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課銀是一個詞語,拼音yán kè yín 徵收鹽課所得的銀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課銀
- 拼音:yán kè yín
- 注音: ㄧㄢˊ ㄎㄜˋ ㄧㄣˊ
- 出處:《明史·食貨志四》
yán kè yín ㄧㄢˊ ㄎㄜˋ ㄧㄣˊ
鹽課銀
《明史·食貨志四》:“ 萬曆 時與 洪武 同。鹽行境內,歲入太倉鹽課銀三萬五千餘兩。”亦省稱“ 鹽銀 ”。《明史·食貨志四》:“歲入太倉餘鹽銀十二萬兩。”
鹽課銀是一個詞語,拼音yán kè yín 徵收鹽課所得的銀子。
鹽課銀是一個詞語,拼音yán kè yín 徵收鹽課所得的銀子。...... 鹽課銀是一個詞語,拼音yán kè yín 徵收鹽課所得的銀子。 [1] 中文名 鹽課銀 拼音...
《明史·食貨志四》:“ 萬曆 時與 洪武 同。鹽行境內,歲入太倉鹽課銀三萬五千餘兩。”亦省稱“ 鹽銀 ”。《明史·食貨志四》:“歲入太倉餘鹽銀十二萬...
清初鹽法沿襲明制,基本上實行封建的引岸制度。鹽商運銷食鹽,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運銷食鹽的憑證),然後才可以到指定的產鹽地區向灶戶買鹽,...
正引報效,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為籌餉銀,朝廷令廣東下河運商按埠商折配引鹽數目,每包繳報效洋銀3分,是為正引報效。正余加余清代鹽稅之一。余鹽課銀稱...
鹽課銀四百二十六萬一千九百三十三兩有奇。鑄錢四十九萬九千二百有奇。 二年甲辰春正月辛巳,祈谷於上帝,奉聖祖仁皇帝配享。詔大學士圖海配享太廟。常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