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梁軟語梅谷清音:梁谷音評傳

畫梁軟語梅谷清音:梁谷音評傳

基本介紹

  • 書名:畫梁軟語 梅谷清音:梁谷音評傳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572137
  • 作者:王悅陽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開本:18
  • 品牌:上海書店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畫梁軟語 梅谷清音:梁谷音評傳》展現京劇大師余叔岩的一生經歷和業績,體現他的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王悅陽 《新民周刊》記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第七屆上海文化新人提名獎獲得者。同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自幼酷愛古典文學,擅繪畫,師從國畫大師程十髮、戴敦邦,受師影響,喜好崑曲,致力於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的傳播。2004年,參與創排上海崑劇團七夕版《長生殿》,擔任文學整理。著有《人逢今世緣——國畫大師畫崑曲》、《還似人生一夢中》、《畫說崑曲》、《程十髮的筆墨世界》、《跟程十髮品名畫》、《畫家十發》、《一程十髮》、《清溪樵子錢慧安評傳》等。2009年起擔任大型文化紀錄片《崑曲百種大師說戲》主編。

圖書目錄

總序(謝柏梁)
引子
第一章 艱辛兒時路
第二章 從尼姑庵到大上海
第三章 少年學藝錄
第四章 一曲《思凡》情最深
第五章 無奈的“文革”十年
第六章 《貴人魔影》一鳴驚人
第七章 《爛柯山》再創輝煌
第八章 轉益多師是汝師
第九章 《借茶·活捉》演“禁戲”
第十章 “紅娘”摘得梅花獎
第十一章 “問題女性”《潘金蓮》
第十二章 一生情牽《牡丹亭》
第十三章 封箱大戲《琵琶行》
第十四章 一夢引得彩蝶飛
第十五章 琵琶一曲最動人
第十六章 紅塵有愛,人間有情
附錄一 梁谷音生平大事記
附錄二 梁谷音研究資料簡編
後記(王悅陽)

後記

初識梁谷音老師,還是自己的孩提之年。印象中,在程十髮爺爺組織的曲會中,梁老師高挑、美麗,氣韻萬千,而一開口,鶯聲嚦嚦,流連婉轉,令人不知身處何地,今夕何夕……可不知怎的,欣賞之餘,我總是不敢親近她,總覺得在她的身上,始終有著一絲傲氣、一分骨氣,可又帶著一點落寞、一片自憐。
後來才明白,那段歲月,是她的人生晚秋。或許,對一個痴迷舞台一輩子的藝術家來說,她還有著太多的夢要去尋,有著太多的戲想去演。而當時,知道“崑曲”為何物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成長的歲月里,有幸看了谷音老師許多的戲,從《佳期》紅娘,到《尋夢》麗娘,還有《琵琶》一曲的倩娘……不知是梁谷音在演繹著她們的人生,還是那些色彩豐富的角色,裝點了梁谷音的一生。
感謝有了“崑曲百種·大師說戲”,才使我作為藝術助理真正走近了梁谷音,了解了梁谷音。通過聆聽她的說戲談藝,我體會到了她面對生活的簡單質樸,感懷恩師時的純真善良,也理解了她口無遮攔式的快人快語;更漸漸明白了那些多姿多彩的人物,是如何從梁谷音的內心,乃至生命里,裊裊地走上了崑劇的舞台。我想,單單用一個“美”字來形容梁谷音,或許是遠遠不夠的。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邀約撰寫這本傳記,儘管文筆一流的梁老師,早就記錄下自己一生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我始終覺得,崑曲里的梁谷音,舞台上的梁谷音,才是真正的梁谷音。因為,在她的生命里,崑曲,惟有崑曲,既是唯一,更是所有。
從尼姑庵走上紅地毯,其過程雖然曲折好看,但梁谷音的靈魂,在戲裡,在劇中,在那一個個千姿百態的人物底下。因此,無論在採訪谷音老師的過程中,還是在蒐集資料的側重上,梁谷音豐富細膩的表演藝術,成了我想要描摹、表達的核心。或許,這有些偏離了傳記本身的定義,然而,梁谷音的一生,除了戲,還是戲。
感謝崑曲,更感恩緣分,使得有機會,用我的眼光,寫下了我最愛的藝術家豐富精彩的一生。崑曲,我所愛,梁谷音,亦我所愛。我以我筆寫我愛,夫復何求?惟願谷音老師藝術不朽,崑曲薪火代代相傳!

序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地球,無疑是最有靈性的星球之一。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其源遠流長的創造與發展變化的歷史,主要由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樣的奮鬥歷程所體現。
在美麗地球的東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歷朝歷代的歷史大家們,一向以對各式各類人物事跡的記述與描摹作為己任。我國的人物傳記體裁豐富多樣,大致可以分為紀傳(皇家大事記)、文傳(文學化傳記)、史傳(歷史家所寫人物傳記)、志傳(各地方志中所記載的本地人物傳記)這四大類別。四類傳記彼此發明,互為補充,構成了中國傳記文化的多元譜系。
從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專業化分工,到《左傳》、《國語》、《戰國策》式的整體氛圍感的描述,最後由司馬遷振臂一呼,以人物傳記體為中心的《史記》橫空出世。《史記》記載了地球東方的上自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華夏歷史。概述歷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紀,記錄諸侯國和漢代諸侯興廢的三十世家,描摹重大歷史人物的七十列傳,使之成為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在《史記·孔子世家》所記載的夾谷會盟中,孔夫子面對“優倡侏儒為戲而前”的表演場面,在非常嚴肅而力圖放鬆的外交場合下,做出了特別粗暴野蠻的極端化處理。這也成為歷代梨園界對於孔子不夠恭敬的源頭。此後歷代史書方誌,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優伶們的言行事跡。
魏晉以降,文史兩家由混成到分野,自一體而兩適。文者重藻飾心曲,史家倡材料事實,各臻其至,涇渭分明。隋唐而後,碑銘行傳,五花八門,高手操觚,佳作如雲。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情深委婉,柳宗元為慧能所作的碑文機趣橫生。
北宋樂史作《太平寰宇記》,分地區而織入姓氏人物,因人物又詳及詩詞、官職,“後來方誌必列人物藝文者,其體皆始於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太平世界,因人物而繁盛;梨園天地,賴優伶而生存。
美妙絕倫的中華戲曲藝術從唐代的梨園開始,至少存在了漫長的10個世紀。乾百年以來,戲曲藝術一直在蓬勃興旺地發展,成為中國人民雅俗共賞的朵朵奇葩、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類、戲劇天地內中華文化的閃亮名片、國際社會審美天地中的東方奇觀。
較早對優伶進行分類撰述的史書,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該書包含了分類列傳四十五卷,這種分類傳的體例較有特色,其中就包括了《伶官傳》。
一向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甚至還被收入到中學教科書的《五代史伶官傳序》云:“《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儘管歐陽修的本意是說禍患之起乃多方面的原因所累積爆發而成,但還是對表演藝術家們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與東土中國的情形完全不同,西方世界對於戲劇藝術家的看法與評價完全不一樣。對於以三大悲劇家和一大喜劇家作為代表的古希臘戲劇家,對於以莎士比亞、歌德、席勒等的西方戲劇界的燦爛星座,西方人給予了無限崇敬和由衷熱愛。
晚清以來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讀書的官員士子。當他們瞻仰到西洋劇院的建築藝術之華美絕倫、內部裝飾之金碧輝煌後,不由地發出由衷的讚美,感嘆西洋劇院其“規模壯闊逾於王宮”,特別是舞台上的機關布景之生動逼真,變幻無窮,“令觀者若身歷其境,疑非人間”;至於西方的戲劇藝術家地位之高貴,更是令國人嘆為觀止:所謂“英俗演劇者為藝士,非如中國優伶之賤”,“優伶聲價之重,直與王公爭衡”!
人類的藝術天地原本皆是可以共同分享的,何以東西方對於戲劇藝術家的認同度與景仰度,相差之大猶若天壤之別呢?決泱中華,文明古國,難道就沒有有識之士站出來振臂一呼,為戲劇藝術家們說幾句公道話嗎?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非終有識者論。
我國歷史上,首度給予戲曲藝術家們全方位高度評價的文人,是元代的鐘嗣成(約1279~約1360)。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的人士,長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稱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學讀書,師從於鄧文原、曹鑒、劉濩等名家宿儒,又與對戲曲有著共同愛好的趙良弼、屈恭之、劉宣子、李齊賢等人同窗攻書,其樂融融。有記載說,鐘嗣成曾一度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他自己寫過《寄情韓翊章台柳》、《譏貨賂魯褒錢神論》、《宴瑤池王母蟠桃會》、《孝諫鄭莊公》、《韓信、7氐水斬陳余》、《漢高祖詐游雲夢》、《馮驩燒券》等7種雜劇,但不知為何皆已散佚。
真正使得鐘嗣成開宗立派、名傳青史的著作,還是其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代劇作家描容寫心、傳神存照、樹碑立傳的《錄鬼簿》。
《錄鬼簿》上卷分“前輩已死名公有樂府行於世者”、“方今名公”、“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三類,這三類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陸仲良從“克齋吳公”處輾轉所得,故“未盡其詳”。下卷分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為之作傳,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紀其姓名行實並所編”、“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四類。這上下兩卷書大體依據時代之先後加以排列,一共記述了152位元雜劇及散曲作家的基本情況,同時也記錄了400餘種劇目。
我很欣賞鐘嗣成的“不死之鬼”說。在他看來,天地開闢,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則?聖賢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冊者,日月炳煥,山川流峙,及乎乾萬劫無窮已,是則雖鬼而不鬼者也。
不死之鬼,是為不朽之神或日永恆之聖。在鐘氏的神聖譜系中,那些門第卑微、職位不振的劇作家,那些高才博識、俱有可錄的梨園才人,都值得傳其本末,敘其姓名,述其所作,吊以樂章,使之名傳青史,彪炳千秋,澤及後世。
因此,寫作《錄鬼簿》更為重要而直接的意義,還在於對於後學的直接指導和充分激勵。“冀乎初學之士,刻意詞章,使冰寒於水,青勝於藍,則亦幸矣。名之日《錄鬼簿》。”惟其如此,則雜劇戲文創作之道,才可能被一代代年輕的才人們所自覺自愿地衣缽相傳,推陳出新,生生不已,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
元雜劇作為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需要有人進行認真的歸納和總結。從此意義上言,鐘嗣成在中國的地位,因為其成書於至順元年(1330)的《錄鬼簿》之橫空出世,甚至可以與西方的大學問家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等書相提並論。
有明一代,在賈仲明所增補的天一閣藍格鈔本《錄鬼簿》之後,又附有約成書於洪熙、宣德(1425~1435)年間的《錄鬼簿續編》一卷。該書直接受到《錄鬼簿》的影響,以相同的體例記述了元、明之間一些戲曲家、散曲家的大致事跡,接續前賢,踵事增華,令人欣慰。
自茲之後,從總體上對於當代戲曲作家進行專門記載和研究的著作,從明清兩代至中華民國,皆未得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安葵的《當代戲曲作家論》和謝柏梁的《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等相應的專著,都屬於《錄鬼簿》的悠遠傳統在新時代的傳承、師範和發展。
與《錄鬼簿》蔚為雙璧的元代重要戲曲典籍,是生於元延祜年間、卒於明初的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庭芝所撰的《青樓集》。前書論作家,後者集演員,正好勾勒出元代戲曲藝術家中兩個最為重要部類的旖旎景觀和綽約風采。
《青樓集》成書於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該書記述了從元大都到山東,從湖廣武昌到金陵、維揚以及江浙其他地方的歌妓、藝人共110餘人的簡約事跡。這些女演員們各自身懷絕技,有的在雜劇、院本、諸宮調方面負有盛名,有的在嘌唱、樂器和舞蹈等項目上造詣頗深。有的演員如珠簾秀的弟子賽簾秀在雙目失明之後,依然能在舞台上正常表演,“出門入戶,步線行針,不差毫髮”;腳步地位,規範猶在,這是多么高深的藝術造詣!
也正是因為她們的色藝雙絕,聲名鵲起,所以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和諸多應酬往還。書中除了記載與她們有過合作關係的20多位男伶之外,還記錄了她們與諸多戲曲散曲作家等文人士子的交情。甚至有50多位達官貴人、名公士大夫,都與這些女演員們有著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廣泛交往。一部《青樓集》,作為第一部比較簡練而系統的表演藝術家史傳,對研究元代演劇、表演藝術、演員行跡與時代風尚等多方面的話題,都具備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化意義。
明清以來,與關於戲曲劇作家的記錄相對寂寥的研究局面不一樣,類似明代潘之恆《鸞嘯小品》之類關於演員與表演藝術的文獻相對較多。表演藝術家們的優美聲容及其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使他們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和充盈的記載。
清代,戲曲藝術進入另一個鼎盛時期,演員記錄極為豐富。《清代梨園燕都史料》中所收錄的《燕蘭小譜》、《日下看花記》等幾十種書,都對演員予以了主體性的關注。如小鐵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記》自序中論及其作傳緣起云:
唐有雅樂部。宋時院本始標花旦之名,南北部恆參用之。每部多不過四、三人而已。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詠昇平,伶工薈萃,莫盛於京華。往者,六大班旗鼓相當,名優雲集,一時稱盛。嗣自川派擅場,蹈蹯競勝,墜髻爭妍,如火如荼,目不暇給,風氣一新。邇來徽部迭興,踵事增華,人浮於劇,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舞衣歌扇,風調又非卅年前矣。……錄成一稿,名之日《日下看花記》。梨園月旦,花國董狐,蓋其慎哉。余別有《楊柳春詞》一冊,備載芳名,以志網羅,無俾遺珠之嘆。凡不登斯錄者。毋懟予為寡情也。這段序言,既有史識在,又有人情濃,令人為之莞爾首肯。
民國以來,由於出版業的發達與報刊傳媒業的勃興,又使得關於演員的記載、評選和評論蔚為大觀。民國27年(1938)由徐慕雲編著的《中國戲劇史》(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卷一專列《古今優伶戲曲史》,以編年體形式,研究家的眼光,縱述自先秦以來直到民國戲曲演員的大的歷史線索與知名演員,頗具史家眼光。
近些年來,北京學者孫崇濤、徐宏圖等人合著的《戲曲優伶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和上海學者譚帆的《優伶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先後問世,這都是關於中國歷代演員事跡的研究著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戲劇藝術家的位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高。在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的席位中,戲劇家特別是戲曲表演藝術家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與此同時,關於戲曲表演藝術家的各種傳記資料愈來愈繁盛起來。最富盛名的自傳性著作,是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關於蓋叫天的《粉墨春秋》,也激勵過業內外的諸多讀者。
20世紀末葉到21世紀初葉以來,戲曲藝術家的傳記紛紛面世。諸如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等多家單位,都出版過不少戲曲家傳記。
有鑒於目前出版的一些戲曲家傳記,還存在著收錄偏少、體例不全的遺憾,隨著新資料的發現、新人物的湧現,社會各界迫切需要一套相對系統、完整些的戲曲人物傳記資料。這既是對於鐘嗣成、夏庭芝等人開拓的曲家與伶人傳記之風的現代傳承,也是在國學與民族藝術學越來越受到全民重視的前提之下,從戲曲藝術家傳記方面所做出的積極呼應。
在中國已經崛起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在中國商品出口多、文化輸出少的不對稱情形下,在國際社會與世界戲劇界關於中國民族戲劇的熱切關注下,一部系統的中國戲曲家傳記叢書呼之欲出。
作為中國戲曲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的專業化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理所當然地應該擔當起編纂中國戲曲藝術家傳記叢書的重任。而且今天的戲曲藝術家叢書,既包括了演員與編劇在內,也同樣不會遺漏著名的戲曲音樂家和舞美設計家等不同專業的代表人物。
中國戲曲學院的表、導、音、舞、美等不同系科,都對本專業的佼佼者了如指掌。在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三結合的編纂模式下,在文獻資料收集、當事人採訪調查、專輯文本寫作修改等較為漫長的過程中,學院都有著較為雄厚的人才基礎。有道是鐵打的校園水流的學生,也只有中國戲曲學院才能一直具備較為豐富而新鮮的專業化人力資源。
在北京市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的慧眼關照下,在中國戲曲學院領導與師生的有效指導與大力參與下,在社會各界賢達眾人相幫、共襄盛舉的積極姿態下,中國戲曲藝術家叢書終於正式立項,並將從2010年開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首批25種人物傳記。
本輯叢書首批推出的25種傳記,都屬於中國京昆藝術家的可觀序列。
崑曲,既是京劇之前最具備代表意義的“前國劇”,又是戲曲劇本文學性較強、表演藝術趨於典範精美的大劇種,還是2001年起首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到“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備較大國際影響的古典劇種。
從1917年開始,吳梅先生在北大開闢了戲曲教學的先例。在他的指導、啟發和參與下,由上海的實業家穆藕初贊助,崑劇傳習所在蘇州正式開班,培養了承前啟後的“傳”字輩演員。設非如此,蘭苑遺音,古典仙音,險些兒做廣陵散,斯人去矣,芳蹤難尋。至於北昆的韓世昌、白雲生等人,也都是正式拜過吳梅先生的嫡傳徒弟。這些人,這些事,不可不寫,不可不傳。
京劇,至今被公認為中國戲曲最具備代表性的劇種,海內外的不少人索性將其稱之為“國劇”,也能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京劇表演藝術家,流派紛呈,各稱其盛,具備非常廣泛的民眾基礎,也在世界各國都具備較高的知名度。這些角兒,這些流派,不可不述,不可不歌。
因此,崑曲類傳記中,首先推出的是近代戲曲學術大師吳梅、崑劇表演藝術大師俞振飛和素負盛名的崑劇“傳”字輩老藝人;京劇類傳記中,梅、尚、程、荀等四大名旦的傳記當然也名列前茅。王衛民、唐葆祥和李伶伶等戲曲傳記方家給了我們莫大的支持,在此要致以衷心感謝。
細心的讀者很快將會發現,在本套叢書中,既有眾所公認的戲曲界名家大師,也有還正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年方盛年的代表人物。或許有人要問:既然日傳,樹碑立傳,蓋棺才能論定,中年才俊尚還處於發展過程之中,緣何倉促為之寫傳?
此問有理,但又不全正確。須知任何一時代較有影響的人物,首先是被同時代的人們所熱愛。舉例說來,于魁智、李勝素和張火丁等人都還處在發展前進的藝術路上,可是他們也確實擁有大量的觀眾群。那些忠實的冬粉們,迫切需要知道他們心中偶像的更多情形。那么,為同時代的人們的戲曲界偶像樹碑立傳,實屬必要。再比方今天我們的諸多梅蘭芳傳記,實際上更多的是具備歷史文獻的意義,因為現存的大部分觀眾再也無緣得睹梅大師演出的現場風采了。
更有甚者,我們與《中國京劇》的朋友們總是在計畫某月某日去採訪某一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可是每當我們如期去實地採訪時,常常會發現老人家年事已高,對於昔日的風采與精彩的藝術,已經很難清楚地加以表述了。英雄暮年,情何以堪?
至於有時候看到訃告上的名家,原本已經列入我們要拜訪的日程表上,但是拜訪者尚未成行,受訪者卻已經遠行,遠行到另外一個遙遠而不可及的世界中去也!天壤永隔,溝通萬難,那就更屬於永遠的遺感了。
有鑒於此,我們提倡兩次寫傳法或日多次寫傳法。此次先寫名家的壯年時期,未來再補足傳主的晚年事跡,這樣的傳記,也許更加齊備可靠一些。若必要年老而可寫,若必等蓋棺而論定,卻使後人對前輩藝術家知之甚少,敘之渺渺,稱之信史,恐也非理想之傳記。
我們打算用三年時間,首先推出京昆藝術家當中的重要評傳。三年之後,評傳工程將向著越劇、黃梅戲和豫劇、粵劇等地方戲的各大劇種之領軍人物轉移,持續推進。積之以時日,繼之以心力,伴隨著梨園界各方賢達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支持,中國戲曲藝術家的系列評傳就一定能夠在太平盛世當中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共同托舉出中華文化中戲曲藝術家的輝煌群像。
評傳的生命力在於講述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演出一幕幕人生的大戲。但是如何講好故事,怎樣使得故事講得精彩動人,令人讀後余香滿口,味道襲人,實屬不易。《史通》說:“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復忘疲,百遍無斁。”
戲曲藝術家們在舞台上創造了富於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卻還是一位凡人,或者說往往是一位煩惱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各色才子佳人、賢士高官和其他或正或邪的人物形象有機地對接起來,更是亟需在傳記寫作過程中不斷探索的難關。
評傳包括家族身世、教育承傳、藝術人生和舞台創造等部分,也酌選精彩而有歷史價值的照片,以期圖文並茂,賞心悅目。評傳強調文獻記載、口述歷史與適度評述相結合。附錄包括大事年表、源流譜系、研究資料索引等。每位傳主的評傳大約15萬字,俱以單行本方式印行出版。
本套叢書所收人物的時間跨度,大抵在20世紀初葉到21世紀初葉。百年之間,風雲變幻,梨園天地,名家輩出。區區~套叢書,儘管編者力圖使之相對完整系統一些,但掛一漏萬、滄海遺珠的現象,還是不能避免。即便收入本叢書中的名家大師,由於多側面歷史的諸多誤會以及材料的相對匱乏;由於諸多熱情有餘、經驗不足的年輕人的參與,錯訛之處,在所難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學問一道,有所長進;梨園群星,光芒璀璨。這也正好呼應了馬克思的人物傳記理想,那就是寫人物應當從感情氣勢上具備“強烈色彩”、“栩栩如生”,力求達到恩格斯關於人物形象應當“光芒奪目”的審美理想。
儘管為梨園界的藝術家們作傳,從理論上看厥功甚偉,但是實際工作卻常常會舉步維艱。甚至梨園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傳主的家屬學生,也都會存在著一些不一致的想法。儘管前路漫漫,雲霧遮蔽,甚至常常山重水複,坎坷難行,但是堅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還是會歷經乾辛萬苦,抹去一路風塵,匯聚錦繡文章,迎來晨曦微明。
彼時彼刻,仰望戲曲藝術的長空,那一顆顆晶瑩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閃爍著動人的光華。晨鐘響起,無限芳馨遠播,那正是全體傳記寫作人和得以分享傳記的讀書人,以及關心本套叢書的戲迷和社會各界朋友們的無量福音。
謝柏梁
2010年3月21日
寫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