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獨背殘陽上小樓

《鷓鴣天·獨背殘陽上小樓》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描繪秋日的淒涼景象,下片慨嘆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全詞表現手法多樣,詞人的所見所感交錯紛呈,清麗婉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獨背殘陽上小樓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別名:於中好·獨背殘陽上小樓
  • 作品出處:《納蘭性德詞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鷓鴣天1
獨背殘陽上小樓,誰家玉笛韻偏幽2。一行白雁遙天暮3,幾點黃花滿地秋4
驚節序5,嘆沉浮6,穠華如夢水東流7。人間所事堪惆悵8,莫向橫塘問舊遊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於中好”、“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等。《樂章集》注“平調”,《太和正音譜》注“大石調”,《九宮譜目》入仙呂引子。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2. 玉笛:玉制的笛子,笛子的美稱,這裡指笛聲。幽:形容笛聲低沉清細又悠長,有淒清感。
  3. 白雁:侯鳥。體色純白,似雁而小。
  4. 黃花:菊花。
  5. 節序:節氣時令,農曆一年二十四個節氣,詞中當已是霜降前後。
  6. 沉浮:比喻盛衰、消長、起伏。
  7. 穠(nóng)華:繁華的樣子,比喻指花木景象,也比喻人的青春歲月、女子青春美貌。
  8. 所事:事事,一件件往事。
  9. 橫塘:古堤名,一為三國吳大帝時於建業(今南京)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築,亦為百姓聚居之地;另一處在江蘇省昊西南。詩詞中常以此堤與情事相連。舊遊:從前遊玩過的地方。

白話譯文

背對夕陽,孤單地登上小樓,耳邊傳來不知誰家飄出的玉笛聲。一行白雁飛入天際,菊花盛開,枯黃的葉子灑落一地。
四季更替的速度讓人吃驚,人生的浮沉也讓人驚嘆,美好的時光像夢一樣隨水東流不見了,人間的一件件往事都是如此惆悵,就不要向橫塘路上詢問從前遊玩過的地方在何處了。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有人說這首詞是登高感傷之作,也有人指出橫塘在江南,這是一首登高懷人之作,懷念的是沈宛或是江南的友人,莫衷一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一開篇就展現出一幅淒涼的畫面:在一個秋日的黃昏,詞人孤單地登上小樓,夕陽將他的影子一點點地拉長,就像他的心性一樣,在時光的磨礪中消磨殆盡。登上小樓之後,詞人耳邊傳來幽咽的笛聲,其中似乎還夾雜著些許的感傷。遠處,一行白雁飛人天際;近處,枯黃的葉子落了一地。至此,詞人用殘陽、小樓、笛聲、大雁、黃花等繁複的意象點染出了秋天的神韻,又通過上小樓、聽覺、抬頭遠望和低頭俯視全面感受秋天,登高感懷。
下片,詞人開始慨嘆人生如夢,世事無常。“驚節序,嘆沉浮,轅華如夢水東流”,四季更替,人生浮沉,美好的時光像夢一樣隨著流水消失不見了。節序的變換讓詞人驚心動魄,因為這意味著衰老將至;而自然界的消長更喻示了人生的起伏變化,似水東流。至此,詞人的惆悵之情已顯而易見。“人間所事堪惆悵,莫向橫塘問舊遊”與詞人的《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中的“我是人間惆悵客”所描述的是不同的季節,卻有相同的意境,雖然時光飛逝,但惆悵的心情卻如影相隨。
全詞表現手法多樣,寫景上遠近結合,視聽結合,有心理活動,也有秉懷直呼,詞人的所見所感交錯紛呈,身世之感與眼前景致互融,收放自如,清麗婉曲。

名家點評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淑麗:本詞表面傷感,實際有一種無悔的人生自信與剛強蘊藏其間,堪稱納蘭詞中的佳品。(《古詞名家誦讀本 納蘭性德》)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原名成德,後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自幼天資英絕,十三歲(康熙六年,1667年)已通六藝,十七歲(康熙十年,1671年)入國子監,得到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康熙十一年,1672年)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康熙十二年,1673年)舉進士,但因病未參加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參加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有《通志堂集》十八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