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跡
- 拼音:bù jì
- 注音:ㄅㄨˋ ㄐㄧˋ
- 引證解釋:不循法度
不跡,讀音是bù jī。意思是不循法度。解釋不循法度。出處《詩·小雅·沔水》:“念彼不蹟,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毛 傳:“不蹟,不循道也。”鄭玄 箋:“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
跡(讀作jì),是一個漢語漢字,為漢語一級字,部首為辶,本義為腳印,後引申為蹤跡義。文字源流 形聲字。從辵(辶),朿聲。西周金文至《說文》古文以及秦刻石中的跡均以“朿”為聲符。秦簡中束或寫作“夾”形,像“亦”字。《說文》小篆從“亦”聲,即是“朿”的訛變。漢以後基本承襲以亦為聲符的寫法...
擯跡 擯跡,讀音是bìn jī。意思是息影,不露面。謂被排斥不用。解釋 息影,不露面。謂被排斥不用。出處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十一:“ 金彥行 安節 爲諫官,嘗陳其事於 會 之疏中,二人擯跡累年。”
孝看心不看跡,淫看跡不看心,漢語詞語,”意思是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孝敬老人,關鍵在看他是不是真心對待,而不能看他給老人創造了多么好的生活條件、吃多好穿多好,否則的話,那些貧苦人家的孝子就得不到承認;而看一個人的生活作風問題,得根據他的實際行動來判斷,不能因為人家心猿意馬的有賊心沒賊膽...
本跡指本與萬物末。“跡” 之意 , 《說文》 曰 : “步處也, 從辵亦聲。 ” 本意當是指事物所留的腳印、 足跡 。《莊子》 有 “足跡接乎諸侯之境”( 《胠篋》 ) 之語, 後引申為遺蹟、 痕跡、 形式、 形象等可見之物。在莊子哲學中 , “跡” 有兩義: 其一, 用來表示感官可把握的形相(...
無影無跡,潮州話用語,形容事情毫無依據,憑空捏造或形容做毫無意義的事,不務正業。涵義 “影”是物體通過光線照射透出的形象;“跡”是物體遺留下來的印痕。但潮語“無影無跡”與漢語詞語“無影無蹤”意思完全不同。(一)它說明了事情的開始、經過和結果沒有留下身影和腳印痕跡的事實作為依據。概言之:肯定...
無跡可尋 無跡可尋,漢語成語,是指沒有蹤跡可以尋求。多指處事為人不著痕跡。釋義 無跡可尋,指沒有蹤跡可以尋求,此含義,當英譯作:Untraceable。
退跡,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tuì jì,意思是改變行跡;退歸,退居;亦作退跡。解釋 1.亦作"退跡"。2.謂改變行跡。3.退歸;退居。出處 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老聃在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與世人絕跡……及聃退跡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術,四海名士,莫不爭至。”唐·柳宗元《謚議貞元...
累跡,漢語詞語,讀音是lěi jì,是指因畏懼而不敢正立;足踵相接。形容人群擁擠。解釋 1.亦作"累跡"。 2.猶累足。因畏懼而不敢正立。 3.足踵相接。形容人群擁擠。出處 《晉書·慕容垂載記》:“﹝ 慕容垂 ﹞再為司隸,偽王公以下,莫不累跡。”《北史·李憲傳》:“趙修 與其州里, 修 歸葬父母...
屏跡,漢語詞語,拼音是píng jì,意思是避匿、斂跡;隱居;亦作“屏跡”。解釋 1、避匿;斂跡。2.猶隱居。出處 《晉書·卞壼傳》:“轉御史中丞,忠於事上,權貴屏跡。”《北史·拓跋景山傳》:“法令明肅,賊盜屏跡,部內大清。”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
潛跡 潛跡,讀音是qián jī。意思是匿跡。解釋 匿跡。出處 唐 吳筠 《洞靈真人》詩:“ 亢倉 致虛極,潛跡依遠岫。”
規跡 規跡,漢語詞語,讀音是guī jì ,猶遵循。解釋 遵循。出處 明·李贄《孔明為後主寫申韓管子六韜》:“又況依仿陳言,規跡往事,不敢出半步者哉!”
人跡,漢語詞語,拼音為rén jì,釋義是人的足跡,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釋義 人的足跡。出處 1、《史記·秦始皇本紀》:“人跡所至,無不臣者。”2、《漢書·晁錯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3、晉·張協《雜詩》之九:“溪壑無人跡,荒楚郁蕭森。”4、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石徑...
唐 許渾 《泛溪》詩:“遯跡驅雞吏,冥心失馬翁。” 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爾夫鴻冥遁跡,能偕隱以灌園。”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六》:“惟二翁不知何許人,遁跡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為乃如此。” 碧野 《江漢行·荊山之玉》:“這 漳河 水庫,澄碧明麗,使人聯想到 ...
學者們從這一角度出發而普遍認為,筆跡就是腦跡,字跡是大腦的書寫。人在書寫時,與其說手在寫,不如說是大腦在寫。指尖的各種運動形式只不過是人內心世界在無意識下的一種不加修飾的流露,是被傳遞到手指上的無意識的思想。就像指紋能證明一個人的個體特徵一樣,寫字時的每一筆每一畫都能反映出每個書寫人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