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市浠水三角山風景區

黃岡市浠水三角山風景區

三角山位於浠水、蘄春交界處。海拔1200米,此山三峰聳翠、中峰尤為突出,形若筆架,因此又稱筆架山。古代摩崖石刻和蘇軾、鄭板橋等名人題詩題字刻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岡市浠水三角山風景區
  • 所在地:中國 黃岡市浠水縣
  • 海拔:1200米
  • 交通信息:位於浠水、蘄春交界處
  • 相關名人:劉榮禮、趙不跡、蘇軾、鄭板橋
  • 主要景點:三角寺、桃花洞、摘星台
景區簡介,景區特色,景區規模,景區人文,

景區簡介

浠水縣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著名的大別山脈南麓,北宋名醫寵安時、清代狀元陳沆、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故鄉——湖北省浠水縣東部,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和黃岡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角山是鄂東名山之一,素有黃州府“筆架山”之稱,以雄、奇、秀著稱,方圓60平方公里,有小大山峰28座,主峰海拔1055米,是浠水的最高山峰。境內山巒起伏,高峻險要,峰奇洞異、怪古嶙峋,風景秀麗,林木蔥蘢,氣候宜人,夏季最高氣溫26℃—28℃,有名勝古蹟、革命紀念遺址等旅遊景觀景點156處,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休閒療養之所。

景區特色

三角山位於浠水、蘄春交界處。海拔1200米,此山三峰聳翠、中峰尤為突出,形若筆架,因此又稱筆架山。三角山山勢峻峭挺拔,風光秀麗,勝跡甚多,主要有三角寺、老龍洞、碧仙洞、桃花洞、摘星台、雞公寨、太平寨、燕子寨、龍船石、梅花洞、會龍池、筆架飛瀑等景點以及“觀頤視履”、“摘星”、“呼吸通天”、“若登天然”、“問天”、“仰天俯察”等多處古代摩崖石刻和蘇軾、鄭板橋等名人題詩題字刻石。其中宋淳熙年間趙不跡手書“觀頤視履”4字,每字高70厘米、寬60餘厘米,蒼勁雄健,尤為奪目。山上還有地光、地聲、地香等神異自然現象和錦雞、紅毛狗、水狗、玉兔等珍稀動物。

景區規模

靈秀山家園地處大別山南麓,隸屬浠水三角山風景區,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靈秀山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覆蓋率80%以上,是三角山旅遊開發的最佳景地,也是全省最貧困的山區之一。在時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關廣富和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榮禮關注下,先後組織省、黃岡市和浠水縣的百餘家單位捐款1000多萬元,在這裡建起了8大景區56處景點,還建了歐式別墅和一批竹製風雨樓,日接待遊客200多人。

景區人文

三角山人文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奇特,優美動人的傳說比比皆是。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楊六郎、陸羽、李時珍、吳承恩、陳沆、鄭板橋等歷代名人都到過此山,或吟詠景觀,或題詩作賦,或旅遊登高,或朝佛覽勝,或訪古探奇,留下了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許多詩痕詞跡至今尚存於山崖石壁 之上。“三角山摩崖石刻”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景點“筆架飛瀑”,壯觀奇特,載入《中國名勝辭典》;“三角雲開”被列為黃州府浠川八景之一;“白甫堡”為李白杜甫飲酒賦詩之處,至今遺址尚存;“西陵崖”有蘇東坡、鄭板橋題留的手跡;“採藥石”、“療虎溝”是李時珍當年採藥留下的痕跡;“六一登高”傳為歐陽修晚年登臨三角山留下的石刻;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黃州為官時,春日登上三角山後,返程小憩於綠陽橋,曾填出著名詞句《西江月》野瀰瀰淺浪,橫空暖暖微宵,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解鞍依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蘄州荊王府任“荊府紀善”之職,為寫古代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曾到過此山,明代文學家、四川眉州知州陳仁近,清代清朝探花、上海道員、兩江總督陳鑾、台灣首任道員陳懋列、清代黃州知府梁文博、太平天國天王府掌書、鄂東著名機趣人物陳仰瞻、民國北京政府眾議院院長湯化龍他們都曾來到三角山,或以文名著,或以事功顯,留下了許多遺文遺蹟。
湖北省浠水縣文物普查工作隊日前宣布,在位於大別山區的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三角山景區,新發現三處文物,包括一處元代摩崖石刻、一處清初和尚墓群以及一處新四軍被服廠。
在綠楊橋村磨盤寺林場前面的一片稻田中間,文物普查人員發現了一塊高約3米的大石頭,石頭四周藤蔓纏繞,一棵樟樹為它遮風避雨。石頭一側留有摩崖石刻,上面的字跡清晰可見:“阿彌陀佛,普庵石佛。建橋塔。徒弟僧惠具立。間山創寺龍巖大師書。延祐戊午匠人姚文清刊。”從年號可知,它是元代石刻,距今有約700年的歷史。
文物普查人員在靈秀山發現了一處清代早期和尚墓群。該墓群地面已經找到了四座塔、兩座墓。其中一座主墓建築結構美觀,塔墓合一,保存非常完整,富有鄂東地方特色。
在黃溪沖村一處人跡罕至的高山上,文物普查人員通過大量走訪調查,發現了一處當年新四軍製作軍裝的革命遺蹟,基本框架尚存,為研究該縣革命史提供了新資料。據78歲的村民許新華回憶:“1944年,我只有12歲。張體學帶兵在這裡住了十幾天,帶了一部縫紉機在這裡做軍裝,做的是灰制服。做了十幾天就走漏了訊息,國民黨帶人來搜,新四軍就轉移了。”
浠水縣博物館館長岑東明說:“三角山宗教歷史久遠,革命戰爭年代又是根據地,蘊藏了一些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加上山高林密,人跡罕至,為文物的保存創造了客觀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