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是2011年鹽城市政府發布的地方法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城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報告
- 類別:地方法規
- 時間:2011年
“十一五”時期,是鹽城經濟社會發展贏得重大機遇、經受嚴峻考驗、取得顯著成績的五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奮力開創改革發展和各項事業新局面,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和2010年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這五年,全市綜合實力跨上新的台階。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1058億元增加到2010年2250億元,年均增長13.9%,實現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645美元增加到4400多美元,增長了1.7倍。財政總收入從86.9億元增加到494.5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從37.9億元增加到191.3億元,均增長了4倍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完成6000多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倍。
這五年,全市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72億元增加到985.6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從345億元增加到800億元,全市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77.3%提高到84%。高效農業新增面積連續三年全省領先,總量躍居全省第一。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8%提高到8.5%。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十五”末提高0.4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11.5%提高到16.5%。節能減排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十一五”目標。
這五年,全市發展基礎條件有了重大改善。交通建設完成總投資從“十五”期間的165億元增加到“十一五”期間的283億元。建成高速公路總里程324公里,新改建國省幹線公路總里程近800公里,一級公路新增里程全省最多。臨海高等級公路、連鹽鐵路相繼開工,新建了汽車站,擴建了火車站、飛機場,南洋國際機場和鹽城大豐港區成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水利、電力、通信、郵政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成,進一步改善了城鄉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
這五年,全市新興特色產業迅速興起。新興產業從小到大、快速擴張,風電及其裝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華銳、金風等風電裝備製造行業龍頭企業落戶鹽城,國家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加快建設,鹽城環保產業園成為國家級環保裝備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全市新興特色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6.4%以上。
這五年,全市城市建設取得突出成就。市區五年實施城建重點項目500多個,城建投入從“十五”時期的180億元增加到700多億元。新建、改建了人民路、西環路、迎賓路、建軍路、解放路、開放大道、新204國道等10多條主幹道,建成了鹽瀆公園、內港湖公園、水街等公共服務設施,總長42公里的城市外環路基本建成,城市快速公交實現運行,城市“田”字型快速道路、毓龍路擴建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快推進。老城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南新區快速崛起,成為新一輪城市發展的標桿。市區建成區面積由“十五”末的71平方公里擴大到118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率從42%提高到47.8%。中心城市的變化成為我市“十一五”發展的最大亮點。各個縣(市)城區發展步伐加快,建成一批基礎設施和功能性項目,面貌煥然一新。
這五年,全市新一輪沿海開發紮實推進。沿海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市形成“東向出海”總體戰略布局。完成兩輪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建立沿海發展的規劃體系。以“7路1港4航”為重點的沿海基礎設施取得重大突破,鹽城港“一港四區”建設快速推進,港口、港城和臨港產業呈現快速發展、聯動發展態勢。成功爭取國家沿海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等國家級牌子14個。
這五年,全市對外開放形成新的格局。與日韓港台的合作交流取得明顯成效。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從“十五”末的1.6億美元增加到13.2億美元,連續4年總量蘇北第一,縣縣利用外資超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從14.3億美元增加到39.5億美元。鹽城經濟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及省級以上開發區進出口總額和註冊外資實際到賬五年均增長10倍以上。我市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會員城市,接軌上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這五年,全市社會事業實現全面發展。市區社會事業五年累計興建重大項目106個,總投入達210多億元。新建城南高中、鹽瀆路實驗學校等8所中國小,市一院、市中醫院、市三院等7所醫院新建了病房樓、門急診樓,中國海鹽博物館、市淮劇博物館、新四軍紀念館人物館、陸公祠擴建、文化藝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科技館暨青少年活動中心、兒童福利院等一批項目竣工開放,城南醫院、城市體育中心、城市博物館、圖書館新館、廣播電視塔等項目正在抓緊建設,公共服務資源短缺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全市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建設實現全覆蓋,健身休閒成為新的城市消費熱點。鹽城再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榮獲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示範市、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
這五年,全市人民生活得到實實在在的改善。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580元增加到200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893元增加到8600元,30.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新農保參合率從91.1%提高到98.3%,實際補償比由20.4%提高到44.8%。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從7.1%提高到37.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16.9億元增加到759.5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從593.4億元增加到1132億元。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從480元提高到790元,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分別從165元、60元提高到300元、180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綜合得分從“十五”末的78分提高到96分。
各位代表,“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之一。鹽城的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過去五年,國內外環境的複雜性和重大風險挑戰的嚴峻性歷史罕見,我們在應對中不僅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也探索出一條符合鹽城實際的超常規、跨越式、追趕型發展路徑,形成了一整套推進發展的思路和辦法,值得認真總結。
“十一五”時期,我們始終堅持實幹興市,奮力實現進位爭先。全市上下牢牢抓住加快發展第一要務,積極搶抓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蘇北領先、全省爭先。市級機關和各縣(市、區)瞄準進位爭先目標,自加壓力,負重奮進,你追我趕,競相發展,不斷掀起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招商引資、項目推進熱潮。全市廣大幹部職工凝心聚力、艱苦奮鬥,夜以繼日、埋頭苦幹,形成了濃烈的幹事創業、爭先創優氛圍,有力推動了鹽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上快上。全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十五”末的全省第10位上升至第7位;去年(2010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列全省第1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速列全省第2位。東台、大豐在全國百強縣中位次前移,建湖首次躋身全國百強縣,各縣(區)在進位爭先中都得到新的發展。悅達集團進入全國百強、省十強企業行列。
“十一五”時期,我們注重推進質量增長,全面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堅持把轉變發展方式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著力抬高起點和標準,提升質量和效益,在新的、較高的平台上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實現後發先至。我們不斷深化農村“三項改革”,加快“三大載體”建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我們按照產業化、園區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思路,集中力量培育新興特色產業,促進支柱產業提檔升級,推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東風悅達起亞汽車公司產銷汽車突破33萬輛。我們立足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突出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城市服務業,推進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省級服務業集聚區數量蘇北第一。探索具有鹽城特色的統籌城鄉發展路徑,開展城鄉統籌試點工作,城鄉二元發展體制加快向城鄉一體化方向轉變。
“十一五”時期,我們重視改善基礎條件,增強城市對區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城市化的引領作用,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中心城市和縣(市)城,努力把城市規模做大、經濟做強,提高城市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力。重視城市化對新型工業化的推動作用,圍繞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加快城市道路、電力、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物流、設計、商務等配套服務的發展,努力把城市的功能做優、環境做美,吸引各類人才等資源要素向城市集聚,為重大產業、重大項目發展創造條件。這一輪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最大支撐。
“十一五”時期,我們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我們堅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推動發展。大力推進理念創新、機制創新,全市組建了80多個國有投融資平台,實施了大批政府主導性投資項目,帶動了社會資本的進入,為完成“十一五”投資提供了保障。市本級10個投融資平台承擔410億元建設任務,融資240億元,整合資產200多億元,已形成資產規模630多億元,資產負債率52%,政府財政性投入和國有平台運作進入了良性循環。不斷深化各項改革,完善財稅征管、土地管理、金融服務、人才引進等體制機制,有效破解了發展中的土地、資金、人才等瓶頸制約。我市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多次被評為全國“雙保”先進單位和基本農田保護先進市。
“十一五”時期,我們更加重視社會建設,讓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大責任,市政府每年把新增財力的50%以上用於民生建設,集中力量解決城鄉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五年市政府安排財政資金48億元,在居住、出行、就業、教育、醫療、養老、“菜籃子”、維權等方面,為民興辦實事108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五年新增城鎮就業43.8萬人,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標準、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和環衛工人、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進一步提高。投資8億元,開工建設鹽龍湖飲水安全工程。堅持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增加市場供應,合理調控市場房價,鞏固了我市低成本發展優勢。市區五年新開工保障性住房428萬平方米、竣工164萬平方米。
“十一五”時期,我們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大力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程式,規範行政行為,強化落實責任,提高政府決策和實施水平。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推進節點化、節點落實責任化,加強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提高政府工作的組織化程度,在應對複雜局面、解決突出問題等方面,注重創新思路和辦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市委統一領導,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政協以及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和廣大人民民眾的監督,認真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反映社情民意,五年共辦理市人大議案7件、代表建議787件和政協提案1798件。深入開展法治鹽城、平安鹽城創建活動,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安全生產等工作,為全市發展提供了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
各位代表,“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在市委領導下全市各層各級幹部民眾開拓創新、團結奮鬥的結果。金融、保險、工商、稅務、質監、檢驗檢疫、海關、海事、氣象等省屬駐鹽各單位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等工作在共建中都取得新的進展,各行各業、各單位在圍繞中心、服務發展中都做出了顯著成績。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員,並通過你們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人民解放軍駐鹽部隊和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愛國人士和人民團體,向省屬駐鹽各單位,向熱心支持鹽城發展的海內外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全市經濟發展還不夠充分,經濟總量在全省所占份額仍然偏低;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傳統產業升級步伐不快,新興產業規模不大,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後;城鄉發展還不夠均衡,城市化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相對不足,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社會建設基礎工作有待加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不容忽視;政府職能轉變仍不夠到位,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的目標任務
各位代表,根據中共鹽城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已經提請本次大會審議。今後五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縱觀國內外形勢,我們仍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國家深入實施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兩大戰略,省委、省政府繼續大力支持蘇北加快振興,對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期的鹽城而言,乘勢而上、加快發展的機遇十分難得。經過“十一五”發展,我市綜合實力跨上新的台階,發展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為“十二五”再上新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時期巨觀環境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通脹預期壓力較大、資源環境約束加重,加上我市經濟結構仍不合理,城鄉發展差距較大,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不少矛盾和問題。我們要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充分用好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沿海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大國家戰略機遇,以“推進科學發展、建設美好鹽城”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新的跨越發展為目標,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根本,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城市化與城鄉一體化、沿海發展、創新發展與人才強市、生態立市戰略,紮實推進新產業、新城市、新農村“三新”工程,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為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努力實現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五年翻一番,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總量四年翻一番,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收入三年翻一番,新興特色產業銷售收入和開發區營業總收入兩年翻一番,開創全市經濟實力有更大提升、社會建設有更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更大提高、生態環境有更大改善的新局面。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6%。
——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達到9∶51∶40;新興產業成為重要增長極,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提高,傳統產業規模和水平明顯提升,農業基礎優勢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城市化及城鄉一體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市城市化率達到58%,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中心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功能進一步增強,建成150萬人口特大城市,各個縣(市)城朝著中等城市邁出堅實步伐。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完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明顯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20萬畝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削減率等均完成省下達指標,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人民生活加快改善。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社會建設逐步加強。法治鹽城、平安鹽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社會管理機制逐漸完善,公民文明素質較大提高。社區建設基礎工作得到加強,社區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根據市委五屆七次全會形成的決議,“十二五”時期,我們將深入實施五大發展戰略:一是新型工業化戰略。“十二五”時期,鹽城仍處於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必須繼續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我們要更大力度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東部沿海新興的現代工商業城市。二是城市化與城鄉一體化戰略。加快城市化進程對於推進城市化與工業化互動發展、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十二五”時期,要繼續堅持把城市化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大中心城市建設力度,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化、鄉鎮城市化、城市現代化步伐,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三是沿海發展戰略。加快沿海發展,既是實施《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培植鹽城新的經濟成長極的戰略選擇。“十二五”時期需要進一步搶抓機遇,按照“東向出海”的總體戰略,加快沿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著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在沿海地區形成新一輪大開發、大發展局面。四是創新發展與人才強市戰略。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力。“十二五”時期要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完善創新體系,集聚創新資源,激勵創新主體,加快發展創新型經濟,建立創新型社會。大力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吸引高端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五是生態立市戰略。生態資源是鹽城的獨特優勢,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保護好生態資源對於鹽城未來發展優勢的確立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時期,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打好生態牌,走出一條綠色增長之路,朝著建成全國生態市的目標努力。
關於“十二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規劃綱要(草案)作出了全面部署,主要有以下五個重點:一是大力推進新產業、新城市、新農村“三新”工程建設,進一步培植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加快發展新產業,以推進新興特色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高效農業為重點,逐步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新城市,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縣(市)城為支撐、重點中心鎮為紐帶的市域城鎮體系;積極建設新農村,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農村環境不斷改善,建成一批居住集中、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新型農村社區。二是搶抓沿海發展機遇,著力打造新的經濟成長極。統籌推進沿海港口、產業和城鎮發展,提升沿海發展水平。加快形成完善的沿海集疏運體系,實現億噸大港目標。積極培育一批臨港產業集群,把沿海資源優勢轉變為集聚發展的優勢。加快沿海5個縣(市)港城建設,使其成為促進沿海地區發展的各類要素集聚地。三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積極推進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堅持走經濟國際化發展道路,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進一步加大對東亞、東北亞地區的開放力度,引進外資重點投向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和沿海地區。加快全市開發區建設和發展步伐,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強化節能減排,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加快綠色鹽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努力使鹽城的水更清、天更藍、地更綠,人居環境更加優美。五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大力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畫,努力讓人民民眾收入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同步。緊緊抓住物價、住房、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等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辦好改善民生實事,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
各位代表,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任重道遠。面向未來,我們對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充滿信心!全市上下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同心同德,努力奮鬥,確保把鹽城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三、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同時也是我市以市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之年。做好今年(2011年)工作,對於“十二五”開好頭、起好步,順利實施“十二五”規劃至關重要。根據市委五屆七次全會精神,與“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全面小康進程相銜接,今年(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和規模以上服務業投資增長2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和出口總額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削減完成省定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城市化率達到50%左右。今年(2011年)大部分指標的目標設定與去年(2010年)持平,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略有抬高,保持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連續性。考慮到今年(2011年)巨觀經濟形勢預期偏緊,我們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進行適當下調。對這些目標,我們將在確保完成的基礎上,力爭完成得更好一些,根據巨觀環境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
實現今年(2011年)發展目標,要著力做好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繼續增加有效投入。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最佳化投資結構,進一步強化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作用。繼續組織實施八大類重點工程,年內確保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著力提升工業“三百”工程實施水平,年內竣工億元以上項目150項,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0項。進一步擴大城市建設投資規模,重點實施10大類140個項目,年內完成投資260億元。加大對結構調整、自主創新、農業農村、民生和社會事業項目的財政投入,充分發揮政府主導性投資的帶動作用。不斷提高大市區項目和投資占全市的比重,切實增強項目投資的可控性。嚴格把好土地、環保、信貸、產業政策等審核關,有效防止盲目擴張和重複建設。
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進一步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改善民眾消費預期,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加強市區各類消費場所建設,加快推進金鷹天地、先鋒國際廣場、蘇寧國際廣場、同曦鳴城等重大商貿項目,全面啟動建軍路地下商業街、商業大廈和人民商場改擴建工程,國際風情街、鹽瀆名城等特色街區要全面建成開業。繼續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物流網路工程,落實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加快各類農貿市場和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在市區新建6個農貿市場,在全市建設50個農產品質量檢測點和50個農副產品市場檢測室,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鼓勵汽車消費,促進節假日和會展消費,擴大文化、旅遊、健身、休閒消費。
強化經濟運行調節。加強經濟運行監測,關注通脹預期特別是生產要素價格波動對企業生產帶來的影響,重點做好煤電油氣運調度工作,滿足企業正常生產需要。堅持把“三服務”工作常態化,及時幫助企業化解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加強勞動力供求雙方有效對接,緩解企業結構性、季節性“招工難”矛盾。強化財政金融對經濟運行的支持,落實好各項減稅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和創業者稅費負擔。大力推進金融集聚發展,繼續招引金融機構,培育壯大地方金融業,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確保信貸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支持更多企業上市、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擔保服務體系,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更大力度推進結構調整
加快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畫,集中力量培育發展風電及其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海洋生物等新興產業和24個特色產業,力爭新興特色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著力推進國家海上風電特許權投標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國家風電設備質檢中心。加快推進鹽城環保產業園建設,引導重點企業向技術研發、工程承包等產業高端發展。推動中大、奧新等電動汽車的研發投入,加快產業化、市場化步伐。今年(2011年)確保風電、環保產業銷售收入均突破500億元。積極推進香港協鑫集團20億美元光伏藍寶石、LED外延片與晶片等項目建設,帶動光電產業園快速發展。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大力招引產業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全面提升特色產業園區核心競爭力,打造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特色產業基地。
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實施服務業發展提速計畫,努力實現服務業投資增速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推動大市區服務業率先發展,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占市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50%,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城市產業體系。重點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綠地、華潤、恆盛、綠城、恆大等企業項目落地鹽城,加快集商業、辦公、居住、休閒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建設,促進生活服務業提檔升級。繼續加大全市23個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力度,集中力量培育100個重點項目和100個龍頭企業,力爭新培育3個以上省級服務業集聚區,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服務業企業。
全面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組織實施傳統產業升級計畫,大規模改造提升機械、紡織、化工等傳統產業。繼續實施“千企千萬”技改工程,新上千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000項,使企業技改投資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投資比重達到50%以上。充分利用人民幣升值的有利條件,鼓勵企業從國外引進新裝備、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擴規模、上水平,年內確保機械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300億元,紡織產業成為千億元級產業。積極幫助東風悅達起亞汽車公司開拓市場,力爭全年汽車產銷突破40萬輛,為啟動第三工廠建設創造條件,全市汽車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0億元。加快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步伐,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管理等環節的套用,抓好“兩化”融合示範項目,爭創省級示範園區。
加大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面實施市區快速路網通達工程、鐵路通道貫通延伸工程、公路網路最佳化提升工程、內河航道通江達海工程、客貨樞紐完善升級工程等五大工程,重點實施56個項目,年內完成投資131億元。突出抓好連鹽鐵路、臨海高等級公路、新長鐵路鹽城至海安段複線電氣化改造、鹽徐高速鹽城至大豐段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阜建高速公路、省道234一級公路、省道233建湖至沿海高速射陽互通段等工程。繼續對南洋國際機場實施改擴建,增開新的航線航班。按照一級汽車客運站標準建設響水、東台、阜寧汽車客運站,使全市所有汽車客運站成為一級客運站。改造農村公路500公里,改建農村危橋400座。推進沿海電力、通信、淡水供應等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綜合保障能力。
(三)強化創新驅動能力建設
積極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緊緊圍繞“十二五”末在蘇北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目標,抓緊編制規劃,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啟動創新型城市創建工作。重點加大財政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建立創新型城市建設專項資金和獎勵資金,加快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努力實現政府引導性投入穩定增長、企業主體性投入持續增長,確保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3%。積極推進東台省級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加大重點鎮爭創省創新型鄉鎮工作的力度,不斷夯實創新型城市建設基礎工作。
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建設城南科教城,年內全面啟動建設工業設計中心和城市設計中心。在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10個省級開發區建成技術成果交易、產業公共研發、公共技術服務、科技創業“四大平台”。繼續推進全市首批44家園區公共研發平台、重點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確保上半年全部建成。鼓勵重點產業和骨幹企業加快設立技術研發機構,年內確保新建公共服務平台15個,新增50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
加大產學研用合作力度。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作用,不斷深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合作,吸引和支持創新要素、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力爭年內新組建省級以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5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產學研用合作項目300個以上,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做好“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建設工作,積極推動企業自主研發,培育3個國家級自主智慧財產權品牌、4個省級品牌,創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20家。
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強化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能力培訓,加快培養一大批精通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具有創新能力、推動企業快速發展的經營管理者隊伍。圍繞加快推進沿海開發和新興特色產業發展,堅持滾動培養,重點資助,跟蹤服務,造就一大批企業研發領軍人才、實用人才和創新團隊。紮實推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幹部隊伍培養工程,建設一支自主創新能力突出、創業成果優秀、社會貢獻顯著的領導隊伍。以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項目為紐帶,完善住房、醫療、家屬就業、子女就學等相關配套政策,努力引進500名以上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
(四)紮實抓好“三農”工作
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現代高效農業的投入,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對經濟薄弱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認真貫徹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改進補貼發放辦法,確保各項涉農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加強農村水利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組織實施“牽手致富”和“村企共建”工程,鞏固低收入戶脫貧成果。加強對農民適用技術培訓和轉移就業培訓,提升對外勞務輸出層次。
進一步提高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水平。按照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和工業化推進方式,繼續加大“三大載體”建設力度,重點抓好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農產品物流園區百家園區突破工程,力爭創建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2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堅持以園區化方式推進農村“一戶一棚”發展,全年新增設施農業戶10萬戶,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00萬畝。積極幫助農戶解決發展中的土地、資金、技術、市場等難題,鼓勵農民與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合作聯盟向縱深發展,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在全面完成鄉鎮區劃調整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建設規劃,研究制定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配套政策。堅持把重點鎮作為推進城鄉統籌工作的主要著力點,加快推進新市鎮、新社區建設。市級21個試點示範鎮村年內新市鎮、新社區建設工作要取得明顯成效,各個重點鎮全部啟動新市鎮、新社區建設工作,其它鎮重點建設1個新社區。合理規劃、統籌發展城鄉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和產品的供給能力。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流轉制度。
(五)進一步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
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將鹽城建成200萬人口規模特大城市的目標定位,大力推進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市區“田”字型快速路網,年內范公路全線開工建設,青年路完成征地拆遷後爭取開工。建成開放大道快速公交系統,在市區形成總長115公里、“一環五支”的城市快速公交網路。進一步完善路網結構,“5·18”之前完成毓龍路新建改造工程,實施大慶路和青年路跨204國道西延、鹽瀆路西延等工程,加快實施通榆河兩側城市通道的南北延伸工程,對文港路、黃海路進行綜合整治。完成鹽龍湖飲用水源建設工程、區域供水一期工程和城東水廠擴建工程,努力解決城市飲用水安全問題。加快實施市區提標擴圍城市防洪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防洪體系。市區各區、各縣(市)城和重點鎮都要因地制宜,安排實施好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增強城市基礎配套功能。
加快推進城市新區建設。按照“組團造城出形象”的要求,推進市區和各個縣城的城市新區建設。市區的城南新區年內基本完成鹽瀆公園組團、內港湖組團建設任務,全面拉開南緯組團建設框架,啟動建設南部新組團和科教城組團,確保廣播電視塔、圖書館、博物館等54個在建項目全部竣工並投入運營,行政商務中心兩側B、C樓、體育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等項目主體基本竣工,東湖商貿區等項目開工建設。在城市南部選址開挖大型人工湖,沿串場河風光帶規劃建設城市美術館、名人公園和串場河古鎮景區。著手串場河以東地區新一輪發展規劃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加大鹽都西南新城、亭湖區和市開發區河東新城推進力度,年內拉開基礎設施框架,建成一批公共設施項目,形成1-2個社區組團,在合力建城、分區建城上要有大的突破。
進一步加大老城改造力度。市區要突出“治水造橋做環境”,全面啟動通榆河景觀帶建設,繼續推進串場河風光帶建設,著力打造先鋒島水體景區,對串場河、蟒蛇河、小洋河、躍進河、朝陽河、第一溝、勝利河等10條市區河道實施綜合整治,再新建一批連線城市東西新城、橫跨通榆河和串場河以及溝通城南城北、橫跨新洋港的橋樑和先鋒島周邊10多座橋樑。圍繞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申辦2013年江蘇省園博會,新建一批城市主題公園和河濱綠地。儘快完成酒廠路、劇場路等重點地塊的拆遷改造任務。繼續實施老舊小區整治和后街巷道改造,對水上新村、東閘新村、小海新村等小區進行成片改造,啟動城中村改造項目。
切實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圍繞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做深規劃研究,做精項目設計,確保規劃設計的高水平。堅持城建項目精細化管理,強化施工全過程監督,努力把每一項工程打造成對人民負責、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工程。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進環衛作業規範化、水域環境潔淨化、景觀亮化特色化,全面推行格線化管理,加強城市物業管理,對城市各類無證運營的機動、人力三輪車進行綜合整治。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面實施爭當文明市民系列活動,著力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六)努力增創沿海發展新優勢
加快構建現代港口集疏運體系。全面提升“一港四區”建設水平,圍繞大豐港區、濱海港區、射陽港區和響水港區各自定位,加快入海航道和各類碼頭建設,提升港口服務功能。組織實施劉大線疏港航道和連申線通榆運河東台南段整治工程等項目,加快內河航道通江達海步伐。加快建設通榆河東台時堰作業區碼頭、建湖裡下河物流中心作業區碼頭、市開發區作業區碼頭、東台港區中心作業區碼頭,開工建設新興內河港和建湖上岡作業區碼頭工程,努力形成河港海港互融互補發展新格局。
大力培植沿海特色產業。發揮土地資源和港口優勢,加快引進基地型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培育壯大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新興產業,推進新材料、新醫藥、汽車和風電裝備、船舶修造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沿海5個特色產業園要積極創建省級開發區。堅持以大項目帶動大產業,組織實施50個沿海重點項目,力爭早見成效。繼續對《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中涉及我市的28個重大項目,積極向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匯報對接,為項目儘快落實創造條件。加快推進射陽、大豐、東台沿海3個國家大型漁港建設,促進海洋產業發展。
加快沿海港城建設。最佳化沿海城鎮空間布局,進一步深化沿海城鎮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加大沿海5個港城推進力度,年內每個港城3平方公里的啟動區框架全面拉開,建成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形成新的社區組團,在滿足沿海產業發展需求基礎上,為建設現代化的海濱新城打好基礎。推動灘涂開發利用實現新突破,配合省里實施東台40萬畝灘涂圍墾工程,啟動實施條子泥一期圍墾工程。
(七)深入推進改革開放
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成鄉鎮機構改革工作。調整最佳化所有制結構,培育壯大民營經濟,全年新發展私營企業2萬戶、個體工商戶10萬戶,新增加私營個體經濟註冊資本600億元。引導民營企業實施戰略重組,做大做強一批主業優勢明顯、影響力和帶動力強的規模企業。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方式多元化。推進大市區財稅管理體制調整方案落實,完成城南新區管理體制轉換工作。紮實推進醫改五項重點任務,將基本藥物制度推行到所有縣(市、區)。
進一步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繼續擴大與日韓港台的交流與合作,辦好海鹽文化節、丹頂鶴國際濕地生態旅遊節等重大活動,提升產業化、專業化招商水平,促進利用外資規模擴張、質量提高。抓住外資企業稅制改革的機遇,推動引資本與引智力、引業態相結合,大力招引各類研發中心、採購中心等地區性總部來鹽城落戶。強化服務和政策支持,促進重點外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培育10家出口超5000萬美元企業、100家超500萬美元企業,逐步提高我市出口在全省的份額。提高外經合作水平,積極推動高層次勞務人員的輸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市開發區要按照國家級開發區新的定位,明確發展目標,創新管理體制,堅持建城建區並舉,推進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建設,積極向東向南拓展,快速提升建設規模和水平。加大與常州、蘇州、上海共建園區推進力度,深化接軌上海工作,努力在人才交流、產業互補、平台共建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八)著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擴大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村富餘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新增城鎮就業6.8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堅持全民創業帶動全社會就業,啟動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畫。在農村,積極構建以生產性經營收入為基礎、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為重點、轉移性收入比重穩步提高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在城市,逐步提高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積極推進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確保企業在崗職工年工資增長10%以上,加強外資企業職工工資收入監管,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實施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非義務教育學校等其他事業單位職工待遇與績效掛鈎。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鞏固和擴大各類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確保全市企業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84萬人、61萬人、51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40萬人以上,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13萬人、101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人均籌資不低於150元,其中政府補助不低於120元。積極推進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逐步將新農保併入居民養老保障,推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政策統一、標準統一、養老待遇統一。切實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居民低保、農村五保戶、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推進農村敬老院“關愛工程”建設,開展提高農村兒童重大疾病醫療保障水平試點工作,健全困難殘疾人救濟制度,在市區和各縣(市)分別建設一所公辦殘疾人集中托養機構。
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物價、房價。從增加產品供給和加強市場監管入手,切實做好穩定市場物價工作,將我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及時足額發放物價補貼,防止價格過快上漲影響民眾基本生活。加強住房保障和房地產市場調控。繼續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中低價位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的有效供給,提高中小套型商品住房比重,市區完成普通商品住房170萬平方米和政策保障性住房22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按市場規律逐步完善商品住房價格調控長效機制,有效調節住房供需和價格,讓老百姓買得到房、買得起房。
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加強基層組織和社區管理、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基層社區管理和服務能力。深入推進法治鹽城、平安鹽城建設,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完善“大防控”體系。建立健全民眾訴求表達機制、社會矛盾調處機制以及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強化安全生產和食品安全監管責任,深入開展藥品安全整治,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九)進一步增強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落實教育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特別是農村學前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按照市區教育發展規劃及布局推進設施建設,城南新區要新建3所學校,亭湖、鹽都、市開發區按照“三個一”的要求,加快建設一批新學校、新校區。亭湖要抓緊組織實施解放路實驗學校搬遷工程。市區毓龍路實驗學校確保今年(2011年)秋學期建成招生。進一步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市區完成中國小校舍安全改造面積12.6萬平方米。從今年春季學期起,免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本費。健全助學政策體系,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無困難。加快職業教育資源整合,開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提高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融合度。積極支持鹽城工學院和鹽城師範學院共享教育資源,啟動鹽城大學創建有關工作。
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強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抓好國家和省扶持的縣人民醫院、中心鄉鎮衛生院、縣級精神衛生防治機構項目建設工作,加快鄉鎮衛生院和市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標建設步伐。繼續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市一院老幹部病房樓二期工程、二院傳染病病房樓、四院精神科病房樓年內全部投入運營,建成城南醫院、市婦幼保健院新院主體工程。採取公開招聘、繼續教育、崗位培訓等形式,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
積極發展民眾性文化體育事業。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加快實施雜技大世界、婦女兒童文化活動中心、建軍路全民健身中心等項目,新建佛教文化旅遊景區,建成先鋒島傳統文化區,建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農家書屋”長效管理機制。基本完成縣(市)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推進鄉鎮廣播電視站規範化建設。建好並管好、用好文化設施、體育場館,促進文化體育事業和產業加快發展。
(十)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大力推進生態市建設。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方案,廣泛開展新一輪生態示範創建工作。組織實施新一輪綠色鹽城建設三年計畫,今年(2011年)新增造林面積33萬畝以上,力爭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認真做好保護區範圍和功能區劃調整工作,深入實施沿海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不斷完善海鹽歷史文化風貌區和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功能配套,積極打造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切實加大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實施節能改造工程,確保全市重點用能企業實施節能改造項目不少於40個,形成年節能20萬噸標準煤能力。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年內新建、擴建生活污水處理廠36座,市區污水收集集中處理率達85%以上,縣(市)污水處理率達50%以上。
大力推進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新一輪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進一步提高化工產業發展集中度,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在全市啟動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連片整治試點工作。繼續推進農村太陽能、沼氣、秸稈等資源綜合利用,建設戶用沼氣池5000座,完成農村改廁10.8萬座。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護,全面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解決農村30萬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
在新的一年裡,我們還將繼續開展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活動,做好國防教育、徵兵、民兵預備役、民防、國家安全、反邪教等工作。做好對口支援新疆工作。積極發展婦女、兒童、青少年、見義勇為、紅十字和慈善等事業。推進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對台事務、氣象、水文、防震減災等事業協調發展。紮實做好統計、審計、機關事務管理、地方志、社科聯、關心下一代、檔案、保密等工作,不斷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和做好開局之年的工作,對各級政府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將圍繞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更加勤勉盡責,務實創新,大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牢固確立執政為民宗旨,切實強化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集中力量為民辦實事,努力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注重加強學習,深入調查研究,以創新的舉措推進發展。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把功夫用在抓落實上,強化責任、提高效能,確保各項重點工作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和工作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以及新聞輿論、社會公眾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切實改進政府工作。堅持廉潔從政,從嚴治政。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提升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水平。加強機構編制管理,嚴格控制公費出國出境,加強公務用車管理,切實降低行政成本。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完善廉政制度建設,強化制度約束,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堅決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保持公務員隊伍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