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黑額樹鵲前額、頭頂、頰部、喉和上胸黑色;頸項、頸、上翕部和胸銀灰到亮淡藍灰,與黑色頭部間有一青白色的分界線,尤其是頸側的分界線常是白色;翕部(灰色的上翕部以下)和背為暗茶褐或茶栗色、稍沾橄欖色,然後逐漸變為亮淡棕茶色的腰部和栗色的尾上覆羽;大覆羽、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尾羽黑色;脛羽灰色沾茶色。虹膜紅褐或暗紅;嘴、腿和趾黑色。
幼鳥較烏暗,灰色羽大多具淺褐尖端。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生活習性
黑額樹鵲似其他樹鵲。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樹棲性,多棲於高大喬木頂枝上,喜不停地在樹枝間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喜鳴叫,叫聲尖厲而喧鬧,典型的樹鵲的那種寬域的不協和音以及金屬般樂音。甚罕見於海拔300~2100米。不如棕腹樹鵲懼生。主要以漿果、堅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生長繁殖
繁殖期4-6月,主要繁殖在山腳平原到海拔 2100m 的山地森林中,營巢於樹上和灌木上,巢由枯枝和枯草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乳白色或淡紅色,偶爾也有淡綠白色,被有灰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常在鈍端形成圈狀或帽狀。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