鶚科

鶚科

鶚科(Pandionidae),是隼形目鶚科鶚屬鳥類動物,僅有1種。又名魚鷹。鶚是食魚的猛禽,只有一種,廣布於世界各地。鶚的外趾可向後反轉,形成對趾,趾上布滿刺狀鱗,適合捕捉光滑的魚類。鶚捕魚時從高空俯衝入水,只留翼尖在水面。鶚可能就是《詩經》上說的雎鳩。鶚科有時被看作是鷹科的亞科。俗名魚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鶚科
  • 拉丁學名:Pandionidae
  • 別稱:魚鷹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隼形目
  • :鶚科
物種概述,分布情況,生態學特徵,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物種繁殖,捕魚能手,鶚科的種類,

物種概述

鶚科是隼形目鶚科鶚屬鳥類動物,僅有1種。又名魚鷹。除南美洲南極洲外, 分布遍於全世界。雄鳥和雌鳥相似,體長約65厘米。頭頂和頸後羽毛白色,有暗褐色縱紋,頭後羽延長成為矛狀。上體和兩翅的表面均暗褐色,各羽都具棕色狹端,尾羽淡褐色。下體除胸部有棕褐色斑紋外,其餘均為白色。幼鳥頭頂羽色較暗,下體餘部有明顯的白色羽緣。腳趾有銳爪,趾底布滿齒,外趾能前後反轉,適於捕魚。在中國,夏季遍布於西部和北部,冬季遷徙到華南地區。
鶚科
常見於江河、湖沼、海濱或開闊地;在熱帶,經常棲息於岩石海岸、珊瑚礁或紅樹林沼澤。一般在高空迴翔或在水面上低飛窺伺魚類,偶爾潛入水中。飛翔時,鼓翼與滑翔交替進行,一旦見到魚類,便俯衝到水面,用腳抓魚而去。
它們將獵物帶回棲息處食用,吃完後會拖著腳在水面低飛,似乎是在洗 腳。雌雄交配時,常成對在水面上追逐或在空中翱翔。在海岸或島嶼岩礁上,或在湖沼、河流附近的喬木上營巢,巢簡陋,盆狀,結構粗大,直徑可達2米。用樹枝、灌木枝、枯草、蘚類等搭成,內鋪有杉皮、枯草、羽毛、碎紙等。2~5月產卵,一般每窩產卵5~6枚。卵橢圓形,灰白色,具赤褐色粗斑。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雛鳥孵出後全身密布稚羽。雄鳥捕獵食物,雌鳥用嘴將食物撕裂,餵養雛鳥。

分布情況

鶚科在國外分布於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亞洲 等廣大地區,共分化為6個亞種,中國僅產指名亞種,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西藏為夏候鳥,北京、河北、山東、山西為旅鳥,上海、浙江、台灣、廣東、廣西為冬候鳥,海南為留鳥。遷徙時間大致為春季於3月上旬到達東北繁殖地,9月中旬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
鶚科鶚科

生態學特徵

鶚科
全世界隼形目鳥類總計5科:鷹科Accipitridae、鶚科Pandionidae、 隼科Falconidae、美洲鷲科Cathartidae、蛇鷲科Sagittariidae。中國有3科:鷹科、鶚科和隼科,總計24屬6 1種。
鶚科鶚科
鶚科(Pandionidae)是隼形目的一科。隼形目(Falconiformes)最早出現在第三紀初,距今7500萬年,是最古老的今鳥鳥種之一。細分起來這一目的猛禽可分為新域鷲、鷺鷹、兀鷹、鶚、隼等五個科。從外形上看美洲兀鷹和舊大陸兀鷹很相似,然而它們的親緣關係比較遠,前者是新域鷲,後者則屬兀鷹。不過它們在食性卻非常地相似,都以食腐為主,爪也沒那么鋒利。為了便於將腦袋伸進腐爛動物的身體,這類鳥的頭羽基本退化或乾脆沒有。
它們的食性猥瑣與其飛行動作的矯健有太大的反差,但千萬別小看了這些食性的作用,正是因為它們能及時地清除腐敗的動物屍體,從而有效地限制了疾病的傳播和保證了水源的清潔,因此它們有了大自然的清潔工的美譽。當然它們中的有一些除食腐外也會有些其它的愛好,
鶚科也僅有一種,但除了南美洲和南極洲外到處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這種鳥與一般的鷹看上去很相似,但有個奇特之處,那就是它們的外趾能像攀禽類那樣前後移動,這在猛禽類中是唯一的。另外鶚的取食也較其它猛特殊,它們通常是在水域的上空翱翔,發現獵物後,高速俯衝直下,潛入水中將獵物拖出。
兀鷹科中除舊大陸禿鷲外都是些兇猛的捕食者,一般有鷹、雕、海雕、鵟、鳶等。鷹是勇猛的象徵,許多民族視它們為自己的保護神,一些國家將它們放進了國徽中。在古代鷹還像狗一樣被人們馴養用來狩獵。雕類一般比鷹的個體要大一些,在中國比較易見到是白肩雕。
金雕
金雕中國也有分布,這是種飛行速度極快的鳥,其俯衝時的時速可高達每小時300公里,為飛行速度僅次於尖尾雨燕而居鳥類第二的大型猛禽。雕類另一個特殊之處在於它們能捕食比自己身體大一些的哺乳動物,雕類還是鳥類中比較長壽者之一,如金雕可活50年左右,而白肩雕則可 達60年。鳶是種美麗的猛禽,過去人們曾拿它們作觀賞鳥,這種猛禽最明顯的特徵是有像燕子那樣的雙叉尾,它們的飛行動作也極其優美,中
鶚科鶚科
國古代人民很早就開始依它們的樣子來製作風箏了。隼科的猛禽都是些較小的鳥,它們中的大多數為候鳥。由於它們比鷹更易馴服,所以自古以來它們中有許多成為了獵人的好幫手。另外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則用這種鳥來炫耀威武,久而久之這成為了一種臭名昭著的消遣方式,也正是這種方式使得大量的隼慘遭厄運,它們中的許多已到了滅絕的邊緣,如矛隼、游隼等。隼科中最小的是菲律賓小隼,比麻雀稍大一點,以食蟲為生,也食兩棲類和小型爬行動物。

形態特徵

鶚科是中型猛禽,體長51—64厘米,體重1000—1750克。頭部白色,頭 頂具有黑褐色的縱紋,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針形延長,形成一個短的羽冠。頭的側面有一條寬闊的黑帶,從前額的基部經過眼睛到後頸部,並與後頸的黑色融為一體。上體為暗褐色,略微具有紫色的光澤。
鶚科鶚科
下體為白色,頦部、喉部微具細的暗褐色羽乾紋,胸部具有赤褐色的斑紋,飛翔時兩翅狹長,不能伸直,翼角向後彎曲成一定的角度,常在水面的上空翱翔盤旋,從下面看,白色的下體和翼下覆羽同翼角的黑斑,胸部的暗色縱紋和飛羽,以及尾羽上相間排列的橫斑均極為醒目。虹膜淡黃色或橙黃色,眼周裸露皮膚鉛黃綠色,嘴黑色,蠟膜鉛藍色,腳和趾黃色,爪黑色。

生活習性

鶚棲息於湖泊、河流、海岸等地,尤其喜歡在山地森林中的河谷或有樹木的水域地帶,冬季也常到開闊無林地區的河流、水庫、水塘地區活動。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遷徙期間也常集
成3—5隻的小群,多在水面緩慢的低空飛行,有時也在高空翱翔和盤旋。停息時多在於水域的岸邊枯樹上或電線桿上。性情機警,叫聲響亮。
鶚科鶚科
主要以魚類為食,有時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鳥類等其他小型陸棲動物。它的外側腳趾能向後反轉,使四趾變成兩前兩後,加上腳下的粗糙突起,可以象鉗子一樣牢牢地抓住粘滑的魚的身體,然後飛到水域附近的樹上或岸邊岩石上用利嘴撕裂後吞食。它平時常在水面上空緩慢地煽動兩翅成圓圈狀飛行,兩眼注視著水中的魚類,在距離水面30—90米之間時,還能夠迅速地振動雙翅,迎風懸停在空中,以便仔細地觀察水中獵物的情況。
發現獵物時,則兩翅折合,急速降到水面,伸出兩隻長腳將魚抓起,一邊濺起高高的水花,一邊用雙腳提著“戰利品”騰空飛起,還在空中抖落著身上的水珠,如同一個精神抖擻的“漁夫”一般。有時魚見到天空中有黑影落下,本能地向深水中逃走,鶚就會立即潛入水中捕獵,直到1米以下,水面上常常只留下一個翼尖。
單獨或結群在水中捕魚。趾間有蹼相連,善於游泳和潛水。飽食後在陸地或樹上休息時,常伸展雙翅在陽光下晾曬羽毛。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遷徙經中國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島及台灣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每年冬天有上萬隻鶚科越冬,部分鳥整年留在那裡,其他地點罕見。世界上北美洲東部沿海、歐洲、俄羅斯南部、西伯利亞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東、亞洲中部、印度、中國、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均有分布。部分鳥為季候鳥。
中國古人對於神態威猛、目光銳利的鶚極為推崇,將 目四顧形容為“鶚視”或者“鶚顧”,把推薦賢人稱為“鶚薦”,漢朝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融寫的《薦彌衡表》中還用“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來形容彌衡的才華出眾。

物種繁殖

鶚很少鳴叫,繁殖期發出帶喉音的咕噥聲,其他時候無聲。但群棲時彼此間為爭奪有利位置發生糾紛時會發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聲。鶚科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飛行姿態與雁類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飛行。性不甚畏人。
鶚的繁殖期在中國南方通常為2—5月,在東北地區大多為5—8月。雄鳥和雌鳥配對以後常常比翼雙飛,鳴聲不斷。經專家考證,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詩經·小雅》中婦孺皆知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象徵愛情的“雎鳩”鳥,就是鶚,真是令人驚嘆不已。鶚的婚飛別具一格,雄鳥首先在空中翱翔,身體呈一個很陡的角度,爪子上緊緊地抓著一條魚或者一根骨頭,一邊吃力地飛行,一邊搖晃著雙腳,有時甚至向後倒著飛行,同時發出一種激昂的叫聲。雌鳥則高聲地應和著,與雄鳥一起上下翻飛。
通常營巢於水邊的樹冠之上,也在水邊的懸崖峭壁和岩石上營巢。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會有很多巢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據說在一個面積不到1200公頃的區域上就曾發現300多個巢。巢都是用粗大的樹枝搭成,如果繁殖成功和無干擾,巢可多年使用,甚至有使用長達18年的巢,但每年都需要進行修理和補充巢材,因此巢的結構較為龐大。
巢的形狀為盤狀,主要由樹枝、灌木枝、枯草等堆集而成,內鋪以樹皮、枯草、羽毛和碎紙。雄鳥和雌鳥共同參與營巢,卵的形狀為橢圓形,顏色為灰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親鳥輪流參與孵卵,但以雌鳥為主,雌鳥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間產卵。在岩崖或高樹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樹枝、魚骨頭、海藻和雜草做成,裡面鋪有細草,是一種有稜有角的六邊形的“房子”,端端正正。營巢後,17-21天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6個,卵重約54克。雌雄成鳥輪換孵卵,1個月左右可孵出雛鳥。雙親一起哺育雛鳥,它們捕食回巢後站在雛旁張開大嘴,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喉部銜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該鳥在人工馴養條件下能正常產卵,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每隻雌鳥可產卵6—20枚,其繁殖生態與家鵝相似。

捕魚能手

鶚因捕魚本領高超,快速潛泳在水中用尖端帶鉤的嘴捕捉魚類,自古就被人們馴養用來捕魚。在雲南、廣西、湖南等地,現在仍有人馴養鶚科捕魚。在中國東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濱,以往經常可看到狹長的小船上佇立著幾隻或十多人工訓練過的鶚科(俗名鸕鶿、水老鴨),辛勤地勞動,幫助漁民捕魚。漁民將小船劃到魚多處,船上一排排鶚科離船飛出,好像一隻只野鴨,在水中游來游去,一會潛入水中,一會又浮上水面,當發現魚時潛入1-3米,最深可潛水19米,時間最長可達70秒,可稱得上鳥類中潛水冠軍,用圓錐形帶釣的嘴去捕捉那些價值低廉的小魚,或者游泳能力不強的小魚若遇到大魚時,會二三隻齊力完成,有的啄頭,有的銜尾,把它連推帶銜到船邊,以使漁民立即用網捕捉。一隻鶚科一年可捕魚500千克以上。
鶚的外形像鷹,黑色羽毛中又微帶一些紫、藍、綠色光澤。嘴粗長而且最前端有鉤,極善於潛水,眼睛發黃,能在水中看清各種魚蝦。鶚科喉下有一個皮囊,能暫存捕捉到的魚。漁家牧鷹前,先用皮條草(淀中一種特有水草)劈成絲。扎住鶚科皮囊下端,不讓魚進入鷹胃裡,只能在皮囊中暫存。鶚科非常講究配合,一對配合默契的魚鷹,上架時總在一個架上,入水時幾乎同時入水。
鶚排前後各有幾個鶚架,放鶚時,一聲口令,鶚科“啞啞齊下”,墨色身形如黑雲壓城,遮住銀鱗出沒的淀面。這時,鶚科在水中一會扎猛子潛入水中,一會仰頭浮出水面。有的鷹嘴裡叼著魚頭鑽出水來,魚尾在淀面來回甩動;有的兩三隻鶚齊心協力抬上一條大魚。牧鶚人眼疾手快,一手抄回子,把魚頭抄進去,一手抓鶚,把魚扔進艙里,順手拿出一條小魚填進鶚科嘴中,用手一抻皮條的活扣,鶚科的皮囊解開了,小魚進入鷹嘴。然後用篙一架,把鷹放到架上休息。這一連串動作,麻利有序,不能有一絲遲延。

鶚科的種類

鶚科只有一種。
Pandion haliaetu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