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鹽的家族》是詩人不斷走向成熟期創作的詩歌作品精選集,收錄了近年來發表於各大重要文學刊物的詩作,包括《鹽》《鹽的家族》《尋鹽》《聽雷》以及“凡人小傳”等代表性作品。
作品目錄
卷一 大海與鹽 | 卷二 城市密碼 | 卷三 日月詩篇 | 卷四 羿的傳說 |
---|
名字 秘密 尋鹽 鹽 簡史 墊子 祖父小史 送行 祖母小史 寂靜 背 不倦的漁火 手足 年輪 鹽的家族 相隔 交談 海神 | 先生小史 姨父小史 木匠 懸棺 海之鄉 旱地 招潮 聽雷 捷運車站 一個孩子在風中奔跑 大風把塵沙吹盡 一百片葉子中的一片 力量 雨的聲音 獨自開放 在她陌生的城市 女孩子 秋風 帶動 判決 線路 正午 茂名北路黃昏 外省書 遠和近 迴響 | 偏右 立冬 發覺 風眼 蜜 撒鹽 死亡證明 梅雨 聽聽 陸家嘴 鸚鵡螺 日暉港 大洋山 橫沙島 雀鳴渡 楓葉飄零的國度 布拉格的秋天 人骨教堂 出埃及記 日月詩篇 亡靈節 星空 孟買 三角梅 訪摩耶精舍 絲路組曲 下西洋 邊塞 馬蹄寺 聽泉 黑馬 火車 | |
作品鑑賞
家鄉風情
《鹽的家族》寫的就是龍港家鄉,開宗明義第一首詩《名字》就寫:“祖父是一個在海邊曬鹽的鹽民/每年夏天,都會攔截一段大海/在太陽底下蒸發/凝結成稱為鹽的晶體”,“父親則是一個漁民,他在茫茫大海上/一次次撒下漁網/有時空無所獲,有時候/撈上來滿載的魚蝦和蟹”,“而我,既不會曬鹽,也不會捉海/只會寫一些無用之詩”。一家三代人隨時代變遷,從鹽民到漁民,到能寫詩、會編報的詩人和報人。這個鹽的家族的特點就鮮明地蹦跳出來,讓人讀了特別親切,又印象深刻。
接著,他在《秘密》一詩中寫道:“父親把風暴藏進了大海/我在黃魚的耳石里/聽到了雷鳴”,“風暴的前身是閃電/它被祖父藏進了大海/我吃到的鹽里有光”。“作為鹽民和漁民的後代/我的胸中藏著一個大海/大海里的閃電/大海里的風暴/都在敲打著我的骨頭/夜深人靜時我會把它抽出來/像一根笛子般/吹一首安魂曲/連驚濤聽了也會翩翩起舞/連烏雲聽了也會散開陰霾/人世需要這樣美妙的聲音/如同大海的深淵/都有一根定海的神針”。“我對世間萬物抱有善意/據說,這是一個家族生生不息的秘密”。這樣的詩句富有詩意,又深涵哲理。
時代色彩
在《鹽的家族》中,詩人關於自身生命源頭的追溯與追問,呈現出鮮明的代際色彩,被描述為一個家族中血脈傳承和精神傳遞的密碼:“父親把風暴藏進了大海/我在黃魚的耳石里/聽到了雷鳴//風暴的前身是閃電/它被祖父藏進了大海/我吃到的鹽里有光//作為鹽民和漁民的後代/我的胸中藏著一個大海/大海里的閃電/大海里的風暴/都在敲打著我的骨頭”(《秘密》),閃電、風暴、雷鳴,這三個意象之間構成了一種相互糾纏、相互交融的互文關係,與從祖父、父親到我三代人之間微妙而複雜的生命傳承關係,二者的意涵相得益彰,殊途同歸地匯聚於“大海”這一母題之中,被詩人提升為某種關於生命哲學的思辨。這首詩關於生命主題的抒寫讓我油然想起了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的一首重要的詩作《挖掘》。希尼在《挖掘》一詩中同樣寫到了從祖父、父親到我三代人的“挖掘”行為及其背後隱含的深長意味。希尼的祖父和父親的“挖掘”是面向物質世界的,使用的工具是“鐵鏟”,而希尼作為詩人的“挖掘”是面向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用的是“筆”,為了顯示二者的差別,他這樣寫道:“但我可沒有鐵鏟像他們那樣去乾。//在我手指和大拇指中間/那支粗壯的筆躺著。/我要用它去挖掘。”
回到繆克構的《秘密》一詩的文本上,不難發現,作者也力圖呈現抒情主體和前兩代人之間明顯的差異性:父親和祖父分別把風暴和閃電藏進大海,更多地是一種外部動作,而“我”則直接把大海藏進自己的內心,則是一種內部動作。這種差異性雖然主要體現了詩人重建一個強大的自我形象的某種野心,卻也並未否定代際傳承的重要意義,事實上,那個被詩人藏進內心的大海,已經融入了祖父和父親的生命記憶和精神基因。更為巧妙的是,繆克構在《秘密》的結尾部分借用“墨囊”這一富有海洋色彩的意象,來隱喻個人和世界的複雜關係:“我也有秘不示人的法寶:/一副用以護身的墨囊/用以蒙蔽那些天敵的眼睛/它們是:小惡,大悲,絕望,慵懶和虛無”,“墨囊”在這裡不僅僅指向墨魚的一種求生策略,也象徵了詩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與世界鬥爭、周旋、和解的話語策略。
虛無之感
在《鹽的家族》中,當寫到故鄉的前輩時,繆克構的《海神》一詩更多地流露出某種關於生命的虛無之感。作者經由敘寫伯父和“一個看不見的人”之間堪稱激烈的糾纏較量,代入自我主體的角色,進而表現了兩個自我之間的矛盾與爭鬥:“我的大伯已去世多年/但他當年跟我講述的這個故事/仍歷歷在目/仿佛那年跟影子搏鬥的人/不是他,而是我”。這種自我爭鬥的結果往往沒有輸贏,只有虛無的無限感慨,正如同海明威小說名作《老人與海》中所啟示的那樣。繆克構詩中這種把自我角色代入一種“他者”形象中而獲得一種新內涵的表現方式,既是一種疏離,也是另一種方式的抵近。
這種把自我形象代入“他者”形象的表現方式,也被運用在《木匠》和《鐵匠》等詩中。《木匠》一詩通過“我”和“師父”之間並不那么融洽的關係的呈現,暗示了生活的破碎性和生命的短暫與脆弱:“生活是一根竹子/巧匠也不能沿著墨跡行走/扒開胸膛取出肺中的鑼音/師父,像一個初學音符的吹笛人”;而《鐵匠》雖然也寫一對師徒之間的傳承關係,卻通過輕逸與沉重兩種美學意涵的鮮明對比,試圖揭示隱藏於日常生活中的某種永恆性:“前世我是一片潔白的羽毛/做過翅膀,織過衣裳/而後遠離故鄉,飄逝得無影無蹤//今世我只願揮錘打鐵/當陌生人的徒弟/做從一而終的活兒/腳立原地長成一棵鐵樹”。概而言之,《木匠》和《鐵匠》雖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向度,卻異曲同工地為讀者呈現了詩人重建自我形象的良苦用心。
作品評價
《鹽的家族》作為系統性關於鹽的詩集,這在詩壇上還是第一次出現。中國詩中寫鹽,古代就有,現當代詩歌也有好多寫鹽的,但他們只是單篇的感受,而繆克構是非常系統化的,整體性來寫,他不單單寫一個家族,而是從一個鹽的意象來反映家族、村莊的命運。
(詩人張燁評)出版信息
2019年8月,《鹽的家族》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作者簡介
繆克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主任。1974年出生於溫州,1990年中學時代開始詩歌創作,1995年大學時期被評為中國十大校園作家,同時開始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詩集《獨自開放》《
時光的鍊金術》,以及長篇小說、散文集《漂流瓶》《少年海》《
黃魚的叫喊》等十幾種。編有五卷本《
辛笛集》。曾獲中國新聞獎一、二等獎,中國報紙副刊作品金獎,中國長詩獎以及上海長江韜奮獎、上海文學獎、上海文化新人獎等。2013年10月開始擔任文匯報社副總編輯、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