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舞》由五男五女表演。舞蹈為兩段體結構。整個舞蹈熱情、活潑、粗獷、有力,表現了鄂爾多斯高原牧民們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爾多斯舞》
- 特點:由五男五女表演
- 過程:舞蹈為兩段體結構
- 表現:熱情、活潑、粗獷、有力
表演特色,作品創造,作品影響,
表演特色
第一段為鏗鏘有力的中板,男子五人以大甩手邁步的基本舞步出場,用雙手撐腰移動肩部的動作來突出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在舞蹈構圖上,以出場的直線、平線隊形畫面的移動,展示出牧區遼闊的環境和牧民們的性格特徵,塑造出鄂爾多斯男子漢剽悍、粗獷、豪邁的舞蹈形象。第二段是活潑的小快板,五個女子以從生活中提煉的擠奶、騎馬、梳髮辮等舞蹈動作出場,後與男子合舞並穿插著男女領舞,直至全舞終結一氣呵成。
作品創造
鄂爾多斯舞是賈作光根據寺廟中喇嘛跳鬼的舞蹈動作,如“撒黃金”、“鹿舞”等予以發展、創新,同時還把牧民生活中騎馬揚鞭、擠奶、梳辮子等動作予以節律化,並以“大、小挽手腕”、“軟硬動肩”等具有草原舞蹈共性的動作貫穿其中。此外,他還創造了“甩手下腰”、“單腿板腰”等等特技,加強了這個舞蹈的技巧性和藝術感染力。
作品影響
《鄂爾多斯舞》創作演出四十多年來,已被當地人民普遍承認為該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了 鄂爾多斯地區的老百姓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牲畜被搶走,牧場被強占,財物被掠奪,苦難的日子就像烏雲遮住了太陽。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鄂爾多斯高原,該地的人民才翻了身,過上了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1951年賈作光隨內蒙古歌舞團來到了鄂爾多斯高原,為當地人民演出了各民族的歌舞。很多民眾和幹部都向歌舞團提出希望能看到表現鄂爾多斯人民的舞蹈,因此創作鄂爾多斯舞蹈的光榮任務很自然地就落在了賈作光的身上。為了正確表現鄂爾多斯人民的性格、形象,以及使舞蹈具有地方風格特色,賈作光等先後三次下鄉去體驗生活和思想感情,同時更深人地向“喇嘛舞”學習,並廣泛地從當地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經過編導、作曲和演員們的共同努力,並經過多次反覆的修改,一個以表現解放了的鄂爾多斯人民在祖國建設中以樂觀主義精神創造新生活,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新牧民形象的《鄂爾多斯舞》誕生了,從此鄂爾多斯人民有了自己的舞蹈
1955年,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中國青年藝術團表演的《鄂爾多斯舞》獲得了一等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後期,這個舞蹈很快在全國得到了普及,不僅專業歌舞團體演它,很多工廠和大、中學校的業餘舞蹈團體也都演出過《鄂爾多斯舞》。《鄂爾多斯舞》於1994年在“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獲經典作品金像獎。2010年的中國鄂爾多斯國際舞蹈節里,張海礁在以前的《鄂爾多斯舞》基礎上編創了《賽娜鄂爾多斯》;可謂是新時代的“鄂爾多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