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龍化石是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動物化石,鴨嘴龍是中生代白堊(e)紀晚期的動物,距今約一億年。它生活在江湖沼澤地區,以植物為食。在諸城發現一具鴨嘴龍化石,從腳趾到頭頂高8米,從嘴到尾部長15米,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一具鴨嘴龍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鴨嘴龍化石
- 所屬時期:中生代白堊(e)紀晚期
鴨嘴龍化石是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動物化石,鴨嘴龍是中生代白堊(e)紀晚期的動物,距今約一億年。它生活在江湖沼澤地區,以植物為食。在諸城發現一具鴨嘴龍化石,從腳趾到頭頂高8米,從嘴到尾部長15米,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一具鴨嘴龍化石。
鴨嘴龍化石是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動物化石,鴨嘴龍是中生代白堊(e)紀晚期的動物,距今約一億年。它生活在江湖沼澤地區,以植物為食。在諸城發現一具鴨嘴龍化石,從腳趾到頭頂高8米,從嘴到尾部長15米,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一具鴨嘴龍化...
特提斯鴨嘴龍(學名:Tethyshadros)是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義大利。在1994年,一名古生物學學生Tiziana Brazzatti發現這個化石,當時位在一個直徑17米的大型石灰岩岩塊內。經過長時間的挖掘過程,在1999年4月才將這個岩塊挖出,但是化石被挖掘過程所破壞。在挖出岩塊的過程中,總共挖出約300公噸...
鴨嘴龍類恐龍 鴨嘴龍類恐龍是白堊紀晚期最繁盛的恐龍。科學家根據已發現的化石,把它分成2個亞科,36個屬。像我們所熟知的壯龍、粗齒龍等,都屬於鴨嘴龍類。鴨嘴龍類恐龍吻端寬而扁平,狀如鴨嘴,因而得名。它們一般身體壯大,長約10餘米,重數噸。它們通常兩足行走,但有時四足行走。它們前肢短於後肢,兩者之...
鴨嘴龍是鳥腳類恐龍最進步的其中一大類。在亞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堊世的鴨嘴龍化石到處都有發現。鴨嘴龍是北美最早發掘紀錄的一種恐龍。加拿大北部努納武特地區發現的一具鴨嘴龍化石,可能是迄今人類在地球最北的地方發現的恐龍化石。在中國除山東外,內蒙古、寧夏、黑龍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發現不少鴨嘴龍化石。棲...
沃克氏副櫛龍的化石發現於恐龍公園組,該地層有許多保存良好且多樣性的史前動物群化石,包含許多著名的恐龍,例如:角龍科的尖角龍、戟龍、開角龍;鴨嘴龍類的原櫛龍、格里芬龍、冠龍、賴氏龍;暴龍科的蛇發女怪龍;以及甲龍科的埃德蒙頓甲龍、包頭龍。副櫛龍在該動物群中很少見。恐龍公園組被認為是河流與泛濫平原之間的...
小鴨嘴龍(學名Microhadrosaurus)是一屬鴨嘴龍科恐龍,化石從中國廣東的南雄盆地發現,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坎帕階或麥斯特里希特階。雖然從它的名字就可知它是小型的鴨嘴龍科,但其實發現的只有幼體遺骸,而成體的大小就不得而知了。簡介 南雄小鴨嘴龍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鴨嘴龍類,標本是根據一件下頷骨,平直,具有密集...
鴨嘴龍科是北美洲第一個確認的恐龍科,1855-56年挖掘它們的牙齒化石時,也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科足跡化石。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檢查這些牙齒,並建立了糙齒龍、強龍等屬。1858年,這些牙齒又被萊迪命名為佛克鴨嘴龍(Hadrosaurus foulkii),以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William Parker Foulke)為名。後...
“黑龍江滿洲龍化石”是產自中國的第一具恐龍化石,在我國恐龍發現和研究史中占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享有“神州第一龍”的美譽。 黑龍江滿州龍屬於鳥臀目·鳥腳類·鴨嘴龍科。化石簡介 中國的第一隻恐龍化石──滿州龍。黑龍江滿州龍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有“神州第一龍”之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黑龍江平頭鴨嘴龍化石骨架 黑龍江平頭鴨嘴龍化石骨架是一級文物。文物信息 名稱:黑龍江平頭鴨嘴龍化石骨架 年代:白堊紀時期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出土地:嘉蔭龍骨山
尚未正式命名,這是世界上目前已經裝架成功的最高大的鴨嘴龍個體,身高、身長都打破了此前的世界紀錄。趙喜進正在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初步定名為“巨大華夏龍”。它的頭骨就有1.47米長,發掘時這是一具近乎完整的鴨嘴龍頭部化石,非常難得。諸城恐龍化石群以大型素食性恐龍鴨嘴龍為主,在此次大規模發掘中,鴨嘴龍化石...
自從發現始鴨嘴龍的化石後,包括部分頭顱骨、部份肋骨、以及腳部骨頭,許多始鴨嘴龍的重建圖是根據想像的。始鴨嘴龍身長6米,擁有許多鴨嘴龍類特徵。它們可能有大而深的頜部,嘴部前方有典型的缺乏牙齒鴨嘴,臉頰有大量、成排的咀嚼用牙齒,可壓碎堅硬的植物。如同較晚的鴨嘴龍類,始鴨嘴龍的後腿可能較前肢長,當吃地面...
已在北京、天津、濟南、諸城等地裝架起四具化石骨架,分別定名為“巨型山東龍”和“巨大諸城龍”。諸城陳列的恐龍骨架,高9.1米,長16.6米,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鴨嘴龍化石,因嘴扁寬類似鴨嘴而得名,屬鳥臀目鴨嘴龍科,生活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距今約有7000萬年。諸城恐龍化石,是研究整個古生物演化史...
鴨頜龍(學名:Penelopognathus)是禽龍類鴨嘴龍超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化石是一個破碎的右齒骨化石,發現於蒙古。物種學史 鴨頜龍(學名:Penelopognathus)模式種是魏氏鴨頜龍(P. weishampeli),是由比利時皇家科學院的帕斯卡·迦得弗洛伊特(Pascal Godefroit)等人所命名。生存年代 鴨頜龍生活在距今...
據專家考證,龍骨澗及其周圍地區,均屬距今約7000萬年的中生代晚白堊紀地層,含化石層最深處達2米,位於沖溝東頭南坡階地之上,呈28度角向沖溝北延伸下去,澗中所藏化石十分豐富,是一處世界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種類主要為鴨嘴龍化石,同時發現有霸王龍牙齒 、恐龍蛋化石等。自1964年以來,龍骨澗先後挖掘出至少10具...
賴氏龍(屬名:Lambeosaurus)又名蘭伯龍,意為“賴博蜥蜴”,是指鴨嘴龍科的一屬,賴氏龍最獨有的特徵是斧頭一樣的頭飾,它又高又扁且指向前方。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冠飾而著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埃...
2016年4月29日,中國龍城”山東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對外宣布,英國吉尼斯總部將“世界最高大的鴨嘴龍骨架”世界紀錄認證證書授予在諸城發掘出土的“巨大諸城龍”。據文化研究中心專家介紹,“巨大諸城龍”於1989年5月至1991年12月諸城第二次大規模發掘恐龍化石期間,發現自當地一個被稱作“恐龍澗”的地點,現藏於...
彎嚼龍(屬名:Angulomastacator)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只有發現一個標本。正模標本(TMM 43681–1)是一個部分左上頜骨。這塊上頜骨的前端往下彎曲,高達45度角,上面的齒列也跟者彎曲,與其他近親不同。由於上頜骨的獨有特徵,研究人員提出阿古哈組的恐龍已發展出地方特殊性。化石發現...
它似乎是以後肢行走的,當進食時才以四足站立。就像其他的鴨嘴龍科。生活習性 它是草食性動物。分布範圍 破碎龍的化石首先於美國堪薩斯州的斯莫基希爾河附近被發現,其化石包括部份的頭顱骨碎片。原先於1872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將它命名為敏捷鴨嘴龍(Hadrosaurus agilis)。直至1890年發現...
另外,迦得弗利茲與其同事將同一屍骨層的其他化石歸類於此屬,包含三個頭蓋骨碎片、一個顴骨、兩個上頜骨、其他齒骨、兩個肩胛骨、兩個胸骨、兩個肱骨、一個坐骨。烏拉嘎龍具有許多獨有衍征,例如修長的齒骨、上臂有明顯處可供肌肉附著。迦得弗利茲等人提出一個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烏拉嘎龍是最基礎的鴨嘴龍亞科,...
原櫛龍(屬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龍、原蜥嵴龍、原蜥冠鱷,意為“原始櫛龍”,是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龍類似而得名。原櫛龍是種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已經發現2個種與至少25個個體,包含頭顱骨與骨骼,但化石整體仍不明確。形態特徵 原櫛龍是種有大型頭部的鴨嘴龍類,最完整標本的身長...
並且可能有助於闡明鴨嘴龍科的起源和演化。名字由來 大同雲岡龍的屬名“Yunganglong”來自“雲岡石窟(Yungang Grottoe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位於第五和第六化石地點的以東大約50千米,以及中文的“龍”。大同雲岡龍的種名“datongensis”,表示大同雲岡龍的化石發現在大同市。
1999年,北達科塔州的海爾河組出土了一個極為完整的的埃德蒙頓龍幼年標本化石,被昵名為“達科他”"Dakota"。這個鴨嘴龍類化石的保存狀態良好,使科學家們可以估算它們的肌肉,並發現它們比過去所認知的還要健壯,可能可逃離掠食動物(例如暴龍)的追趕。與其他的恐龍化石不同,這個木乃伊化的化石具有完整的皮膚(並非...
埃德蒙頓龍又被翻譯成愛德蒙脫龍、艾德蒙托龍,它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頓來命名的。埃德蒙頓龍是一種體形巨大的恐龍。它們頭部側面呈三角形,沒有頭冠,頭部前段和後段較寬,中段狹窄,口鼻部與鴨子的喙類似。形態特徵 埃德蒙頓龍化石埃德蒙頓龍已發現數個標本。如同其他鴨嘴龍類,埃德蒙頓龍的頭部前段...
馬蹄峽谷組的帝王埃德蒙頓龍化石,集中在最下層的5個地點,最上二層沒有埃德蒙頓龍的化石。科學家原本估計馬蹄峽谷組的年代約為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但馬蹄峽谷組的範圍很廣,最新的估計是坎潘階晚期,約7,300萬年前。社會行為 經常在許多屍骨層發現埃德蒙頓龍等鴨嘴龍類的化石,顯示它們是群居動物。在2007年,科學家...
威拉弗龍(學名:Velafrons)屬於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墨西哥。屬名意為“有帆的額頭”。種名則是以發現地科阿韋拉州為名。威拉弗龍的化石發現於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的Cerro del Pueblo組,年代為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350萬年前。生活習性 威拉弗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分布範圍 威拉弗龍的化石發現於墨西哥...
它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頭顱骨,正模標本(編號CUST J-V1251-57)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嘉蔭縣以西的漁亮子組發現,地質年代是麥斯特里希特階。同一地點還發現成年及幼年的鴨嘴龍科化石,被認為是屬於卡戎龍,並且提供了顱後骨骼的資料。股骨約長1.35米。該部分頭顱骨類似副櫛龍的頭顱骨,從額骨的背側面的發展形狀,顯示卡戎...
譚氏龍是一種頭顱扁平的鴨嘴龍類,總計有三個種:中國譚氏龍、金剛(崗)口譚氏龍與萊陽譚氏龍。這些是中型的鴨嘴龍類,體長大約是4-5公尺。典型的一件標本現存放在瑞典的appsala大學。那是譚在1923年四月,於萊陽市將軍頂村西南的王氏組紅色黏土地層中採集到的。屬於是wiman命名,為紀念譚氏(h.c.tan)在山東...
研究人員最初於2013年在墨西哥中北部科阿韋拉州挖掘出這具恐龍化石的尾部,之後逐漸發現更多部分,直到挖掘出80%的頭骨化石後確認,這是此前沒有報告過的新品種恐龍。研究人員給這種恐龍命名為“Tlatolophus”,意為“話語頭冠”。形態特徵 新發現的這具恐龍化石來自鴨嘴龍科副櫛龍屬恐龍,其體型不小,首尾總長度在8...
在1856年,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收到由Ferdinand V. Hayden發現於朱迪思河組的破碎化石。萊迪將這群北美洲化石命名為:恐齒龍、古蜴甲龍、糙齒龍、以及傷齒龍,但唯有傷齒龍是仍繼續使用的名稱。糙齒龍的化石編號為ANSP 9260,包含數個不相關的化石,其中一個有兩個齒根。隨者發現了更好的鴨嘴龍化石,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