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山(大別山余脈淮陽山系支脈(安徽省滁州市西))

鳳陽山(大別山余脈淮陽山系支脈(安徽省滁州市西))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鳳陽山,大別山余脈淮陽山系支脈(安徽省滁州市西),處於江、淮之間丘陵地帶,處鳳陽縣南部與定遠縣北部交界處,近東西走向,綿延40餘公里。

鳳陽山是淮河南岸眾多小支流與洪澤湖水系池河的分水嶺。北麓發源有窯河、天河、龍子河、板橋河等注入淮河;南麓則主要是池河水系的支流發源地。並建有眾多水庫。鳳陽山區石灰岩是優勢礦產。鳳陽縣多有開採。

鳳陽山林業發展較好,已經建成韭山國家森林公園。韭山也是鳳陽山系中著名的名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陽山
  • 所屬山系:大別山余脈淮陽山系支脈
  • 地理位置:鳳陽縣南部與定遠縣北部交界處
  • 走向:東-西
  • 長度:40 km
位置境域,地質地貌,地質結構,地貌特點,主要山峰,土壤植被,土壤,植被,山區水文,地表徑流,地下水,水利開發,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林木資源,林業生產,文物勝跡,古寺庵,古遺址,古洞穴,革命紀念地,軍事文化,旅遊開發,

位置境域

鳳陽山位置及周邊地貌鳳陽山位置及周邊地貌
鳳陽山位置及走向、水系分布鳳陽山位置及走向、水系分布
鳳陽山,呈東~西走向,處於江、淮之間丘陵地帶,境內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地處安徽省鳳陽縣南部與定遠縣北部交界處,近東西走向,綿延40餘公里。

地質地貌

地質結構

鳳陽山北麓山峰地貌鳳陽山北麓山峰地貌
韭山韭山
韭山一帶地貌韭山一帶地貌
鳳陽山南麓靠山鄉地貌鳳陽山南麓靠山鄉地貌
鳳陽山從地層看,鳳陽山地主要由元古界和古生界組成。從結構看,鳳陽山處於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和秦嶺緯向構造帶,淮陽山字型東翼弧的複合部位;從組成看,則處於中朝準地台和揚子準地台兩地塊之交接部位。具體屬於蚌埠期褶皺。
蚌埠期褶皺,是最古老的下元古界五河群在蚌埠期運動期間,組成一個大型復背斜—蚌埠復背斜。展布範圍,北以新集—雙廟斷層為界,東被朱頂—石門山斷層限制,南在鳳陽山區北部山麓一線,西延出本區。東西長102公里,南北寬37公里。蚌埠期變動,在區內伴隨著區域變質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嚴格控制元古代混合花崗岩等岩體的形成和展布,同時控制了本區金、金紅石、鐵和多種金屬礦產的分布。
該區海拔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上。丘間台地表面為基岩裸露,或者是含碎石的薄層坡積、殘積物,丘坡腳下為粗質岩質風化物。丘陵區土壤多為幼年土壤,土層薄,肥力低,適宜發展林、牧業。
鳳陽山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鳳陽山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因鳳陽山獨特的地形地貌,被確定為省、國家級地質公園:鳳陽山地質公園。鳳陽山國家地質公園,初始名為“鳳陽韭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鳳陽縣南部山區,占地面積61平方公里,由狼巷迷谷、韭山洞、臥牛湖火山濕地、柳泉等4個園區和1個門區組成。該園於2009年7月被省國土資源廳授予省級地質公園;2009年8月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2010年2月,項目開始建設;2013年1月被國土資源部更名為“安徽鳳陽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貌特點

鳳陽山,分布有多種地貌,包括:侵蝕剝蝕高丘陵、侵蝕剝蝕小起伏淺山、喀斯特——侵蝕淺山等。
侵蝕剝蝕高丘陵,海拔150~200米左右為主,比高大於100米。它由地塊抬升,再遭長期流水切割而成,大部由震旦系砂岩、石英砂岩、白雲質灰岩、寒武系灰岩、砂岩、白雲岩和更古老的混合花崗岩和片麻岩等組成。高丘陵走向脈絡清晰,丘體完善,丘間發育較寬谷地,丘坡多為20°,上覆30厘米的坡殘積層。
侵蝕剝蝕小起伏淺山,主要分布於鳳陽縣黃泥鋪、鳳陽山、殷澗、宋集、曹店等鄉境內。多呈近東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海拔250~340米左右,比高200米以上,均受中等強度斷塊抬升,山地與平原分界線,常與斷裂構造吻合,山地經流水較強切割,山體比較破碎,且為平行河谷貫穿,形成嶺、谷平行排列結構,山坡較陡,常達25°以上。淺山起伏的頻度較大,但相對高差均僅200~300米,故屬小起伏範疇。淺山大都由石英砂岩、粉砂岩、頁岩、砂礫岩、千片岩和片岩等組成,淺山上部坡殘積覆蓋均較薄,最厚不超過30厘米,雨水集中時,常形成很劇烈的水土流失現象。
喀斯特——侵蝕淺山,主要分布縣南部宋集、曹店等鄉境內。山地海拔250~300米不等,比高200米以上,山峰呈方山型,頂平坡陡,溝谷切割較深,為150米左右,谷地陡直,喀斯特地貌地下以繼承性發育的古溶洞、現代溶洞為主,地表僅發育溶溝、溶槽、石芽和落水洞等。它由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岩、白雲岩、砂岩等組成。喀斯特——侵蝕淺山無論覆蓋厚度、地面水利條件和坡度、植被等諸因素,都較其它淺山類差。

主要山峰

鳳陽縣境內主要高丘陵有武店鄉的棺材山、大磨山,曹店鄉的大東山、五道山、黃瓜尖頂,宋集鄉的草山、紅石嶺,周圩鄉的高家大山,鳳陽山鄉的王家大山及鳳陽與蚌埠、淮南、嘉山、定遠交界處的張家大山、蘆山、石門山、大木山、三山、韭山。
最知名的是韭山。位於定遠縣城西北20公里、鳳陽縣南。韭山以盛產野韭而名,又以群山連綿別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山名韭山洞(九山洞),民眾有稱“仙人洞”。宋梅堯臣有九山詩:九經九山問野叟:“崔嵬一無安曰九,且恐斷岸積瓊玖,復意陂原多產韭,又疑堆壟若柱灸。”四者未悟叟不言,使我臨流獨搔首。清邑人彭立學《尋韭山洞》詩:聞道藏仙洞,空歌亂石根。雲嵐生怪壁,碧洞泄靈源。火蝕殘碑暗,塵侵古篆昏。至今樵豎侶,為指石城垣。
鳳陽縣境內主要淺山有曹店鄉的老方山,鄔崗、周圩的靈山、雙尖山,曹店鄉的大伍山,鳳陽山鄉的白雲山,周圩鄉的雙山頭、陡嶺山,樓店鄉、曹店鄉、武店的大尖山,殷澗鄉、周圩鄉、宋集鄉的老青山,曹店鄉與定遠縣交界處的狼窩山、露五寨、圍子山。
鳳陽縣境內主要喀斯特——侵蝕淺山有曹店鄉的龍王山、花子山,周圩鄉的老面山,宋集鄉與定遠縣交界處的東餃子山、西餃子山、半個山。
鳳陽山脈呈東——西走向,橫亘縣北部邊界。較高的山峰有狼窩山、大木山、大金山、團山、韭山、白雲山、烏雲山等,海拔高250米左右,相對高度150~200米,最高的大金山頂峰,海拔高342米。上述山地坡度多為20~30度。岩基主要有石灰岩,間有石灰片岩、砂岩、玄武岩及石英等。

土壤植被

土壤

鳳陽山丘陵區土壤的上、中部多為石質土、粗骨土、紫色土和黑碎石土,下部有棕色石灰土、雞肝土和黃棕壤。丘間谷地多為粘盤黃棕壤、馬肝土、黃白土等。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石灰岩丘陵地,有1個亞類、2個土屬、6個土種。該類型土壤發育在碳酸鹽基岩上,土體石灰反應強,以未耕墾的土壤為主,生長著青檀、馬尾松等樹種。經人為開墾後的土壤表現出土質粘重、難耕難種,適耕期僅3—5天,抗旱能力差,供肥能力弱,保肥能力強,作物產量低等特點。
粗骨土,多分布在易受侵蝕的丘崗上中部,細土被水沖蝕,表層留下粗礫、細礫和粗砂,礫石含量達一半以上。這種土壤基本不能生長作物。宜退耕還林,保蓄水土,防止侵蝕,逐步變荒崗為林木基地。
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波狀起伏地、台地以及短丘下部,上接殘積、坡積物形成的土壤,下部與河、湖沉積母質相接,全區共有357.5萬畝,有3個亞類、17個土屬、36個土種。這類土壤所處的地勢越高,土層越薄,甚至成為多石質粗骨性土壤;地勢越低處土層越厚,質地粘重,心土層呈棱塊狀和塊狀結構,經人為耕種可演變成各種類型的土壤,在水耕熟化下可演變成水稻土。當耕作粗放時,土體粘粒隨水下移,在中下部形成粘盤層,使土質下降,土壤的生產性能也隨之下降,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障礙因子。
紫色土,零星散布於鳳陽山南麓的丘陵、崗地。
鳳陽山,在植被分區中屬北亞熱帶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帶、江淮分水嶺以北的植被片。地帶性植物以落葉樹種為主。淺山區主要有小葉櫟、麻櫟、栓皮櫟、茅栗、槲樹、櫸樹、朴樹、黃連木、鹽膚木、化香、黃檁、三角楓等;其次為山槐、黃檀、君遷子、棠梨等,各種野生長綠灌木如小女貞、胡頹子、竹葉椒亦較常見。林下則有胡枝子、衛矛、六月雪以及葛藤、絡石藤、金銀花、薜荔等落葉和常青藤植物。在荒山丘崗,還散生有山棗、野山楂、狹葉胡椒等灌叢,灌叢下和山坡田埂則生有黃背草、白茅、金草、狗尾草、巴根草、野薊、鵝觀草等草叢。
1950年代末期,天然植被屢遭砍伐破壞,較大面積的植被皆為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和經濟林。在鳳陽山區,人工栽培的針葉用材林有:馬尾松林、黑松林、火炬松林、濕地松林、側柏林、鉛筆柏林、杉木林和針闊混交林。中部崗丘及部分平原區的經濟林有:板栗林、油桐林、油茶林。果林則以平原區為多,有桃、李、杏、梨、柿、蘋果、櫻桃、石榴等果園。此外,山坡、平原尚有竹林茶園等種植。
崗地、平原、山麓田埂草本植物隨處可見,有禾本科、菊科、毛茛科、薔薇科等,其中禾本科最多。
草場,滁州地區300畝以上的天然成片草場有154個,總面積83.05萬畝,鳳陽山是主要分布地區。
淮河支流水系中,發源於鳳陽山麓的諸水,北流入淮河幹流的自西向東主要有窯河、天河、濠河、板橋河和池河。
窯河,古稱洛澗,位於淮河右岸,源出江淮分水嶺北側,定(遠)鳳(陽)交界的鳳陽山南麓,汊源多,主源有洛、沛二河,東為沛,西為洛。窯河以沛河為正源,穿高塘湖入淮,跨區境內定遠、鳳陽縣境,全長104公里,境內流域面積773平方公里。
天河,發源於鳳陽縣境內,鳳陽山麓大麥山東西兩側,西側為主源,出於猴山凹。總長40.5公里,其中區境內約22公里,流域面積為340平方公里。
濠河,古稱濠水,是鳳陽縣境內最大的內河,發源於鳳陽山北麓,有東、西二源;東源為主流,出自白雲山、三山、團山、大金山、狼窩山,山中有石穴、鐘乳,下匯玉蟹泉、南泉、八掛泉、朱石泉等水入鳳陽山水庫。
板橋河,發源於鳳陽山北麓鳳陽縣境內白雲山、大洪山一帶。
小溪河,發源於鳳陽山東麓石牛山、白雲山一帶,諸水於鳳陽縣紅心鄉匯集北流入燃燈寺水庫,經大溪河於馬家灣大花園湖,於黃咀注入淮河,長36公里,流域面積329平方公里。
池河,淮河幹流中游段右岸支流,全長245.3公里,總流域面積5015平方公里,其中本區境內流域面積為4533平方公里。池河有北、中、南三源:中源儲城河,發源於長豐縣造甲店一帶,南源為商沖河,發源於肥東縣青龍廠一帶,北源為主源,發源於定遠縣境鳳陽山南麓大金山,匯噴石泉、龍眼泉諸水南流,稱陳集河,經三十里店東南,至耿巷集前入雙河水庫,出庫後繼續南流,經三官廟至北豆崗南,右納中、南源水。三源匯合後,東南流入江巷水庫。出庫後,始稱池河,至定(遠)肥(東)交界處的馬夏,接納南邊兩小支流,經三和集至定、鳳、嘉三縣交界處進入嘉山縣,北流經馬崗山許樞紐,至張家灣,納南沙河經明光鎮,於磨山口注入女山湖,出女山湖樞紐,接七里湖北緣經袁營於洪山注入淮河。

地下水

碳酸鹽岩隙裂岩溶水:分布於北部的鳳陽山脈和東部山區,面積約220平方公里。北部山區地表易見溶溝、溶洞、溶槽。泉水出露較多(詳見《泉水一覽表》),年出水量為0.23億立方米;

水利開發

鳳陽山水庫 鳳陽山水庫 
鳳陽山水庫,曾名殷澗水庫,位於鳳陽縣殷澗鄉南三公里處的石龍山與單山之間,攔蓄濠河上游的主要支流來水。來水面積146平方公里。上游多屬山區,流域內南部為石灰岩區,多下降泉,乾旱年份也不斷流。水庫設計興利水位原為49.7米,庫容3299萬立方米,1975年以後,為提高防洪標準進行加固除險,將興利水位提高為52.0米。庫容5570萬立方米,“P、M、P”校核洪水位56.58米,庫容1.215億立方米。由於上游淹沒區賠償尚未處理好,只蓄水至50.0米。灌區主要在濠河以東、板橋河以西、淮河以南。部分灌區與霸王城電灌站交叉,並可向鹿塘水庫供水。1986年在東乾渠上設殷王電力灌溉站。
黃山水庫黃山水庫
黃山水庫,位於程橋鄉北境,座落在鳳陽山南麓馬橋河源頭,控制來水面積18.5平方公里,水庫上蓄鳳陽山脈徑流和泉水,下臨解放水庫,是馬橋河上開發的第一級水庫。大壩於1958年三月開工,1959年開始堵口蓄水。它居高臨下,全部是自流灌溉,有東、西、南三條幹渠灌溉齋朗、程橋兩鄉的1.9萬多畝農田。庫容量1085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灰岩。分布最廣的是鳳陽縣南部山區,定遠縣西北部的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地層。礦石質量以奧陶系最佳,寒武系次之,震旦系相對較差,開採的礦石主要作為水泥及燒石灰的原料,部分加工成其它建材或石子。主要採礦點有鳳陽西泉街石灰岩礦、定遠縣泉塢山石灰岩礦等處。
鐵。區內已探明鐵礦床(點)12處,其中中型1處,小型9處。成因類型有成積型、沉積變質—沉積變質熱液型和矽卡岩型三種。沉積型鐵礦展布於鳳陽縣南部山區的中元古界鳳陽群下部與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地層的不整合面上。已發現的主要鐵礦床點有:鳳陽縣大洪山鐵礦床、長山鐵礦床、龍王山鐵礦床、小殷家鐵礦床、東蘆山鐵礦床、螞蛟山鐵礦點。但開發利用程度較低。
石英岩,是滁縣地區優勢礦產,集中分布於鳳陽、定遠和嘉山三縣境內,含礦岩層為中元古界鳳陽群白雲山組。礦石質量好,儲量大,僅鳳陽的老錦山及石門山保儲量達5228.6萬噸,占全國儲量的5.6%。主要礦床點有鳳陽縣石門山石英岩礦、老青山石英岩礦、老錦山石英岩礦、廟李家石英岩礦、定遠縣范崗鄉石英岩礦等處。

林木資源

鳳陽山區的馬尾松林,是早期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種源多來自皖南林區及大別山區。1952年人工栽植22畝,到1964年成林面積1.42萬畝。主要分布在南部淺山區的曹店、宋集、鳳陽山鄉以及曹店林場、大銀山林場、白雲山林場和中部崗丘的官溝、二十郢鄉的部分山場。林內常混有落葉闊葉次生樹種,如黃檀、山槐、棠梨等。下木層有饅頭果、芫花、胡枝子、六月雪等種類。草本層以白茅、菅草為主,層外植物以菝葜為主。

林業生產

鳳陽山是滁州市的重要林業基地,山脈兩麓建有多個林場。
鳳陽縣梅市鄉蔣莊林場,創辦於1970年,位於鳳陽、定遠、嘉山三縣交界的丘陵區,共有宜林丘陵地7000餘畝。
白雲山林場,建於1957年,1958年投入生產。位於鳳陽山鄉、殷澗鄉境內,東與黃泥鋪鄉及定遠范崗林場接壤,南依三山,西至大銀山林場與宋集鄉、亮崗鄉交界。經營面積55177畝。林場下設洪山、王大山、青山、小郢山4個作業區,場部設在洪山作業區。自建場至1985年共投資基建費1147889元,培育森林保存面積31755畝,其中用材林29790畝(黑松26309畝、馬尾松3481畝),經濟林5畝,竹林50畝,活立木總蓄積量67141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3%。1976年以來,在完成造林用苗任務的同時,還大力培育雪松、龍柏、金錢松等城鎮工礦綠化大苗,並外銷合肥、淮南、銅陵、滁縣、山東等地。
曹店林場,建於1958年,位於曹店鄉境內。東至大銀山林場與宋集鄉接壤,南依老方山分水嶺,西接武店鄉、劉府鄉,北與周圩鄉、鄔崗鄉連線。場部設在曹店南骨頭山西坡,經營總面積54962畝。林場下設場部、羅山窪兩個營林區。自建場至1985年共投資基建費894560元,培育森林保存面積25599畝,活立木蓄積量64311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7%。
大銀山林場,1956年建國營大銀山苗圃,1958年擴建為林場,場部設在宋集公社蘆大莊。1961年與禪窟寺林場合併,1964年縣平嶺農場併入大銀山林場,場部從蘆大莊遷至宋集公社朱家山頭。該場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7.5公里,位於宋集鄉境內,距府城27公里。東至白雲山林場與殷澗鄉、鳳陽山鄉交接,南依黑石嶺—韭山—大金山分水嶺與定遠縣毗連,西連曹店林場,北與周圩鄉、亮崗鄉為鄰。總經營面積82259畝。林場下設平嶺、小澗寺、韭山洞3個作業區。僅建平嶺作業區,下設場部、大莊、黃莊3個工區。自建場至1985年共投資基建費838594元,累計造林保存面積36308畝,其中用材林36259畝,竹林49畝,活立木總蓄積量8154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4%。該場轄區是鳳陽山區中部的主體地段,建場前除幾處寺廟禪林外,其餘均為荒山禿嶺,至1985年,已松杉翠綠,林木滿山,不僅發揮了生態效益,而且通過修枝、間伐解決了當地民眾薪柴和民用小徑材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范崗林場,建於1959年,場址位於定遠縣范崗鄉,距縣城10公里,場部設於合蚌公路旁,有一簡易飛機跑道,經營總面積3.8萬畝,尚有宜林地0.3萬畝,為部隊汽車試驗占用。該場建場初期為經濟林場。1962~1965年,曾一度劃歸省林業廳直管,後因樹種不適宜改為材林場。1966年又下放到縣。雙廟崗作業區1970年代中期營造1200畝國外松母樹林。1985年林場造林36150畝,已普遍成材。
大金山林場,建於1959年,位於定遠縣西卅店鄉大金山南麓。場址系青山壩水庫管理站舊址,1960年代遷到水庫壩下,另建新場。宜林地集中在鳳陽山南坡,經營面積6.3萬餘畝。沙子崗作業區0.8萬畝,距場部5公里,場自然條件較差,有很大部分石灰岩裸露石山,造林總面積5.4萬餘畝。
西洋山林場,建於1961年,原系定遠解放林場,遷址西洋山而更名,與大金山林場接壤,東北與韭山畜牧場相連。林場總面積近萬畝,現已全部綠化,主要以用材林為主,黑松的比重較大。1981年用材林面積8800畝,經濟林100畝,竹林69畝。

文物勝跡

古寺庵

靈泉寺,又名清隱院,位於武店鄉靈泉村東部,因寺旁靈泉得名。寺始建年代無考。明天啟《鳳陽新書》載:“寺最古,中有銀杏,盤屈數丈,蓋數百千年物也。”據碑記,寺自宋元豐至清同治皆重修。建國後,該寺有前、中、後三殿,左右兩廂及古銀杏兩株。“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殿和後殿被毀,因址建靈泉國小和公用房舍。現古建築僅存前殿3間、東西兩廂各2間,皆磚木結構,因年久失修,前殿屋面已局部坍塌。殿壁嵌有古碑3塊,“文化大革命”中,碑字被鑿毀。兩株銀杏於1959年被伐去1株,倖存1株現老乾虬枝,崛奇崢嶸,為古寺增輝。樹下立有碑刻3塊。其中兩塊為乾隆年間《重修靈泉寺東廂記》和光緒年間《重修靈泉寺觀音殿碑記》;另一塊為1985年1月靈泉村民委員會立《千年銀杏樹》碑,碑文多失誤。
禪窟寺禪窟寺
禪窟寺,位於宋集鄉境內大姐山之東南麓,坐西南面向東北。寺始建年代記載不一。明弘治《中都志》云:“禪窟寺,舊名虎窟寺,在(定遠)縣西北三十里,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創”。清康熙《三峰山禪窟寺源流碑記》則云:“其禪窟始於漢武,初名桃花,繼歷晉梁更稱虎窟,因避唐諱改為蟬窟,自宋蘇軾正曰禪窟,計千七百餘載”。其間,寺興廢不一。據方誌和碑文載:明洪武八年、永樂四年、清康熙十九年皆重修。鹹豐、同治年間,寺迭遭兵火,殿宇盪為灰燼,僅存臥佛基、仙人橋等古蹟。光緒二十五年,重修二殿、山門各3間,客堂3間,蓬萊仙館3間,屋舍2間,後樓1座,木牌樓2所及貯嵐亭等;補修正殿3間,繚房5間,以及庖舍、牆垣、水道等。此外,修建的景點有伏虎坊、溉藥池、流觴渠、茹芝閣、養丹龕、蟠桃園、證道石、還虛崖等。
抗日戰爭期間,該寺遭日軍破壞後,僧侶流離,無人經管。寺內3人合抱、10餘丈高的兩株銀杏樹亦為人砍伐。現正殿僅存殘垣斷壁,二殿改為大銀山林場護林哨所。門旁立有康熙五十三年《三峰山禪窟寺源流碑記》碑。附近貯嵐亭等建築及蟠桃園等景點皆廢成遺址,唯有十數座明代內官和清代寺僧墓冢及舍利塔尚存。
陳鐸祠陳鐸祠
陳鐸祠,位於縣城西北33公里的靠山鄉古城集村。祠分兩進,每進3間,院內西面尚有廂房2間,祠東連山牆另有前三後三廟房6間,牆上半腰砌有“光緒二十年桂月X日立”(1895年)磚刻。從馬頭牆小瓦結構初察,系明、清建築。原祠內正殿有陳鐸坐像及兩侍者站像,牆上內壁有壁畫和陳鐸畫像,廂房陳鐸妻及妹泥塑坐像,祠旁廟內有泥塑菩薩像。現祠、廟均木朽牆歪,屬危房。《陳氏宗譜》載有:其先祖陳鐸偕妻、妹3人在田中耕耘,值項羽窮追劉邦,邦至此求救,先祖見其誠厚,指道旁枯井,邦乃下井,項羽問先祖見人否?先祖指向前,項羽追至河邊未見,返回問先祖,不答,搜枯井見井口蛛網甚密,蓋無從下人,殺3人後離去,劉邦得救。劉邦就帝位後,以先祖有功,乃封之為陰陵忠義王,封其妻為一品夫人,封其妹為忠貞姑,建祠以祀。

古遺址

馬里崗窯址,為六朝陳瓷窯之一。位於武店鄉靈泉村北約500米,遺址面積6800平方米。此處經1983年8月和1985年3月普查,採集到窯具支托26件,豆1件,以及碗、壺、罐等瓷器殘片。
韭山寨址韭山寨址
韭山寨址 位於宋集鄉境內韭山之上,寨以山得名。該寨為南宋初年修建的寨堡。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犯,锺離人王惟忠,字穆孝,聚民眾9萬餘人(一說萬餘人),以韭山為寨。山麓有韭山洞,可容兵數千。並在山上壘石為城,方圓2公里,其外又作大寨3.5公里,與鄉人共同堅守抗禦,成為南宋民眾抗金武裝組織首領。明洪武年間,淮安侯華雲龍,在元末投奔朱元璋之前,亦曾聚眾居韭山。現大寨寨牆不存,石城牆垣尚在,大多地段殘高1至2米,厚1.5米;內側戰壕寬約2米,深約1米。山巔原有石雞亭,亭中立圓雕石雞一對,現亭毀台基存,平面呈六角形;石雞皆已坍塌,斷裂數截,基座尚立原位。韭山洞內曾出土古代兵器多種,為歷代屯御其內將士遺留。

古洞穴

韭山洞韭山洞
韭山洞,位於鳳陽縣宋集鄉境內、定遠縣城西北20公里的韭山東麓,山因地暖多產韭而得名。洞以山名。相傳曾有韭山老祖在此修行,古又稱韭山仙人洞。據《鳳陽府志》載:韭山“山下有洞,其中澗水常流,石形如器物者甚眾,左右多唐人題刻,後為峻崖,游者莫能至。”此洞系石灰岩溶洞,1980年初,縣有關部門探測,洞深897米,寬30米,高20米。洞內鐘乳累累,石幔重重,石筍遍地,晶瑩剔透,萬態千姿;洞中岩壁險峻,峽谷幽深,泉水飛流,暮靄蒼茫,氣勢宏偉,具有深、大、險、奇、巧等特點。1980年代初,遊人來此攬勝者漸多。洞口之外,原兀立一塊石壁,高達數米,儼然似天然屏障,惜於1960年代毀去。洞口經清理,屈身持火方能入內,行約30米豁然開朗,數百米遊程,有“仙人臥塌”、“壯士自刎”、“玉龍飛天”、“白玉觀音”等奇觀。乘興前游,境險景殊,洞中藏山,山中隱洞,變幻奇特。“滑油山”坡陡路狹,登則手足並用,下則屁股著地油滑而行。“閻王壁”,陡峭似削,長達幾十米,寬不盈尺。膽大者過此,上頂石壁,下臨深淵,必須側身貼洞壁而行;膽小者莫能過,但也別有去路,可繞道潭右涉水前進,或雙腿懸空從石裂縫“夾皮溝”躍過,或曲身躬腰從山石“四不象”後襠下鑽出。歷險境之後,則又別有洞天,有“瑤池劍林”、“群山疊玉”、“洞內天”、“蝙蝠天”、“跳水台”、“仙人橋”、“水晶宮”妙景。游至極深處,發現古代青磚數十塊,再前匍匐難行,碧水噴涌,深邃莫測。1985年,鳳陽縣政府已著手開發,新修山路,架設電源至洞口。
禪窟洞,位於鳳陽縣宋集鄉境內三峰山禪窟寺後。此洞為石灰岩溶洞,隋代稱虎窟,唐因避諱改稱蟬窟,自蘇軾正曰禪窟,一直沿用下來。舊志載:“禪窟洞,在禪窟寺後,口狹而中寬,深不可測,舊傳為仙人洞。嘗有土人燃燈而入,內四通八達,行者以灰志路,有石觀音像,左右壁作獅形及石床、石凳、石棋,皆似,人常憑玩者。深邃處有橋,流水潺緩可聽,多石燕迎人。人不能盡竊其奧。”現洞口高2米,寬3米;左壁有題刻:“禁止入洞”四字,上款為“定遠縣知事唐□示”,下款為“辛酉年立石,住持僧□書”。入洞後,前行15米處,有巨石擋面,抬頭碰壁,俯首觸水,匍匐行約3米,為一甬道,便可直立。前行10餘米,右壁有一岔洞。再往前幾米,有水一泓,其上巨石如蓋,彎腰入內,水不過膝,環視洞壁,但見裂縫道道,竟無路可尋;折回岔洞,坡高丈余,滑不堪行。登至,有石燕迎人。洞為一石室,高盈丈,廣數尺,可容10數人。壁頂鐘乳石倒垂,形似雄鷹展翅。洞壁石燕盤旋,竟亦無路可進。據當地故老云:抗日戰爭時期,附近民眾為防日軍轟炸,曾避難洞中;解放戰爭時期,地方部隊一度把此洞作為“傷病員住院部”,或關押敵人的“看守所”;建國後1960年代,當地政府將洞中通道堵塞,以防壞人窩藏。
中九華寺遺址中九華寺遺址
中九華寺,清《定遠縣誌》載:“中九華寺,位於定遠縣城西北六十里的五峰山麓,霸王別姬處。”中九華寺,又名五峰禪院,系南北朝時宗本僧修建。因毀於兵燹,宋時重建。明朝詩人王哀登中九華寺時題詩一首:“偶經棲佛地,碧草冷雲峰。梵宇清塵慮,龍宮起拜容。拈花初見月,隔水忽聞鐘。獨坐山房靜,潛風度竹松。”現中九華勝地有一高2.4米,寬0.8米的青石古碑。據考察,中九華寺,是陰陵古城周圍諸多廟群中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一座古剎。寺前有“靈潤殿”,寺後有“霸王寨”,與霸王寨隔水相望的有“虞姬祠”,相傳當年項羽垓下敗逃,渡淮後駐於此。寺左側有水月庵,山腰有明泉、楚泉、漢泉、珍珠泉。泉溪突突,清澈見底,大旱不涸。在中九華寺方園七、八里境內,是一個錯落有致的古廟群,影響較大的有“能仁寺”和“莫邪寺”等。中九華寺是避暑、旅遊、度假、療養的好地方。

革命紀念地

中共定鳳懷縣委、縣政府機關舊址,在曹店鄉柳泉寺村,原為柳泉寺。民國31年1月,中共路西區黨委為便於領導抗日,將定遠、鳳陽、懷遠、嘉山各一部分設“定鳳懷”和“定鳳嘉”兩個縣。中共定鳳懷縣委、縣政府機關駐該村柳泉寺。民國38年2月,撤定鳳懷縣,恢復鳳陽縣,縣委和縣政府由山區遷入府城鎮。辦公室房屋已不存,僅為舊址,村莊仍名柳泉寺。

軍事文化

民國37年(1948年)3月,孫傳家由淮北回到鳳陽山,正式成立鳳陽山游擊隊。定滁、定合、定鳳嘉各縣委相繼成立。游擊隊陸續發展到2000多人。各地的民兵隊長和部分民兵骨幹先後到達鳳陽山參加了游擊隊。靠山鄉40多名民兵活動在靠山、能仁一帶,打擊敵人,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隨後,在黨的領導下,各地民兵組織相繼恢復,隊伍逐漸壯大。

旅遊開發

狼巷迷谷景區狼巷迷谷景區
韭山國家森林公園,包括韭山洞景區、禪窟寺景區和狼巷迷谷景區和未開發的大莊景區、平嶺景區、觀音庵景區等六大景區。公園內自然景觀獨具特色,這裡是南北植物區系過渡地帶,物種資源豐富,可構成春夏秋冬的季相景觀。山地母岩多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發育良好,形成了洞泉結合、山水相融的獨特景觀。已開發的韭山洞因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珠聯璧合,被專家譽為“江北第一洞”。禪窟寺景區幽、深、奇、巧,被裝點成充滿佛教文化內涵的佛窟,更增加了它的神奇色彩。狼巷迷谷景區因舊時常有野狼出沒而得名,這裡既有黃山的清秀,又有華山的險峻,更有張家界的神奇。也是鳳陽山國家地質公園。2019年,入選安徽省避暑旅遊目的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