50多萬人次。
參觀指南
地理位置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
河兒口鎮獅子山腳。
開放時間
上午9∶00-下午5∶00,全年開放。
票價
10元/人。
交通指引
從廣州出發,走廣三-廣肇-廣梧高速(從封開、鬱南站下),轉321國道往封開方向右轉,直走500米抵達旺村,左轉進入266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