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鹿

麂鹿

麂鹿,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成體體重16~25千克,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於跳躍,皮很軟可以製革。通稱“麂子”。中國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麂鹿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鹿科
  • 亞科:麂亞科
  • :麂屬
  • :麂鹿
  • 詳細介紹:詳見正文
  • 習性:善於單獨生活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習性,繁殖,分布範圍,種群現狀,赤麂,黑麂,小麂,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僅雄麂具短角,角乾向後伸展,角尖內彎,不分杈或僅分一小杈,角基部在臉上形成縱棱脊;被毛較其他鹿科動物短而細;四肢細長、蹄狹尖;有大的上犬齒彎曲呈獠牙狀,但較麝、獐的獠牙小;頭骨略呈三角形,淚窩顯著。

生活習性

習性

白天活動。善於單獨生活。性機警。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

繁殖

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產1~2仔。

分布範圍

現存的麂主要分布在以東南亞為中心,東至中國大陸、台灣、印度尼西亞諸島,西 至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的廣大地區。中國大陸,陝西省秦嶺南麓。在浙江省西南山區也有部分存在。
生活環境棲息於密林、草叢、山地丘陵,有時也進入居民點和農田周圍。

種群現狀

本屬共9種。中國分布有3種:黑麂赤麂小麂
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
菲氏麂 Muntiacus feae
婆羅洲黃麂Muntiacus atherodes
貢山麂 Muntiacus gongshanensis
越南大麂 Muntiacus vuquangensis
長山麂 Muntiacus truongsonensis
葉麂 Muntiacus putaoensis
羅氏麂 Muntiacus rooseveltorum

赤麂

為麂類中最大的一種,體長80~150厘米,肩高約55厘米;顏面部棱長;體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鮮棕,後腹毛色從淡黃到純白、腋部有白色塊斑、鼠鼷部、臀部、尾下為純白色。棲息於密林、草叢、山地丘陵,有時也進入居民點和農田周圍。白天活動。營單獨生活。性機警。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產1~2仔。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市萬州山區、陝西南部。

黑麂

為中國特有種類,是國家級保護動物。體型略小於赤麂,體長約120厘米,肩高約50厘米;耳短圓;側蹄較其他麂發達;體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額部有一束鮮棕色簇狀剛毛,前額、耳與兩頰間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紋,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純白色,邊緣深栗色。棲於地勢較高多岩石的密林和山坡灌叢中。以嫩枝、葉子、果實、蔬菜、豆類為食。主要在春季產仔,每胎1仔,幼仔約6~10個月性成熟。數量較少,僅見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重慶,陝南等省的交界處。

小麂

是麂類中最小的一種,也是中國特有種類。叫聲如犬吠,故又稱吠鹿或犬麂。體長70~90厘米,肩高約40厘米;臉短,顏面棱也比赤麂短;體背毛色變異較大,呈黃褐、棕黑色,頸背中央有一黑色條紋,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於赤麂和黑麂;淚窩深而圓。棲於地勢較低的丘陵、小山的低谷、山坡灌叢。以嫩葉、幼芽、青草、果實、種子為食。全年繁殖,產後還可受孕,懷孕期約6~7個月,每胎產1~2仔。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福建、雲南、貴州、四川、陝南、湖南、湖北、江西、台灣。

保護級別

3種麂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
另外兩種麂子——赤麂、小麂早就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於2000年8月1日以國家林業局令第7號發布實施。任何獵捕麂子的行為都是違法的。嚴禁獵捕、買賣、食用野生麂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