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屬

鵲屬

鵲屬(學名:Pica):是鳥綱、雀形目、鴉科中的一個屬,根據不同的意見包括五至七個不同的種。它們有長尾,身上的羽毛黑色,帶有白色的條紋和斑塊。其中喜鵲從歐洲到亞洲有廣泛分布,黑嘴喜鵲在整個北美洲均有分布,黃嘴喜鵲只在加利福尼亞州有分布。傳統地認為它們與藍雀是近親,但是2005的研究認為它們最近的近親是亞歐大陸上的烏鴉

棲息地多樣,常出沒於人類活動地區,喜歡將巢築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穀物、植物種子等。除南美洲、大洋洲於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級分類,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鵲屬是鴉科家族中包括七種鳥類的一個屬。該屬由法國動物學家“馬圖林·雅克·布里松”(Mathurin Jacques Brisson)於1760年認定。該名稱是由同名改名的,由林奈於1758年提出的歐亞喜鵲“Cor Corvus pica”的特定稱呼而來。“Pica”是歐亞喜鵲(Eurasian magpie)的拉丁詞。
該屬物種均有長長的尾巴,體羽主要有黑色和白色斑紋組成。通常認為它們與亞洲的藍鵲密切相關,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們的近親是歐亞的烏鴉
該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通常認定為5個獨立物種:沙特喜鵲(Pica asirensis)、黑嘴喜鵲(Pica hudsonia)、北非喜鵲(Pica mauritanica)、黃嘴喜鵲(Pica nuttalli)和廣泛分布於歐亞的喜鵲(Pica pica)。但是2003年的一頂研究使人們對鵲屬的分類法產生疑問。黑嘴喜鵲和黃嘴喜鵲是彼此的近親,但可能不是同一物種。但是,如果它們是獨立物種,那么分布在俄羅斯東南部,中國東北部和朝鮮半島,南至中國東部、台灣島和海南島,再到緬甸北部、寮國北部和越南北部的喜鵲普通亞種(Pica pica sericea)也應該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物種東方喜鵲Pica sericea)。
2001年在西班牙的馬略卡島發現了上新世更新世交界層中一種已經滅絕的鵲屬動物的化石:“馬略卡喜鵲”(Pica mourerae)。

形態特徵

鵲屬的物種均有長尾,身上的羽毛主要為黑色,帶有大塊的白色的條紋和斑紋。代表物種“歐亞喜鵲”(Pica pica)體長可達50厘米,體重1.45-240克。是一種體形巨大的黑白兩色長尾鳥類,其頭部、頸部、胸部、背部、腰部均為黑色,略顯藍紫色金屬光澤;肩羽、上下腹均為潔白色;飛羽和尾羽為近黑色的墨綠色,帶輝綠色的金屬光澤;初級飛羽的內翈均為潔白色,飛行時可見雙翅端部潔白,另外在飛行中可見該物種背部的白色羽區形成一個V形。
歐亞喜鵲虹膜為褐色;喙、足均為黑色;黑嘴喜鵲然而體型略大於歐亞喜鵲,黑、白兩色,尾有藍綠色的虹彩;黃嘴喜鵲鳥喙亮黃色;北非喜鵲眼睛後面有一塊裸露的藍色皮膚;沙特喜鵲虹膜黑色。東方喜鵲的背部、尾巴及飛羽呈強烈的紫藍虹色,有些甚至呈綠色。

棲息環境

喜鵲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歐亞喜鵲在山區、平原都有棲息,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公園和花園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一個普遍規律是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喜鵲種群的數量往往也就越多,而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則難見該物種的身影。喜鵲常結成大群成對活動,白天在曠野農田覓食,夜間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 喜鵲也喜歡把巢築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在居民點附近活動。而在北美洲生活的喜鵲則棲息在牧場和樹木茂密的鄉村,偏愛土地開闊,通常靠近水域的地區。築巢需要樹木繁茂的區域和灌木叢,而草地和空地則用作覓食。棲息地的另一個要求是樹木和灌木要堅固到足以支撐它們相對較大的巢穴。這些條件通常在河岸邊緣的生境中得到滿足。農田和農業地區具有相同的品質,這使農村人類居住區也成為三葉草的理想的棲息地。

生活習性

喜鵲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常成3-5隻的小群活動,秋冬季節常集成數十隻的大群。白天常到農田等開闊地區覓食,傍晚飛至附近高大的樹上休息,有時亦見與烏鴉寒鴉混群活動。性機警,覓食時常有一鳥負責守衛,即使成對覓食時,亦多是輪流分工守候和覓食。雄鳥在地上找食則雌鳥站在高處守望,雌鳥取食則雄鳥守望,如發現危險,守望的鳥發出驚叫聲,同覓食鳥一同飛走。飛翔能力較強,且持久,飛行時整個身體和尾成一直線,尾巴稍微張開,兩翅緩慢地鼓動著,雌雄鳥常保持一定距離,在地上活動時則以跳躍式前進。鳴聲單調、響亮,常邊飛邊鳴叫。當成群時,叫聲甚為嘈雜。
食性較雜,食物組成隨季節和環境而變化,夏季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其他季節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常見食物種類有蝗蟲、蚱蜢、金龜子、象甲、甲蟲、螽斯、地老虎、松毛蟲、蝽象、螞蟻、蠅、蛇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幼蟲,此外也吃雛鳥和鳥卵。植物性食物主要為喬木和灌木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也吃玉米、高粱、黃豆、豌豆、小麥等農作物。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歐洲和亞洲,北美洲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北美喜鵲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繁殖,歐亞喜鵲在氣候溫和地區,一般在3月初即開始築巢繁殖,一直持續到5月。
喜鵲的巢常築在高大的樹木樹冠的頂端,極其顯目。造巢工作雌雄都要參加,但雄鵲更要辛苦些。由於鵲巢所用的枝條粗大,有的剛能勉強銜起飛行,雌鵲體力似難以勝任,大多由雄鵲負擔運輸。造巢的起初,喜鵲先在3根樹權的支點上堆積巢底,待鋪到相當面積時,便站在中央沿四周壘起圍牆,以後更到圍牆士支搭橫樑,進一步封蓋巢頂。
喜鵲營巢,常歷時很久,從開始銜枝到初步建成巢的外形要兩個多月,加上內部工程全部結束,約需時4個月左右。喜鵲巢的外部枝條縱橫,貌似很粗糙,其實它的全部結構非常複雜、精細。喜鵲不但善於編織,還善於抹砌。最裡面,還有一層貼身的鋪墊物,這是用蘆花、棉絮、獸毛、人發和鳥的絨羽混在一起壓成的一床“彈簧褥子”。
喜鵲巢距地高7-15米,開在側面稍下方。營巢時間20-30天。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8枚,有時多至11枚, 1天產1枚卵,多在清晨產出。卵為淺藍綠色或藍色或灰色或灰白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點,卵為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重9-13克。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雌鳥孵卵,孵化期17-25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呈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30天左右雛鳥即可離巢。

下級分類

鵲屬 (7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Pica asirensis
Bates, 1936
2
Pica hudsonia
Sabine, 1823
3
Pica mauritanica
Malherbe, 1845
4
馬略卡喜鵲
Pica mourerae
Seguí, 2001(化石)
5
Pica nuttalli
Audubon, 1837
6
Pica pica
Linnaeus, 1758
7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
瀕危(EN)——1種;易危(VU)——1種;無危(LC)——3種;未予評估(NE)——1種;化石——1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