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鳳畫,即鳳凰畫,是安徽省
鳳陽縣一帶流傳的民間繪畫形式。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現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多以鳳凰為主題,象徵吉祥、幸福,一般繪製成中堂形式於春節時張掛。據傳明代初年朱元璋做了皇帝,便將他們家鄉濠州改為鳳陽府,自古以來,人們對鳳凰總報有神秘與崇敬之情,所謂“鳳凰銜書”是帝王受命於天的瑞應,“鳳鳴朝陽”喻賢才遇時而起或稀世之瑞等。傳說中又有“雄為鳳、雌為凰”之說,轉為“帝為陽鳳”,所以朱元璋將家鄉改為“鳳陽”,實有自喻受命於天的意思,而鳳陽人畫鳳畫除了象徵幸福、和諧、吉祥之外,大概也有這層將鳳凰與皇權觀念結合起來的涵義。鳳畫在畫訣上有“蛇頭龜背,九尾十八翅,鶴腿雞爪如意冠”之要領。
鳳畫屬於“重彩工筆畫”,以畫鳳凰為主,翎毛花卉為輔。傳說的鳳畫其造型、配色、襯景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無論鳳凰在飛、鳴、食、宿等都有:“蛇頭、龜背、九尾十八翅、雞爪、如意冠”等基本特點。
鳳畫以色彩分類有三種:即全彩鳳畫、素彩鳳畫、全水墨鳳畫。
歷史沿革
鳳畫,即鳳凰畫,據《鳳陽縣誌》記載,鳳畫起源於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
鳳陽興起鳳畫和朱元璋當皇帝有直接的關係。為了說明朱元璋做皇帝乃是“天意”,有人就根據“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傳說,編造出“鳳陽南鄉
朱元璋母親的葬身處,在明朝開國的500年前,曾降落過一隻鳳凰”的神話。後來民間繪畫藝人根據傳說中的鳳凰的起落形態,創造了鳳凰美妙多姿的藝術形象,這便是鳳畫的起源。
明初,朱元璋於鳳凰山之陽營建中都皇城,定家鄉名為“鳳陽”,使鳳陽成為“龍鳳之鄉”,象徵著吉祥如意的鳳凰畫得以廣泛流傳。晚清時鳳畫最為興盛。過新年時,皇宮內都是懸掛著鳳畫以示吉祥。由於鳳畫成為貢品,鳳畫生意更加興隆。外國傳教士回國時也曾帶往本國收藏轉賣。
鳳畫昌盛時期,從事繪畫的人,大多聚居於府城的東街,該街也因此而稱為“鳳畫街”。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在老藝人、文化工作者及業餘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精神及新內容的鳳畫精品,部分作品分別在國家、省、市及香港各主要報刊、雜誌上介紹發表,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美展並獲獎,還進入藝術市場,被各界人士收藏及遠銷海外。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曾專題製作新聞電影片及地方電視台多次錄製專題片播放。展望未來鳳畫事業前程似錦,鳳凰會更高地翱翔。
2006年12月,入選我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造型
鳳畫是鳳陽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由於鳳畫造型獨特,色調明麗,手法細膩嚴謹,因而在民間有一定的影響,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鳳陽鳳畫經歷代藝人不斷創造,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和繪畫程式,其鳳凰造型必須是“蛇頭、龜背、鷹嘴、鶴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它聚集了百鳥之長。鳳畫以色彩分類有三種:即全彩鳳畫、素彩鳳畫、全水墨鳳畫。傳統的鳳畫作品較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龍鳳閣》、《五鳳圖》、《飛鳳趕麒麟》、《帶子還朝》、《百鳥獻壽》八種。
作畫手法
其作畫手法,大體分為兩類:一是以單線勾勒,墨色暈染的水墨鳳畫;一是以墨線勾勒,施以重彩的五彩鳳畫。五彩鳳畫的顏料以硃砂、朱石票、藤黃、石肝、石綠為主,兼用勾金裝飾。畫中的鳳凰栩栩如生,金光燦爛,五彩繽紛,使鳳畫作品富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濃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由於鳳畫藝術起源自民間,植根於民間,雖然歷經人世滄桑,朝代更迭,作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卻代代相傳,越發顯示出特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