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箬嶺古道

黃山箬嶺古道

黃山箬嶺古道指從歙縣縣城西北的許村出發,到黃山市黃山區(原太平縣)譚家橋鎮,有一條全長約30里的古道,這就是千年古官道——箬嶺古道,也稱徽青古道,是黃山市道路最長的一條古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山箬嶺古道
  • 外文名:Ancient road,ruoling,huangshan
  • 地理位置:安徽黃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箬嶺關,汪公廟,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古道始建於隋朝,是連線古徽州府和安慶府的重要官道。箬嶺古道位於黃山區、歙縣以及宣城市的績溪縣、旌德縣四地交界處。由於全程較長且位置特殊,古道有多個稱呼,黃山區稱為“隋唐古道”,歙縣人稱為“徽青古道”,而旌德人則稱之為“旌歙古道”。隨著箬嶺古道的保護開發被提上日程,大眾也越來越關注這一歷史遺存的現狀和未來。

主要景點

箬嶺關

箬嶺關又名大關洞,位於旌德縣、歙縣和原太平縣三縣交界處,是古代歙縣北部交通路線的控制點,為“府治”屏障。這裡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兩座高山之間,建有平坦如砥的關台,小小拱形的關口上,刻有“天險重開”四個大字。徽商興起後,箬嶺古道更是成為一條連線古徽州府和安慶府的運輸要道。千百年來,官員進省入京,讀書人鄉試會試,商人運輸貨物,百姓親情往來,皆由此經過。

汪公廟

據史料記載,忠烈廟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為紀念汪華總管六州。經年日久,汪公廟遺址只剩一些斷壁殘垣,但仍有民眾焚香祭奠,祈福平安。
汪華(公元587年—649年),字國輔,又字英發,出生於歙縣登源里(今屬績溪縣)。少年時汪華拜南山和尚羅玄為師,苦練刀槍弓箭,以勇俠聞名鄉里。公元605年,汪華應新安郡守募為府兵,在平婺源、開拓箬嶺山道上有功,漸漸嶄露頭角,晉升為新安裨將。
隋末天下大亂,祖居徽州的山越人與南遷的中原衣冠貴族長期互不信任。汪華起義以“捍境保民”為口號,深得人心。在與外來兵燹戰亂抗爭中,域內矛盾迅速化解。汪華歸唐,又使得當地文教興盛。徽州民風在他的推動下得到了空前的淨化和統一,為宋元之後的朱子理學風行,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自唐代至清朝,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清乾隆帝等歷代帝王多次下詔,把汪華作為忠君愛國、勤政安民、維護華夏統一的典範來表彰;李綱、趙普、蘇轍、朱熹、岳飛、文天祥等歷朝文武賦詩題詞,把他作為千秋楷模來讚頌。

旅遊信息

當地已投入200多萬元實施古道綜合整治,修整破損的青石板,新建旅遊停車場、休息亭、觀景台等設施建設,並在春秋兩季與旌德縣共同舉辦箬嶺古道徒步旅遊活動。 2015年黃山區“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計畫中,將籌集資金實施箬嶺古道的路面整治、路亭修復、滑坡路段整治和應急套用水資源保護建設等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