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麻姑岩
- 地理位置:浙江仙居下各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
- 占地面積:10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麻姑積雪、 丹霞洞
道家地位:,歷史傳說:,驢行遊記:,
道家地位:
在括蒼山主峰米篩浪西麓:仙居縣下各鎮,中國道教第十大洞天括蒼洞所在地的福星山,再向北延伸約四華里山路處,即名為“麻姑山”,海拔357米,其山巔稱“麻姑岩”,“丹霞洞”亦處其山中,“麻姑岩”、“丹霞洞”均為麻姑、王方平、蔡經等傳說中的神仙所隱居、聚會之聖境。
中國道教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仙居麻姑山的丹霞洞,為道教史上公認的中國道教第十福地。宋《雲笈七籤》及《中華道教大辭典》、《台州道教考》等典籍中均有明確記載。
南宋《嘉定赤城志》和清光緒《仙居縣誌》載:“麻姑岩,一名仙姑岩。巨石谽谺,矯如人立。昔麻姑訪王方平、蔡經,嘗隱於此,故以名岩,其上有洞,旁有兩石相峙,高深各逾丈,俗呼風門,有麻姑像存焉。”(“其上有洞”:即為丹霞洞)
清朝康熙翰林院編修潘來(江蘇吳江人1646-1708年),他平生喜愛山水,歷游名勝,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遊覽天台諸山和溫州雁盪後,於同年閏月十一日從郡城臨海出發,來遊仙居諸山,共遊歷仙居諸山10多處,仙居環山,壁峭岩巉,重崗疊嶂。他把仙居和天台、雁盪加以倫比,得出“天台幽深,雁盪奇崛,仙居兼而有之”的結論,至今仍膾炙人口。他遊仙居諸山,第一游處就是麻姑岩。他在《遊仙居諸山記》中,描述麻姑岩景觀為:“麻姑岩,數巨石,磔立山巔,如鳥爪。中一石,端如藥杵,插天心。古松數株,蟠絡其上。”麻姑岩可謂奇崛之勝景。
歷史傳說:
“三仙”聚會隱真宮。漢,道士王方平,漢時東海(今山東兗州)人,先得道成仙,飛升後游括蒼山,到道觀“隱真宮”蔡經家(址在今下各鎮車塘村懷仁宮地方),對道士蔡經說:你身有仙骨,知道嗎?然後蔡經服以金丹即成仙飛升。過四年,二仙人先後復返蔡經故宅“隱真宮”,於七月七日派人邀麻姑岩仙女麻姑到 “隱真宮”蔡經家聚會,同飲仙酒,共餐餚膳:擘脯金盤。餐飲後,蔡經一家舉室成仙飛升,僅有石杵臼留下。
《麻姑搔癢》。三國吳時,仙人王方平游括蒼山,到“隱真宮”蔡經家。方平到後,遣人送信給麻姑,邀麻姑相見。“麻姑至,蔡經舉家見之,是個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余發垂至腰際,其衣有文章錦綺,光彩耀日,皆世所無有也。”仙女麻姑漂亮驚人,但手似鳥爪,蔡經見後心想:如果背上發癢,用此手搔癢那多好啊!王方平知道了蔡經的心思,便以鞭重重責打他,說:“麻姑是仙人,你怎敢如此妄想?”後人常以此典故比喻那些美好而達不到的理想叫《麻姑搔癢》。
麻姑岩逢三冬,岩上積雪皚皚,猶如銀帽,景色蔚然壯觀,故美其名:稱“麻姑積雪”,為仙居縣的原“八景之一”。歷史上常有官宦、遊人登此觀景,或在麻姑石室的麻姑像前膜拜祈禱。幾經查檢,他們留下的詩作有:唐代曹唐《王遠宴麻姑》、宋代葉秀髮《麻姑岩》、明代應大猷《游麻姑山》等。
因麻姑岩、丹霞洞與中國道教第十洞天括蒼洞毗連,近年來,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國外和國內不少專家、學者等客人到括蒼洞天進行道教考察時,亦到麻姑岩進行考察;常有遊人、香客登上麻姑山,在麻姑石室的仙女麻姑像前焚香叩拜、祈禱吉祥。
驢行遊記:
驢行走到終極處,走的是文化,與宣傳部、電視台共同進行的驢行第一項活動“重走潘耒之路,再遊仙居群山”在3月29日正式開機,潘耒是誰?康熙年間的翰林學士,相當於現在的習近平秘書班子成員,參與篡修《明史》,主篡《食貨志》。能主編食貨志,應當是個出名的吃貨,食色性也,喜吃愛游,這樣的性情中人我喜歡,人生得意當盡歡,看盡天下美景,食盡天下美食,不失為人生快事。
道家常常有言,吸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指的是什麼?我不信道,給出一個自認為科學的解釋就是負氧離子含量特別高的空氣。在道家特殊的方法呼吸吐納下,讓人精力充沛、通體舒泰、產生成仙的幻覺。今天,我們走的驢行道就是道家第十福地仙居麻姑岩丹霞洞到第十洞天括蒼洞。具體規劃的路線是:象坎東村(安禪寺)-象坎西村-上元地-下王沈-下郊-牛蛙養殖場-西郊村—麻菇岩——括蒼洞。
七點半鐘到車站與電視台匯合,到白水洋後開始步行,我們的行頭很拉風,每人一頂棕葉做的涼帽,上書走遍仙居四字,沿途引來無數村民的圍觀。 九點鐘到達潘耒遊仙居的起點站象坎東村,安禪寺的方丈釋晶放拿著鋤頭正在幹活,幾經交流之後,對著鏡頭,他堅持洗手更衣後,才接受了我們的採訪,佛求來世,道求長生,晶放長老向我們說起了佛法。情景重現時,出現了幾個小笑話,為了真實,項台長向仙居文史館借了三百多年前清朝的衣服,這衣服價值不可計量,又脆、讓另時客串潘耒的驢友手腳無措,好不容易套上,皮鞋古衣,讓人一下子就想到穿越劇,穿邦了,呵呵,圍著寺廟走時,褲子掉下來了,古衣沒皮帶嘛,最後是百合谷在包里找了根困螃蟹的繩子,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翻過一個小山嶺,麻姑岩清淅可見, 經過一個牛蛙養殖場,略事休息後再次前進,十分鐘後進入西效村,村前一個新修的廟宇,邊上飛檐雕梁的,是一家寺堂,在拍照時,看了一下堂里,有個很感興趣的名字,叫王太初,寫五嶽遊記的旅行家,與驢行始祖徐霞客齊名。熟識村史的老人給我們講解,王太初祖籍下各,在他的父輩時,搬到臨海張家渡,這裡是他的祖藉所在地章安王氏的祠堂,所以有他的畫像。這段歷史留待下次仔細挖掘吧。
十三點半,從溪邊開始上山,過了滄海洞後,匯合了第二梯隊作了清理驢行道的總動員,“本次活動是環保行,在行動中,老婆可以拋棄,垃圾不能拋棄,經過我們的清理後,應當呈現給大夥一條潔淨的山道。”在鬨笑聲中,大夥開始分發垃圾袋,邊驢行邊清理,春色滿路,兩邊杜鵑、紫滕、桿漆花等齊刷刷地盛開著,山頂,麻姑岩形如雞爪,讓人不自禁地想起記載中的麻姑與蔡經的故事,麻姑貌美驚人,可手如雞爪,蔡經見之,暗思,那手給我作痒痒撓正好,被麻姑讀心術猜中所思,用神通嚴懲蔡經。垃圾污染了風景,銅臭污染了道法,沿路的垃圾之多超乎想像,短短的二十分鐘路,就裝滿了三十個小垃圾袋,不多久,又是兩個大塑膠袋。
山頂的風景不錯,巨岩聳立,每塊岩都有神話傳說,最漂亮的是從山頂往括蒼洞方向二分鐘後,從右側小路通往另一個小山包的那一側,一塊三人高左右的、混圓的石頭豎在岩邊,看似搖搖欲落,大部分驢友錯過了這個景點,只有居士與我等六七個人有幸欣賞到這個美景,據說,這是麻姑的弟弟麻衣,修道略有小成,吐出內丹吸日月之精華,可興奮之下誤了時辰沒能及時收回,結果,內丹留在岩邊,化成圓石,麻衣失去了內丹,成仙無望,但修為與神通多少保留了一些,只能留在人間作個半仙,成為算命的宗師,麻衣神相,由之而來。
隱元仙道上,很多通往山兩邊的支路,每一條支路的終點,都是一座廟宇,大的一間房大小,小的只一個壁櫃的樣子,神像隨廟宇的大小而變,有王遠廟,吳公大帝廟等等,看樣子古時神仙與今天的人們同樣的思想,今人是寧要京城一張床,不要家鄉一套房。只求能生活在北京,神仙側是只要洞天福地里有個小小的容身之所,不要其它地方大廟香火供養。
由隱元仙道開始,費時一小時,十六點鐘,到達道家第十洞天括蒼洞,這是仙居文化中最厚重的一筆,電視台作了專訪,我這裡就不多費筆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