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河遺址

黃家河遺址

陝西省武功縣游鳳鎮黃家河村又名黃南窯村,位於武功縣西北部,坐落在漆水河西岸第二台地上。黃家河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發掘地點在村南台地上。1979年春,中科院考古隊對黃家河遺址進行了調查,發現這裡有一片範圍較大的西周墓地。1982年秋至1983年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共探方12個,發掘面積約800平方米,並在探方區北部十數米處清理了幾座墓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家河遺址
  • 出土地點:武功縣游風鎮黃家河村
  • 所屬年代:西周
  • 文化特徵:仰韶文化廟底溝及半坡類型
文化層,周文化坑形制,地層及灰坑遺物,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意義及影響,

文化層

發掘區地層堆積的基本情況是:第一層為耕土厚約0.3米;第二層為漢代層,厚約0.3-2.2米;第三層為西周層厚約0.2-0.4米;第四層為仰韶文化層厚約0.5米。第四層以下為生土。

周文化坑形制

共發現灰坑七個,這些灰坑形態各異,有的平面為橢圓形,有的平面為扇形,有的平面為長條形,有的口小底大,有的口底大小接近,有的底部平坦,有的底部有台階。

地層及灰坑遺物

第三地層堆積所處陶片不多,且多嚴重破碎,故能辨別的器物類很少。陶質以加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鬲、甗、豆、罐、鬹、尊等。鬲為追足根的聯襠形式;甗口領部斜直,通身繩紋;豆為粗把形式;罐多為小侈口,斜肩,肩部以上磨光。陶片的紋飾以繩紋為多,素麵次之,偶見菱形印紋;鬹為厚唇,深腹,腹飾繩紋及三角劃紋;尊為大口,平唇,腹飾菱形印紋。還有磨石一件,砂岩,器身扁平,下端寬而平直,上端窄而呈弧形,近頂部有一小穿孔,長6.8厚1.3厘米。還出土有石刀,骨鏃等物,石刀為長方形,雙孔,器身已殘,寬6.3厘米;鏃為圓柱狀,短鋌,長6.4厘米。

墓葬的形制

共發現墓葬51座,其中2座馬坑。這些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墓,一般口略小於底,底部生土二層台或熟土二層台,未見腰坑。半數以上墓葬以生土做成二層台是這裡墓地的一個特點。墓填土均經過夯打。絕大多數長度3米以下的小型墓穴。長在3米以上的墓僅見3座,長在4米以上的墓僅見1座。小型墓葬式多為仰身直肢,只有個別側身直肢和屈肢。3米以上的墓由於盜擾而葬式不明。9座墓無棺具,有37座只有一棺,3座有棺有槨,且都是3米以上的大墓。絕大多數小墓葬隨葬品很貧乏,一般只隨葬一件陶鬲、一件陶罐及少量貝、蚌殼等;稍微豐厚的墓出陶器外還有銅戈、銅鏡及綠松石等。

出土文物

陶鬲35件,均為聯襠。陶罐15件。陶盂1件。銅戈8件。銅鏡1件。銅泡5件。銅車馬器8件。玉佩1件,墨綠色,橢圓形,正面有夔紋,夔身彎曲,夔尾作鳥首狀。玉璜1件,黃玉質,兩段各有一小孔,素麵。玉柄形飾1件,深灰色,一端已殘。玉飾1件,圓形,一面平,一面弧形隆起,中小穿。玉墜4件,器身扁平,一端窄一端寬,如梯形,窄端有小孔。綠松石2件,如管狀,中空。石斧1件,平面近梯形,窄端有圓形穿孔,弧刃,器身偏薄,刃部未見使用痕跡。石鏟1件,平面長條形,一端略寬,器身很薄,非實用品。石刀1件,板岩,直背,弧刃,背寬而刃窄,靠背部有兩個圓孔。石戈2件,直援,直內,內部很短,器身偏薄,援部近內有一小穿孔。石圭6件,器身如劍形,尾部已殘石玦1件。石飾12件,長方扁體,管狀,圓柱三種。蚌戈1件。蚌泡5件。貝37件。蛤殼20件。

意義及影響

黃家河遺址的第三層文化基層、全部墓葬以及絕大多數灰坑都屬於周文化,周文化遺存是這個遺址的主要內容。根據出土的豆鬲等陶器殘片及菱形印紋可推斷其時代大致為西周前期偏晚;平沿空錐足的C型陶鬲灃西地區常見於西周中期;銅尊腹部傾垂,低圈足,觶身瘦長均有明顯的西周中期特徵;玉佩玉柄形飾物的形態看最晚不晚於西周晚期。
黃家河遺址第四層是仰韶文化堆積,陶器以紅陶為主,紋飾以繩紋最多,同時盛行附加堆文。所出陶器有重唇尖底瓶、厚唇瓮、罐及斂口缽等。尖底瓶的重唇已經不明顯而近平,其年代理當較晚,或與廟底溝類型晚期相當,但缽內沿有凸稜,不見彩陶,又與河南廟底溝仰韶遺存有明顯差異。個別藍紋陶片同時又有平唇尖底瓶、寬唇斜腹盆等器形推斷其年代稍晚於第四層堆積,應是仰韶半坡晚期類型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