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904年,黃埔水雷局附屬魚雷班併入,改稱
廣東水師魚雷學堂,學生均兼學駕駛、管輪和魚雷。自1887年至1913年,共畢業學生14屆208名,連同魚雷班19名,為227名。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學堂改稱黃埔海軍學校,學制改為預科和正科各3年;1917年,收歸北洋政府海軍部管轄,改稱廣東海軍學校,至1922年停辦,共畢業駕駛、管輪學生3屆136名。1930年,第4艦隊(廣東海軍改編)司令
陳策恢復黃埔海軍學校,曾招收大學肄業的航海科學生一批,至1931年底結業。
抗日戰爭時期遷往廣西柳州,至1939年停辦。復校後共畢業航海、輪機學生5屆148名。以上總計畢業生522名。
沿革
鴉片戰爭期間,
林則徐、
魏源等人已經看到中國的船炮不及英國,積極主張“
師夷長技以制夷”,但被清朝統治者斥為“一派胡言”。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及地方大官僚終於承認西方的“船堅炮利”,展開了
洋務運動,在許多省份建立起近代軍事工業,製造槍炮、艦船,開設水師陸師學堂,訓練軍隊,建立新式陸海軍。黃埔海軍學校的前身——廣東水陸師學堂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建立起來的。
1876年(清光緒二年)秋,
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兩廣總督
劉坤一以八萬元購買了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在黃埔的塢廠設備,準備在其中於仁船塢舊址設立“西學館”。1877年,劉坤一奏捐前兼粵海關所得的平余銀十五萬兩發商生息,作為儲備洋務人才之用。1880年,兩廣總督
張樹聲、廣東巡撫
裕寬,就上述款內撥銀在黃埔長洲建造“實學館”,以市政司龍易圖兼主其事,並調福州船政後學堂教習及監督,粵紳湯金銘、湯金鑄兄弟回粵籌辦。由湯金銘負責籌建可容百餘學生的樓房一座,用銀二萬兩,1882年四月竣工。
實學館建成後,考選學生五十名,於六月開學,教習外文及算法,培養造船人才。1884年,
張之洞督粵,至實學館視察,認為“該館生徒學業,尚堪造就。”逐改名為“博學館”。張之洞也是洋務派大官僚,主張模仿西洋設立水陸兩軍專學訓練軍隊的辦法,於1887年六月十四日,會同廣東巡撫
吳大澄奏請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獲準調用前船政提調
吳仲翔任總辦。學堂最初聘請洋教習三員,其中水師駕駛為英籍,陸師語文、測算兼操練正副教習為德籍;漢人教習十一員,其中水師設駕駛、操演、洋文各一員,華文三員;陸師則設英文幫教二員,德文幫教一員,華文二員。中國早期留美學生
詹天佑,被
張之洞調到博學信和廣東水陸師學堂任外文教習四年。
學堂堂舍先就博學館原有房屋開辦。後另以四千五百九十二兩價銀於附近勘購田地四十七畝多,建造學堂一座。新學堂建成後,以舊學堂專居陸師學生,其課堂稱“陸師誦堂”。新學堂分居水師駕駛、管輪學生,其課堂稱“水師誦堂”。新學堂和堂外所建機器廠一座,鑄鐵廠一座、煙囪一座,及儲料所、打鐵廠、工匠房、操場、演武廳、石堤、碼頭等,共用銀五萬九千二百餘兩。兩年後增建管輪機器廠一座,另設水師練船一艘,配英籍教習三員。學堂初辦時,計畫水師、陸師學生各七十名,實際上是將原博學館學生七十多名派令分習水師駕駛、管輪等學科,再經考察,挑選留校三十八名,其餘陸續剔退。1888年五月,由天津選調北洋武牟二十名肄業陸師;1889年八月,由福建船政後學堂調致曾經在堂三、四年的水師學生三十七名,分習駕駛、管輪。同年九月,又從天津招考幼童二十名,先令學習英文、算術等基礎課程,以後再學水師、陸師。1889年十月,按管輪、駕駛、陸師各設學生名額七十名,共二百一十名。每屆二年畢業。
廣東水陸師學堂共辦水師班(駕駛、管輪)第一期至第八期。1893年兩廣總督
李瀚章將水陸師學堂中陸師與
水師分開辦理。陸師誦堂改為陸軍速成學堂,在黃埔籌辦武備學堂,並以武備軍、武匡軍為基礎建成廣東新陸軍,簡稱“
新軍”,又在陸師誦堂舊址設陸軍國小。
水師誦堂改為“廣東黃埔水師學堂”。1901年學堂總辦為林賀峒(
林則徐之孫)。1904年,粵督
岑春煊調京卿魏瀚(原為福建船政會辦)來粵任黃埔總辦,即水師學堂總辦,兼黃埔船局總辦,黃埔水魚雷局總辦。不久,魏將魚雷局學堂學生四十名歸併水師學堂,並改名為“水師魚雷學堂”。學生除學駕駛外,兼學管輪、魚雷廠課。這是我國海軍早期航輪兼宜制度的嘗試。學制定為五年。1907年,魏瀚在同一校合辦海軍工業學堂,為此,改校名為“廣東水師工業學堂”。工業學堂定章十年畢業,五年預科,五年本科,本科畢業後派出國留學深造。岑春煊曾拔銀十萬兩,儲在廣州源豐銀號生息,預備作派遣學生出國留學之用。 工業學堂的主要課目有:英文(包括文法、外國地理、翻譯、論說)、算術(包括數學、代數、三角、幾何、量積學)、物理(包括化學、靜重學、動重學、水重學)、國文(包括歷史、本國地理、經學、論說)、繪圖、體操、射擊、廠課等。工業學堂辦了五年,因辛亥革命反正而停辦,停辦後,學生併入水師班。
水師學堂主要課目有:天文、駕駛、海上氣象學、電氣學、水路測量、海岸要塞、彈道學、射擊學、艦炮操式、水魚雷戰術、通訊、各種艦艇知識、數、理、化、英文、國文、操練等。1909年,籌辦海軍大臣
載洵從福建、廣東、南京、煙臺四間水師學堂選派學生赴英留學,廣東水師選派青年軍官、練習生四名,其今
葉在馥、廖景芳為廣東黃埔水師學堂第九期駕駛班畢業生;廣東黃埔水師學堂派出第十二期學生伍景英、杜衍庸、伍大名三人。這三人都是學習製造艦船的。廣東水師學堂自1893年至1911年共招生七期,即第九期至第十五期。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期學生均於辛亥革命後畢業。1911年辛亥革命後,黃埔總辦魏瀚逃離廣東。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政府改廣東水師工業學堂為“
廣東海軍學校”,任李田為校長。在此期間,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回粵,曾到黃埔對海軍學生講話,訓勉愛國,振興海軍。繼李田後任校長的有劉義寬、肖楚壁、
羅國瑞。1913年秋,周淦接任校長。1917年該校改歸海軍部直接辦理,由海軍部派視察員
鄧聰葆為校長。1920年,以周天祿任校長。1921年,該校隸屬廣東省省長公署,經費由該署發給。由於當時北伐大軍所需軍費主要靠廣東省籌餉,廣東財力疲睏,是年十二月,廣東海軍學校被迫暫時停辦。停辦時,校內有十八期、十九期肄業學生四十餘人。其中第十九期學生約二十人,原為十八期學生,因開學後至第三個學期,學業成績跟不上,為學校當局改作第十九期,學校停辦後,學生被遣散,有部分人投考進入陸軍測量學校。1924年1月24日,
孫中山下令籌辦陸軍軍官學校,指定黃埔舊有的廣東陸軍國小與廣東海軍學校原址為校舍,同年6月16日開學。1930年黃埔軍校遷南京。1930年,陳策任海軍第四艦隊(後改為廣東江防艦隊)司令,因廣東海軍學校已停辦近九年,廣東海軍中初級軍官後繼乏人,於是年夏呈請南京中央政府海軍部,擬復辦廣東海軍學校,但未獲批准。是年秋,陳策從緝私獲款中撥出經費舉辦第四艦隊服務員訓練班,招收高中華業生,初定訓練一年,教授英美海軍學校課本,結業後用以補充海軍初級軍官。學員食宿、學習和訓練都在飛鷹艦上。
1932年初,廣州成立“西南政務委員會”。是時,陳策任海軍第一艦隊總司令,再次要求復辦黃埔的海軍學校,獲西南政務委員會批准。前海軍學校校舍曾作黃埔軍校使用,該校遷南京後,校舍部分毀壞,需要大修,故暫用錄順船塢旁魚雷局址辦學,校名改稱“黃埔海軍學校”。前第四艦隊服務員訓練班二十八人轉入該校,並招收部分學生插班,作為第十八期學生,亦稱“新十八期”,初由陳策兼任校長。過兩三個月,調
劉永誥任校長,同時招收國中畢業學生為第十九期、二十期學生,學制改為五年。 1934年,黃埔軍校原址校舍修復,改作黃埔海軍學校校舍,第十九期至二十一期及新招收的第二十二期學生均遷至此。同年由肖廣業代理校長。冬季,劉水誥回校復任。1935年由粵海艦隊司令
姜西園兼任校長。1936年由廣東江防艦隊副司令
李慶文兼校長。
抗戰期間,1937年日寇飛機轟炸廣州、黃埔。10月,第二十一期(輪機班)、二十二期(航海班)、二十三期(航海班)、二十四期(輪機班)學生由校長李慶文率領,遷校於連灘。1938年,黃埔海軍學校在長洲島的校舍為日機炸毀。10月,由連灘遷校至柳州三都村。1939年8月,學校奉令停辦。停辦後,第二十一期、二十二期學生畢業分配工作,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學生九人以及第二十四期輪機班學生十三人共二十二人轉到四川萬縣“青島海軍學校”第五期航海及輪機班續學。其餘學生大部分轉到貴州都勻中央軍校十六期炮科學習,畢業後再送四川
萬縣要塞幹部訓練班結業後分配在沿江要塞及陸軍部隊服務。抗戰勝利後,復召集部分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學生在青島補習海軍課程半年,始行畢業考試並派回海軍工作。
黃埔海軍學校自1882年辦實學館起,至1939年8月在柳州三都村結束,共歷五十七年(中間中斷約十年)。清朝期間水師班畢業十二屆,民國期間海軍學校畢業十二屆,合計為二十四屆。駕駛、管輪畢業學生共五百二十二人。
黃埔海軍學校為中國培養出許多海軍將校和造船業、航運業知名人士。例如:第一期
譚學衡,畢業後赴英留學,1911年二月任海軍副大臣,補授海軍副都統。民國期間任廣東治河督辦,廣東航政局局長。第一期
湯廷光,護法艦隊南下時任海圻號旗艦艦長,當過短期廣東省省長,1920年任廣州軍政府海軍部長,1921年任國民政府海軍總長。第九期
葉在馥及第十二期伍景英、杜衍庸等,都是造船界知名人士。第十五期陳策,曾任江海防司令,海軍第四艦隊司令、第一艦隊總司令、黃埔海軍學校校長,廣州市市長等職。第十五期
李慶文,歷任艦長、參謀長、廣東江防艦隊副司令、黃埔海軍學校校長、粵桂江防副司令等職。第十五期胡應球,原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二副,歷任艦長等職,全國解放後任政協委員。第十六期鄧兆祥,曾任
重慶號巡洋艦艦長,起義後歷任青島海軍學校校長,海軍副司令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第十六期
黃文田,歷任艦長、教員、廣東江防艦隊司令、粵桂江防司令等職,解放後任政協委員。第十八期馬廷偉,參加國民黨駐緬甸大使館起義,後任廣州越秀區政協委員。至於歷任參謀長、各艦艦長、艦務處長等不勝枚舉,無庸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