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12月,沙埠窯遺址群被當地民眾發現。
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黃巖區博物館通過主動性考古調查,共發現了9處遺址點。
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和黃巖區博物館,對沙埠窯遺址的竹家嶺窯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2019年至202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巖區博物館、北京大學和故宮博物院等對其連續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獲得了重要收穫。考古工作者分別發掘了窯址群中的竹家嶺窯址和鳳凰山窯址,基本構建起了沙埠窯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歷時100多年的年代序列。發掘面積總計3000平方米。
遺址特點
綜述
沙埠窯遺址主要包括竹家嶺、鳳凰山、下山頭、窯坦、金家、下余、瓦瓷窯7處晚唐、兩宋時期古窯址,窯址群遺物堆積豐富,窯場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沙埠窯遺址群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共發掘考古出土遺物20多噸,含上萬件青瓷標本,其中可修復文物8000餘件。
竹家嶺窯址
竹家嶺窯址窯爐斜長72.32米,由窯前操作間、火門、火膛、窯室、窯門、排煙室及窯床兩側的柱礎石、護牆等部位構成。竹家嶺窯址和鳳凰山窯址廢品堆積區揭露出豐厚的地層堆積,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窯具標本,基本構建起沙埠青瓷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為探索沙埠窯址產品結構、生產年代、窯業生產技術等方面問題提供了充分資料。
鳳凰山窯址
鳳凰山窯址揭露出至少兩個時期的龍窯窯爐,並與廢品堆積相對應。窯爐區域出土的瓷器和窯具,嬰戲紋、鳳凰紋、鸚鵡紋大盤為國內特有,醬釉產品為兩宋時期浙江地區特有產品。
沙埠窯遺址興盛期為北宋中期到南宋初期。
根據竹家嶺窯址和鳳凰山窯址廢品堆積區地層堆積情況,整個窯業生產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北宋中期,產品面貌和窯業技術與同時期的越窯相似,流行內腹單面粗刻劃花,紋樣類型為嬰戲紋、鳳凰紋、鸚鵡紋等;裝燒工藝主要以墊圈墊燒、匣缽裝燒。
第二期,北宋中期晚段至北宋晚期前段,青瓷產品延續第一期風格,開始出現雙面刻劃花器物,其中外腹摺扇紋,布局規則舒朗,內腹刻劃花,填以篦紋,裝燒工藝與第一期相同,以墊圈墊燒,匣缽裝燒。
第三期,北宋晚期後段,青瓷產品普遍流行雙面刻劃花工藝,特徵與第二期相同,裝燒工藝延續上一期。
第四期,北宋末期至南宋初,青瓷產品仍流行雙面刻劃花,但外腹摺扇紋已發生變化,轉變為四至六道為一組,對稱分布,裝燒工藝仍延續上一期。
第五期,南宋早期,青瓷產品流行內腹單面刻劃花,主要菊瓣紋,裝燒工藝仍為墊圈墊燒,匣缽裝燒。
文物遺存
沙埠窯遺址出土的瓷器有碗、盤、盆、執壺、爐、枕、多管器、盞、盞托、瓶、盒等,器類豐富。
沙埠窯遺址還發現有醬釉瓷器和釉下褐彩瓷器。
沙埠窯遺址出土的瓷器包括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宋沙埠窯雙鳳青瓷粉盒、北宋沙埠窯牡丹紋青瓷孔明碗、屬於國家二級文物的五代沙埠窯蝶戀花五足鼎等收錄在黃岩博物館。
研究價值
沙埠窯址遺址群是越窯和龍泉窯瓷業技術銜接和過渡的重要地帶,是探索越窯瓷業技術南傳與龍泉窯瓷業技術淵源的重要地區,同時對於探索北宋中晚期越窯、定窯、耀州窯、龍泉窯等瓷業技術交流模式與途徑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2023年,最新考古成果顯示,位於浙東台州黃岩的沙埠窯是兩大青瓷名窯在約1000年前的北宋完成“交接棒”的重要樞紐。這一發現也為我國陶瓷考古“填空補白”。
所獲榮譽
2021年,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入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0中國考古新發現”。
2022年,黃岩沙埠竹家嶺窯址考古發掘入選“新時代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和“新時代我喜歡的浙江考古十大發現”。
保護措施
沙埠窯考古遺址公園
為科學保護沙埠窯遺址,黃巖區政府啟動了沙埠窯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計畫於2025年完成。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5月,沙埠窯遺址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沙埠窯遺址位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沙埠鎮和高橋街道。該窯址周邊窯業資源優越,共包含7處窯址點。
交通信息
自駕:自台州市黃巖區沙埠鎮人民政府開車大約用時6分鐘,路程約2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