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嘯小品

潘家世代經營鹽業,十分富有。潘之恆祖父、父親均有文才,而他自幼耽於吟詠,曾得著名文人汪道昆、王世貞指導,在詩壇上頗有聲名。潘之恆為人豪爽,有俠氣,一舉不第即不事仕進,遊歷大江南北、齊魯燕趙,隨時隨地撰寫地史,有“地史之董狐”之譽。他與戲曲家張鳳翼、湯顯祖、屠隆、臧懋循以及袁宏道兄弟等均有深交,與著名思想家李贊也有往來,晚年居黃山,專心整理著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鸞嘯小品
  • 作者潘之恆
  • 卷數:共十二卷
  • 成書時間:崇禎元年
作者簡介,書籍簡介,版本,

作者簡介

潘之恆(1556—1622年),字景升,號鸞嘯生、鸞生、亘生、庚生、天都逸史、冰華生,因須髯如戟,故人稱髯翁;安徽歙縣人。
其著作有《亘史》、《鸞嘯小品》、《漪游草》、《黃海》、《三吳雜誌》、《蒹葭館集》、《如江集》、《涉江集》和《鸞嘯集》。

書籍簡介

《鸞嘯小品》,明代潘之恆戲曲研究筆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崇禎元年(1628年),由其五子弼時蒐集整理而成。
《鸞嘯小品》內容廣博,其中有關戲曲表演的內容,約分為三個部分:一、關乾戲曲音樂、唱腔、表演的理論研究和評述;二、當時一些優秀的崑曲男女演員,以及北曲演唱家、海鹽和弋陽諸腔的演員傳記;三、觀劇詩和對戲曲演員的贈詩。
《鸞嘯小品》《鸞嘯小品》
《鸞嘯小品》中的戲曲理論思想是比較豐富的,《情痴》一篇強調了“情”在戲曲創作和戲曲表演中的重要性,認為“《瑟琶》之為思也,《拜月》之為錯也,《荊釵》之為亡也,《西廂》之為夢也,皆生於情”。因而,戲曲表演尤其要深切體驗角色之情,如《牡丹亭》“杜之情痴而幻,柳之情痴而盪,一以夢為真,一以生為真,唯其情真,而幻盪將何所不至矣。”他得出結論說:“能痴者而後能情,能情者而後能寫其情”。“能痴”強調演員要誠摯執著,“能情”則要求探切理解和體驗角色之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表現劇術之情和角色之情。這個觀點,在中國古代演劇史上有很大的影響,追求“曲情”的傳遞成了戲曲表演的一個重要環節。
《鸞嘯小品》對當時的戲曲演員,作了許多精彩的品評,並留下了眾多戲曲演員的傳記。潘之恆認為,演員的素質大致應具備三個方面:“人之以技自負者,其才、慧、致三者,每不能兼。有才而無慧,其才不靈;有慧而無致,其慧不穎;穎之能立見、自古罕矣。”(卷二《仙度》)在這裡,潘氏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見解,戲曲演員不能僅“自負”於“技”,“才、慧、致”三者得兼,才是戲曲演員素質所具備的一個理想境界。“才”指才華,“慧”指智慧,“致”指風致,只有具備了這三者,並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這是對演員素質的一個很高的要求,同時也是一個成功演員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
關於戲曲表演的技巧和理想境界,潘氏在《與楊超超評劇五則》中,提出了“度、思、呼、步、嘆”五個問題。所謂“度”是指戲曲表演的“分寸感”和自然從容境界。“思”是指演員的主體情思在戲曲表演時的自然流露,即戲曲動作要有內心的情感依據,所謂“字字出於思”。“呼”指戲曲表演時角色之間的“呼韻”,也即情感的傳遞。“步”指戲曲動作,播氏要求“合規矩中節奏”,要輕捷、穩便,更要與劇情相對應。“嘆”指說白之技巧,“白語”之“嘆聲”,潘氏認為要“若怨若訴”而“近自然”。“度、思、呼、步、嘆”,是潘氏提出的戲曲表演所應注意的五個方面。這五方面的結合,是一個成功演員表演的理想境界。
《鸞嘯小品》還就崑曲演唱流派、演員的表演與生平、明中葉的劇壇狀況等眾多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鸞嘯小品》中所闡述的戲曲理論,是潘之恆積數十年觀劇經驗的總結,既有深刻的理論性,又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對劇作者、表演者乃至觀劇者都有重要影響。同時,《鸞嘯小品》為眾多演員所作的傳記,也為中國演劇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史料。元代夏廷芝《青樓集》以後,潘氏的著作,是對演員記載和評判最多的專著,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都不容忽視。

版本

《潘之恆曲話》《潘之恆曲話》
今人汪效綺將《亘史》和《鸞嘯小品》中有關戲曲部分輯為一書,署為《潘之恆曲話》,1988年中國戲剮出版社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