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水腔薌劇

鹹水腔薌劇

鹹水腔薌劇,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傳統戲劇,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鹹水腔薌劇,是因泉港區山腰地處莆仙方言與閩南方言相互交融地帶,形成域內不純的閩南語,自成為山腰腔(即鹹水腔)。由於山腰的歌仔戲確有自己特別的腔調,而且山腰大鹽場確是“鹹”的,把這裡的歌仔戲叫做鹹水腔歌仔戲,既標明了地域特徵,又強調了腔調的獨特性。鹹水腔薌劇起源可追塑到1948年,源於漳州歌仔戲。鹹水腔薌劇唱腔曲調基本模仿漳州薌劇,但帶有“山腰腔”,表演上旦角接受莆仙戲的科步,丑角則接受高甲戲的科步。

2007年,鹹水腔薌劇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3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鹹水腔薌劇
  • 批准時間:2007年
  • 非遺級別:市級
  • 申報地區:泉州市泉港區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項目序號:33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鹹水腔薌劇源於漳州歌仔戲(1953年,福建省歌仔戲統稱為“薌劇”),主要分布於泉港區山腰街道、前黃鎮。因山腰地處莆仙方言與閩南方言相互交融地帶,形成域內不純的閩南語,自成山腰腔(即鹹水腔),故稱為“鹹水腔”薌劇。
1948年,漳州薌劇演員邵江海隨“金瑞興”戲班一行十多人,來到前黃村(原山腰鎮轄區內),一邊演戲一邊養病。由於邵江海為人隨和,又是教戲師傅,他與前黃村當地民眾相處融合,因此當時前黃村有十幾個小青年跟他學戲,後來在邵江海的幫助下,前黃村也辦起了自己的薌劇團(時稱歌仔戲)。邵江海師傅先後在前黃村住了三年,在當地傳播了漳州薌劇藝術。1950年才回漳州。1951年以後,山腰地區相續組建了鳶峰、錦塔、古縣薌劇團。
1978年後,薌劇又在山腰、前黃興起,率先由荷池村、前黃村組建薌劇團,演出《十五貫》等劇目。
1979年,又有鐘厝村鐘戊水老藝人創辦鐘厝薌劇團(後改名為玉麒麟薌劇團),自編自演《狸貓換太子》,埭港工區演出《玉鯉魚》等劇目。
1981年,山腰鎮文化站舉辦首期戲劇培訓班,招收30多名優秀學員組建“山腰實驗薌劇團”先後演出《鴛鴦劍》《三打萬花洞》《三闖堂》等劇目,以上三劇團曾多次在市縣演出獲獎,從此山腰地區辦團熱情高漲。
20世紀90年代發展到12個團,逐步發展到22個團,這些薌劇團長年在泉州六縣一市,甚至跨市演出。

文化特徵

鹹水腔薌劇舞台演出念白是山腰腔(屬閩南語的一種腔調),即山腰的“鹹水腔”;舞台演出音樂所用的曲牌大致與漳州薌劇相同,但也採用少量的北管和莆仙戲音樂(特別是串子演奏);唱腔基本模仿漳州薌劇,但受到“鹹水腔”的影響而有所變化;表演技藝受到莆仙戲影響(有時聘請莆仙戲導演傳教表演動作),旦角學莆仙戲科步,丑角學高甲戲科步;劇目大部份由聘請的漳洲導演提供,也有部份移植自莆仙戲。

代表劇目

鹹水腔薌劇受民眾歡迎的劇目有《秦香蓮》《邊關審子》《三夫人審子》等,還有埭港薌劇團排演的《風箏緣》《玉鯉魚》《姐妹皇后》《碧玉針》等,山腰實驗薌劇團排演的《鴛鴦劍》《三打萬花洞》《三闖堂》《血染龍鳳環》等,據統計,鹹水腔薌劇已演出的劇目達二百多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鹹水腔薌劇源於漳州歌仔戲,與漳州薌劇、莆仙戲、高甲戲、台灣歌仔戲及泉州北管等存在深遠的淵源關係,它吸收了周邊地區戲曲、音樂藝術特色,源於漳州薌劇,又有別於漳州薌劇,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劇藝術,對研究閩南文化圈地方戲曲藝術的傳承和流布,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傳承人物

莊麗珍,女,1963年10月出生,泉州市泉港區人,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鹹水腔薌劇”。1981年在山腰實驗劇團隨肖慶輝師傅學藝,學習薌劇的唱、念、做、打技藝,以文武生為主,多年的勤學苦練,成為劇團的主要演員,她習練漳州薌劇的唱、念和莆仙戲的做、打技藝,以南腔北藝為支柱,並融合山腰特色的“鹹水腔”,而成鹹水腔薌劇。1988年創辦鳳聲薌劇團,2001年又辦小百花薌劇團,在泉州市城鄉演出每團年三百場次以上,多次參加泉州市、惠安縣、泉港區戲劇展演獲獎,並曾獲惠安縣民間劇團考核演出、“泉港之夏”展演及泉州“威遠樓之夏”戲劇展演優秀演員獎。通過自辦劇團培訓傳授新演員100多人。

社會影響

表演活動
2014年,在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縣域活動第四場——“文化之都·山海泉港”文化周的活動中表演了“鹹水腔”薌劇。
2019年6月4日,由泉港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主辦,泉港區文化館、泉港區人民政府文化顧問團承辦的2019年泉港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走進泉港五中,活動現場表演了“鹹水腔”薌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