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龍(學名:Claosaurus)是原始鴨嘴龍科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桑托階)的北美洲。屬名意為“破碎的蜥蜴”,它被這樣命名是因它的化石在發現時是很零亂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破碎龍
- 拉丁學名:Claosaurus
- 界:動物界
- 科:鴨嘴龍科
- 分布區域:北美洲
- 時代:上白堊紀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物種學史,
形態特徵
破碎龍有著修長的身軀及瘦長的腳掌,後腳長、前臂小、尾巴長而堅挺。它可以成長至約3.5米長,及475公斤重。
它似乎是以後肢行走的,當進食時才以四足站立。就像其他的鴨嘴龍科。
生活習性
它是草食性動物。
分布範圍
破碎龍的化石首先於美國堪薩斯州的斯莫基希爾河附近被發現,其化石包括部份的頭顱骨碎片。原先於1872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將它命名為敏捷鴨嘴龍(Hadrosaurus agilis)。直至1890年發現了它與鴨嘴龍的主要差異後,才建立了破碎龍屬(Claosaurus)。
物種學史
在1903年,G. R. Wieland命名第三個種C. affinis。化石發現於南達科他州的皮耳頁岩層,同時也發現古巨龜的化石。研究發表後,一個敏捷破碎龍的腳趾被誤認是C. affinis正模標本的一部分。在1948年,Joseph Gregory發現這個錯誤,並發現C. affinis的骨頭大小接近埃德蒙頓龍,但因為化石過於破碎,而且兩者的生存年代不一致,因此沒有將這個種重新歸類在2004年,傑克·霍納(Jack Horner)提出C. affinis是個疑名。。
過去曾有研究宣稱,鴨嘴龍科的一個破碎龍化石曾發現胃石。但該化石是在1900年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發現,被歸類 於C. annectens,目前則屬於埃德蒙頓龍的E. annectens。此外,這些胃石其實是化石化過程中,被沖刷、沉積進入的砂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