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薌劇:海研究

歌仔戲薌劇:海研究

《歌仔戲薌劇:海研究》是2015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歌仔戲薌劇:海研究
  • 作者:林曉峰主編
  •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
  • 頁數:436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500644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歌仔戲(薌劇)邵江海研究》講述了歌仔戲是全國三百多種地方戲曲中,由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肓發展的劇種,迄今有百餘年歷史。福建漳州地區的”錦歌”隨先民開發台灣宜蘭石頭城時進入台灣,並結合車鼓小戲的身段和民謠小曲發展威歌仔戲。後來,台灣歌仔戲又回傳閩南,在海峽兩岸盛行。
  抗日戰爭時期,以邵江海為首的閩南歌仔戲藝人創造出新興聲腔”雜碎調”,井用”雜碎調”演繹出一批改良戲劇目,使台灣歌仔戲在閩南大地煥發異彩。1948年底,漳州南靖縣都馬抗建劇團入台演出,帶去了邵江海的改良劇目和“雜碎調”聲腔。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台灣歌仔戲盧腔和改良戲“雜碎調”均源自福建九龍江下游”薌江”一帶,遂名為”薌劇”。而邵江海作為”薌劇”主要創始人,被兩岸歌仔戲迷尊稱為“一代宗師”。

圖書目錄

序:根生薌江畔花開日月潭
上編 歌仔戲(薌劇)論
薌劇藝術通史之一:淵源和流派
歌仔戲“七字調”的形成與發展
歌仔戲與薌劇的交流
台灣歌仔戲的形成、發展及啟示
薌劇與歌仔戲的聲腔之本——錦歌
歌仔戲的雛形——台灣宜蘭本地歌仔研究
“雜碎調”的形成與演變初探
“雜碎調”的藝術初探
從薌劇“雜碎調”與台灣歌仔戲聲腔的交融看閩台文化血緣
閩南歌仔戲20世紀下半葉的繁榮與變遷
當代兩岸歌仔戲交流史話(1949~2012年)
都馬班來台始末
音清韻秀的“都馬調”
從民族音樂學觀點談歌仔戲音樂的研究——舉曲趣不同的實例試析“都馬調”的曲調特性
“鹹水腔”歌仔戲的歷史與現狀
中編 邵江海論歌仔戲(薌劇)
薌劇史話
台灣歌仔戲主要唱腔“七字仔正”是從錦歌的“盪卦調”演化而來
台灣歌仔戲的“大調”(含“背思”)是從錦歌的“五空仔陽光”發展而來
來自錦歌的早期台灣歌仔戲朗誦體的“雜念仔”調《鴉片歌》《烏貓烏狗》
台灣歌仔戲的“哭仔調”與閩南“哭喪調”的關係
歌仔戲中的“亂彈”“曼頭”“柴橋韻”“急忙忙”與閩南古老戲曲的演化關係
從錦歌“雜念仔”中吸取養分改變節奏擴展韻腳來創作戲曲新腔“雜碎調”
台灣歌仔戲歷代演員藝人是創作發展歌仔戲聲腔的不朽功臣
薌劇編劇教程(講義提綱)
一粒核子彈
下編 邵江海論
一代宗師邵江海
邵江海與薌劇
歌仔戲宗師邵江海的音樂原創
論邵江海劇作的語言藝術
邵江海歌仔戲閩南話唱詞對白語言特點
草根“做戲仔” 人民藝術家——紀念邵江海先生100周年誕辰
苦難、執著與“歌仔”涅槃——兼論邵江海曲詞藝術的底蘊
《陳三五娘》邵江海改編本研究
邵劇《李妙惠》詩韻論析——兼與閩南方言歌謠韻律比較
歌仔戲《李妙惠》戲文賞析
邵江海的閩南風情——讀邵江海歌仔戲劇本《白蛇傳》隨感
歌仔戲劇本創作中若干問題的思考——以歌仔戲《邵江海》創作為例
歌仔戲藝術的新境界——評新編現代戲《邵江海》
回憶我父親邵江海
邵江海教我演戲——紀招治回憶恩師邵江海
邵江海教我如何編寫劇本
回憶我為邵江海錄音的往事
傳承邵江海藝術 弘揚歌仔戲文化——龍海市歌仔戲(薌劇)藝術發展綜述
後記

作者簡介

林曉峰,男,1957年生,福建漳州人,1982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政教系,現任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曾任漳州師範學院團委柏記、宣傳部副部長、系黨總支書記、黨委學生工作部(處)部(處)長等職,曾任福建省華安縣委書記、南靖縣委書記、漳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教育工委書記等職。長期從事高校和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實踐和理論研究工作,主持福建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研究。在《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教育報》、《學習時報》、《思想理論教育導刊》、《東南學術》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