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優美的《鹿舞》亮相前有一個特別節目——人體彩繪。在清新的
旋律、多彩的燈光中,表演人體彩繪。經過長達8
分鐘的繪製,一隻活潑的
小鹿逼真再現。這個節目讓人體美與藝術美有機地相融,給人以美的享受。一段節奏非常歡快的《鹿舞》表演非常的
自然、高雅。
簡介
安多藏戲,到19世紀中葉以後,演出的唱腔、音樂、表演、服飾更中豐富,也日趨規範,如戲師吉先甲把黃南地區的藏族山歌"拉依"糅進了唱腔。而且還能演出完整的劇目《諾桑王子》。與此同時,在甘肅省的甘南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樣的倡導下,貢塘倉丹白準美也開始採用西藏藏戲演出的辦法,編演了《米拉日巴十萬道歌集》中一段獵人受教化的故事,當進稱為《鹿舞》,於每年的雪頓節上演出。《鹿舞》還傳到了拉卜楞教區的很多屬寺中。
《鹿舞》以表演者頭戴
鹿頭狀飾物而得名,大約於公元
13世紀從四川地區傳播到此地,並以宗教舞蹈的方式得以傳承。舞蹈通過驅邪降魔的動作表達了懲惡揚善的價值觀,也寓含了
保護動物、人與動物(鹿)共存,創建和諧吉祥社會的意義。阿什則和鹿舞由於承載著許多古文化信息和藏族民族發展歷程,所以在人類學 、民族學、民俗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鹿舞》是
男女四人舞,二男子頭戴鹿頭鹿角的(左其右頁)頭,服裝甚為華麗,披掛各種飾品,身後掛著長長的狐尾,左手執杖,右手執響器。女子著深色衣裙,上有各種花紋,很像我國少數民族的服裝,手執羽毛。舞時以腳的動作強烈重拍在右腳為其特色,應和著腳鈴、腰鈴,發出悅耳的音響。《鷹舞》也同《鹿舞》一樣同屬騰崇拜的舞蹈,都是有代表性經常上演的舞蹈節目。
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濃郁民族特色的藏族舞蹈《則柔》和《鹿舞》正在積極申報第二批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藏族文化《則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