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特性
①草麻黃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棕色木質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脊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 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 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②木賊麻黃較多分枝,直徑1~1.5mm,無粗糙感。節間長1.5~3cm。膜質鱗葉長1~2ram;裂片2(稀3),上部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色至棕黑色。
③中麻黃多分枝,直徑1.5~3mm,有粗糙感。節上膜質鱗葉長2~3mm,裂片3(稀2),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麻黃喜涼爽較乾燥氣候,耐嚴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砂質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長,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產地
1草麻黃分布於華北及吉林、遼寧、陝西、新疆、河南西北部等地。
2.烏賊麻黃分布於華北及陝西西部、甘肅、新疆等地。
3.中麻黃分布於華北、西北及遼寧、山東等地,以西北地區最為習見。
入藥部位
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症。
炮製方法
①麻黃:取原材料,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抖淨灰屑,切段;或洗淨後稍潤,切段,乾燥。
②蜜麻黃: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段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黏手時,取出晾涼。每100kg麻黃段,用20kg煉蜜。
③麻黃絨:取麻黃段,碾絨,篩去粉末。
④蜜麻黃絨: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絨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黏手時,取出晾涼。每100kg麻黃絨,用20kg煉蜜。
性味
辛、微苦,溫。
歸經
肺經、膀胱經。
功效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風寒表實證,胸悶喘咳,風水浮腫,風濕痹痛,陰疽,痰核。蜜麻黃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增強了潤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勝。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麻黃絨作用緩和,適於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蜜麻黃絨作用更為緩和,適於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
相關配伍
一為麻、桂相須,發衛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汗解表之功益彰。
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三麻、桂與白朮相配,以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四與石膏配伍,辛涼宣洩,清肺平喘。
用法用量
2~10g。
使用注意
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禁服。麻黃髮寒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和陰虛盜汗,喘咳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慎用麻黃。而且,麻黃興奮中樞神經,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黃。
相關論述
①《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上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藥,其實榮衛藥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②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氣者,蓋以風寒濕之外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郁於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於脅下也,斯皆衛實之病也。衛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堅積聚,亦非發表所能。潔古云:去榮中寒邪,泄衛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③《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症,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症,可不兢兢致謹哉。”
④《藥品化義》:“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症。至若春分前後,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症,波時寒變為溫病,量力減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則榮衛和暢。若夏至前後,陽氣浮於外,膚膜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症,寒又變熱症,不可太發汗,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湯以發散肺邪,奏功甚捷。剖疹子,當解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表情肺,大有功效。”
⑤《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洩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於《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後人並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井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苟為肺氣鬱窒,治節無權,即當惜其輕揚,以開痹著,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里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後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的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烙,新涼外束,乾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疏》更為過甚之詞,競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髮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並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若用以泄肺開暗,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餘,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力巨患。”
⑥《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⑦《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⑧《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⑨《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⑩《綱目》:“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
麻黃的藥材故事
有位老中醫,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小徒弟,很是喜愛,想把平身所學和臨床經驗傳授給他。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又不用心學習,一知半解,自以為是。才學了點皮毛,認為自己都會了。就瞧不起老師,甚至收的診金和賣藥的錢,也不交給老師,自己偷偷花掉,老師傷透了心,就對徒弟說:“你翅膀硬了,另立門戶去吧。”
徒弟倒滿不在乎:“行啊!”
老師還是不放心,叮囑他說:“有一種藥用時要分辨清楚,切不可隨便開給人吃”。
“什麼藥?”
“無葉草。”
“怎么啦?”
“這種藥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記住了嗎?”
“記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張口就背了一遍,不過,他背時有口無心,壓根兒也沒用腦子想。
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行醫賣藥。徒弟自立門戶後,沒有老師在跟前管教著膽子更大了,雖說醫術不怎么樣,卻什麼病都敢治。沒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醫死了一個。死者家屬哪肯善罷干休,當時就抓住他去衙門見縣官。縣官問道:“你是跟誰學的?”
徒弟只好說出老師的名字。縣官命人把老師找來,說:“你是怎么教的?讓他把人給醫死了!”
老師說:“小人無罪”。
“怎么能說你無罪?”
“關於‘無葉草’,我清清楚楚地教過他幾句口訣”。
縣官聽了,就問徒弟:“你還記得嗎?背出來我聽聽”。
徒弟背道:“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
縣官又問:“病人有汗無汗”。
徒弟答道:“渾身出虛汗”。
“你用的什麼藥?”
“‘無葉草’的莖”。
縣官大怒:“簡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虛汗還用發汗的藥,能不死人?”說罷,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老師沒事,當堂釋放。
徒弟在獄中過了三年,這才知道醫道深奧,後悔不該自以為是,這才變得老實了。他找判老師認了錯,表示痛改前非。老師見他有了轉變,這才把他留下,並向他傳授醫道。打這兒起,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
因為這種藥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作“麻煩草”,後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又改叫“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