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寺(福建省莆田市東大路鳳山寺)

鳳山寺(福建省莆田市東大路鳳山寺)

鳳山寺,原名郭山廟,又名將軍廟威鎮廟,位於泉州南安詩山鎮西北角鳳山麓,建於五代後晉天福初年(公元936-947年),供奉郭聖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山寺
  • 別稱:塔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城區東大路
  • 創建時間:宋淳化三年(992)
寺廟簡介,寺廟歷史,寺廟現狀,木塔簡介,木塔結構,木塔變化,

寺廟簡介

鳳山寺,俗稱塔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詩山鎮。

寺廟歷史

鳳山寺原名敬善院,唐朝開元年間改名萬安水陸院,後又改名天福寺,並於正殿後建木塔三級。宋朝太平興國時期,其毗鄰朱仁贊舍宅建永福院,宋淳熙九年(1182年)俱被火毀。復建後到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均遭火,僧霞谷因請合為一寺重建,次年賜名祝聖都道場,明代改為萬安永福禪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置僧綱司(管理僧尼事務的府一級機關)於此,住持慧曇首任僧官。倭禍毀後重建。萬曆七年(1579年),原3級結構的四天王塔改為5級。萬曆三十八年頒賜藏經。崇禎十二年(1639年)被火毀後又重建。弘光元年(1645年),林衍祚捐鑄銅塔頂。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屢經修建。後原水陸院山門改建為天妃宮(文峰宮)。至民國時寺廢,只存大雄寶殿一座。大殿後法堂前原有木構3級的四天王塔,1950年四天王塔拆掉,只存底層八角形的塔基,當門及東西側的四天王像和後面韋馱像、瓜楞柱、須彌座等石浮雕非常精美,俱於“文革”中毀掉。
鳳山寺

寺廟現狀

鳳山寺大雄寶殿早期一直為莆田縣印刷廠徵用,後來舊城改造產權又歸武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所有,2001年市建設局為了步行街建設的需要,將鳳山寺大雄寶殿產權買過來。如今,鳳山寺大雄寶殿場所由市建設局下屬機構步行街管理處、市中心血站步行街獻血屋、文峰天后宮管委會三家合用。
多年來,文峰天后宮管委會一直把鳳山寺大雄寶殿前大部分場地作為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場所。每逢重大節日或是台灣媽祖信眾前來拜謁都在此舉行相關活動,還舉辦過首屆莆台媽祖文化周、媽祖有關事跡展覽、非物質文化展覽等等。省級第七批文物保護檔案已下發,批准鳳山寺大雄寶殿作為省級文物文峰天后宮的一個附屬文物。相信這座千年古寺今後將為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和“愛心奉獻”活動發揮積極的作用。

木塔簡介

莆田鳳山寺木塔位於莆田城區鳳山寺。根據最近出土的《束欠賜永福之院鎮記》碑記載,該塔創建於宋淳化三年(992),稱無量壽佛塔。又據史料記載,塔初為三層,政和間(1111 1117)增建為五層。明萬曆七年(1579),興化知府陸通霄命僧心園重建為五層木塔。此塔曾經受1604年莆田八級大地震而不毀,故是個抗震建築物。32年後,於崇禎12年(1639)毀壞,由僧渲章重修,於弘光元年(1645)建成。(經查此時已是清兵入關的第二年,為清順治2年,弘光元年應是南明的年號),庠生林衍祚捐鑄銅塔剎銅葫蘆寶頂。
莆田唯一一座木塔遺照莆田唯一一座木塔遺照

木塔結構

塔為八角形,五層,底層八邊,每邊皆寬2.8米,塔中心長寬為7米,長寬每層漸減一米,到第五層中心長寬為3米,有樓梯直通第四層,塔高約30多米。抗日戰爭時期為防空警報台(設在四層)。人可以到塔上一至四層觀賞。塔以木柱為主,每層周圍木柱間用多扇木門扇與外廊隔開為牆,中央四根主木柱以榫卯連結其他木柱的枋梁及塔檐,塔檐長舉,翹角,非常雄偉壯觀。
該塔因年久失修,致使木塔末層損壞傾斜,建國初期,原莆田文獻國小為了學生安全(木塔當時在文獻國小校園內),經上報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此塔,以保證學生安全。

木塔變化

1950年拆除時,方知該塔四大主幹木柱,從地下直到四層,十分巨大,雙臂合抱不攏,是固定在地下基礎之中,十分牢固,很難拆掉,當時專家認為:該木塔的建造技術高超,整體性強,與地基連結牢固;如果不拆掉而加以整修,是不會倒掉的。但這座難得的歷史文物最終被拆掉,其殘存的石構瓜楞柱、四大天王、韋陀等浮雕又於“文革”間砸毀殆盡。現僅存塔尾的銅葫蘆寶頂,保存在原莆田縣博物館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