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區

麻山區

麻山區,隸屬於黑龍江省雞西市,位於雞西市中心區西部59公里,東北與滴道區相連,東南與梨樹區分界,南與穆稜市接壤,西與林口縣比鄰。全區總人口3.8萬人(2014年),其中城鎮人口2萬人,農村人口1.8萬人。

麻山區總面積425平方公里。全區轄1個鄉、1個街道。2014年1-6月份,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780萬元,同比2013年下降3.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麻山區
  • 外文名稱:Mashan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雞西
  • 下轄地區:1個鄉,1個街道
  • 政府駐地:麻山街道
  • 電話區號:0467
  • 郵政區碼:158100
  • 地理位置:黑龍江雞西市
  • 面積:425平方公里(2014年)
  • 人口:3.8萬人(2014年)
  • 方言:東北方言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吉祥山、麻山區旅遊避暑山莊
  • 機場雞西興凱湖機場
  • 火車站麻山站
  • 車牌代碼:黑G
  • 行政代碼:230307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交通,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名優特產,雞西甜菜,旅遊景點,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清末,屬穆稜縣管轄。
麻山區
中華民國時期,逐漸形成麻山、吉祥兩個村莊,隸屬穆稜縣第四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設麻山甲、吉祥甲,隸屬奎山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 年)1月,改隸奎山村。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隨奎山等村劃歸林口縣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 4月,林口縣設定麻山區。
1956年撤區劃鄉,設定麻山鄉
1957年1月,劃歸雞西市管轄,設定麻山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麻山區下轄1個鄉、1個街道:麻山街道,4個社區由麻山街道管轄,16個行政村為麻山區直轄地域。區政府駐麻山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麻山區,地處北緯45°12′,位於雞西市西部,東北與滴道區相連,東南與梨樹區分界,南與穆稜縣接壤,西與林口縣比鄰,地處長白山余脈老爺嶺北端的丘陵地帶。總面積425平方公里。
麻山區

地形地貌

麻山區北、西、南3面地勢高,東北部平坦開闊,海拔350-450米,主要山峰有土頂子山(683米)、西大坡山(620米)、華山(612米)、鹼場山(568米)。土壤主要有暗棕壤、沼澤土、草甸土、水稻土和白漿土。

氣候

麻山區山地面積比重較大,氣候帶多處於較暖和冷涼區。位居忙牛河及其主要支流沿岸河谷平原區的太陽、西大坡、青龍、前東新以及新富、和平等村屬氣溫較暖區,年平均氣溫3℃左右,活動積溫2300一2400℃,80%保證率活動積溫2200一2300℃,年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呈減少趨勢,一般520毫米左右,80%保證率無霜期115—120天。地形複雜,地勢高,起伏大,坡度陡,熱量資源不足,屬氣候冷涼區。全區年平均氣溫2.5℃左右,活動積溫2200-2300℃,80%保證率活動積溫2100一2200℃。降水量520毫米左右,西南部減少。80%保證率無霜期115—120天,由東北向西南減少。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麻山區藥材有黨參、黃芪等十餘種;山野菜有金針菜蕨菜等數十種;野生食品有黑木耳、蘑菇、山梨榛子等數十種;有林果、糧豆、烤菸甜菜等種植業;野生動物主要有野豬、狍子、狐、黃鼬、草兔等。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麻山區經初步查明的有矽線石花崗岩等13種高儲量、高品位的非金屬礦產資源,並擁有相關的工業產品石墨、煤炭、磨料、白灰、重、輕質碳酸鈣等四大系列50餘品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全區總人口3.8人,其中城鎮人口2萬人,農村人口1.8萬人。

民族

麻山區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錫伯族赫哲族等。

經濟

綜述

2014年1-6月份,麻山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780萬元,同比2013年下降3.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55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1.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048萬元,同比2013年下降11.3%。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66.42萬美元,同比2013年增長8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9473元,同比2013年增長6%。

第一產業

2010年,麻山區農業總產值實現15121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1.5%。加快畜牧業發展步伐,成立了麻山區畜牧產業集團,擁有牧業公司、畜牧合作社22個,成為全市較大的畜牧產業龍頭企業。組建牧草繁育基地,成立了興農牧草公司,發展農戶43戶,種植優質紫花苜蓿3700畝。2010年,全區畜牧業總產值實現660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3.7%。白瓜籽、甜玉米、烤菸、栗香南瓜、苦瓜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2萬畝、3500畝、1000畝、500畝、80萬瓶。籌集資金1180萬元,實施了龍山水庫除險加固、牤牛河綜合治理、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池、水稻隔寒增溫小區等項目4個。
2014年上半年,麻山區開發了水果玉米、南瓜、豆角等新品種,落實甜玉米種植面積5000畝,引導農民發展藍莓65畝、樹莓812畝、桑樹2000畝、白雪公主西葫蘆2000畝、烤菸1200畝、白瓜15000畝、甜玉米5000畝。特色種植業占總耕地面積的23.2%,占農業總產值的37%。

第二產業

2014年上半年,麻山區項目1個,是雞西市貝特瑞石墨產業園有限公司石墨深加工項目,項目規劃總投資10.5億元,截至2013年末完成投資6.03億元。2014年計畫投資2億元,主要按照新型工藝建設年產1萬噸新型球形石墨生產線2條,對鋰電負極材料各生產工序進行擴產建設,鋰電負極材料年設計產能將達到1萬噸以上。建立“貝特瑞-哈工大聯合實驗室”,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省級石墨新材料工程中心一棟。

第三產業

2010年,麻山區招商引資完成3.4億元,同比2001年增長30.3%,完成計畫50.8%。2008年,麻山區共為企業協調擔保貸款1940萬元,海泰、金華豐等企業新上改擴建項目10個,總投資2300萬元,拉動稅收增長4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230個。麻山區擔保企業貸款1940萬元,共投資2300萬元,拉動稅收400萬元,增加崗位230個。
截至2014年上半年,麻山區招商引資完成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0.3%,完成計畫50.8%。

社會事業

教育

2012年,麻山區有學校4所。明德幼稚園通過省級示範幼稚園評估,英林學校通過省級標準化建設驗收,被評為合格學校,中考成績居全市上游。

醫療衛生

2012年,麻山區有醫院2所。人均月增加151元、年增加1812元。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新增就業1,000人,再就業技能培訓500人,為靈活就業人員發放社保補貼213萬元。城市低保人均提高15%,農村低保人均提高33%。發放傷殘補助金43萬元。救助城鄉重大疾病貧困家庭214戶。全面推進醫療體制改革,7項重大免費公共衛生服務有序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分別達到90%和98.6%。

基礎設施

2012年,麻山區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完成道路綠化72.66公里、420畝,村屯綠化3個村、140畝,退耕還林2150畝。修復麻山村供水主管路1000米;開工建設後東新村飲水工程,解決112戶村民飲水問題。完成農村泥草房改造70戶。煤礦棚戶區改造二期工程,建設住宅樓6.77萬平方米,安置居民965戶,受益人口近4000人。煤礦棚戶區改造三期工程,完成規劃、土地等前期工作,設定了動遷區域圍擋。廉租房配建工程,配建任務已落實到位,發放廉租房補貼1169戶。城區集中供熱三期改造工程,新上10噸鍋爐1台,完成醫院、學校、採煤沉陷1-4號樓室內外管線改造工作。城區燃氣工程,完成燃氣站建設、設備安裝及採煤沉陷二期安置樓、煤礦棚戶區改造二期住宅樓的管線鋪設工作,可供氣近1700戶。客運站工程,新建客運站辦公樓260平方米、停車場1847平方米。發熱門診工程,完成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設,購進了辦公設備。
2014年上半年,麻山區中心街已鋪設瀝青路面1.1萬平方米、人行道板8500平方米,安裝路燈35盞,亮化樓體7棟,擺放花箱62組,安裝宣傳廣告牌66個,栽種山桃稠李210株。

交通

麻山區哈爾濱至東方紅鐵路、方虎公路、201國道橫向穿越全境。
2010年,麻山區建設新發、吉祥、雙嶺子等6個村通鄉通村公路11條、27.8公里。環城區道路建設工程,新建經委路、三公里路、201國道龍山連線線、石墨路20公里,環城區主要街路全部實現硬化。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肅慎人後裔滿族,是麻山區域居住人數較多的一個民族。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都舉辦龍王廟會,為一方百姓祈福納祥,為八方信士帶福還家。

名優特產

黑龍江大馬哈魚
黑龍江大馬哈魚產於中國黑龍江烏蘇里江,大馬哈魚,又稱“大麻哈魚”,屬魚綱、鮭科。大馬哈魚屬溯河洄游魚類。它的習性很古怪,每年春天,幼魚剛孵化出來,就從黑龍江、烏蘇里江順水而下進入大海,攝食生長。

雞西甜菜

甜菜是一種兩年生草本植物,莖有1-2米高,葉長5-20厘米,葉形多變異,有長圓形,心臟形或舌形,葉面有皺紋或平滑;花小,綠色,每朵直徑僅3-5毫米,5瓣,風媒。果實球狀褐色,通常數個聯生成球果;主根為肉質塊根,有圓錐形,也有紡錘形和楔形,皮有紅色、紫色、白色、淺黃色等不同的品種,喜涼爽氣候,根中含糖分,可以生產砂糖,但在高溫和潮濕地區生長的甜菜含糖量低。

旅遊景點

吉祥山
麻山區
吉祥山,位於麻山區東南部,距離市區10公里。
麻山區旅遊避暑山莊
麻山區旅遊避暑山莊地址設在龍山村,供避暑使用。

著名人物

梁長庚
梁長庚是龍山村人,住龍山的梁家街,是龍山村抗日小分隊隊長。
趙連奎
1929年隨難民來到白石砬子種地為生,1945年8月光復前,經受嚴刑後,日寇將其扔進狗圈,慘遭殺害,年僅3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