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臀目(鳥龍類)

鳥臀目

鳥龍類一般指本詞條

鳥臀目(拉丁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草食性恐龍。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它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鳥臀目
  • 別名:鳥盤目
  • 拉丁學名:Ornithischi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化石時期:三疊紀到白堊紀
  • 保護狀況:化石
簡介,外形特徵,種屬分類,生活習性,

簡介

恐龍總目被哈利·絲萊(Harry Seeley)於1887年分為兩目:蜥臀目、鳥臀目。這種分法主要根據形狀類似鳥的骨盆(但是鳥類並非鳥臀目的後代)、脊椎骨的細節、以及是否擁有前齒骨。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前齒骨是下頜前段的一塊從齒骨額外生長的骨頭,形狀為U形。前齒骨與上頜的前上頜骨互相咬合。它們呈現類似鳥嘴的形狀,可以撕裂植物。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Saurischia,“蜥蜴般的臀部”)的後代。
鳥臀目
鳥臀目
鳥臀類中的鳥腳類恐龍由多種多樣的素食恐龍組成。鳥腳類的進化中,牙齒的變化較為明顯。牙齒數目由少到多,牙齒和質的分布從全面覆蓋整個牙齒到只覆蓋一面,即上齒覆蓋外側面,下牙覆蓋內側面。牙齒切割和咬裂的功能增強。

外形特徵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
在鳥臀目中,至少有三個演化支演化成可采四足步態行走。有科學家推測,在鳥臀目的早期演化階段,已經出現往四足步態的演化趨勢。
所有的鳥臀目恐龍都有一些主要的共性:恥骨朝後和坐骨平行(Ornithischia的意思是鳥臀,現代鳥類的骨盆中的恥骨也朝後)。除了臀部的骨骼之外,鳥臀目恐龍(頷齒類)都具備的其他主要特徵是,它們長有兩排很深的牙齒。這種特徵顯現在頭骨上,就表現為兩排很深的齒洞。很多古生物學家就是憑藉這一點,來證明和還原這些恐龍的臉部特徵的。(因為所有的鳥臀目恐龍都是食草類動物,所以它們的面頰在咀嚼過程中要含住食物是一項重要特點。)

種屬分類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臀目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地層。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2009年10月20日,美國考古學家宣布在科羅拉多州發現鳥臀目的一個新屬果齒龍,其為迄今在北美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鳥臀類恐龍除一些早期類群外,都是四足行走,並且全都是吃植物的。由於鳥臀類恐龍性情溫和,不具進攻性因而往往成為肉食性恐龍的果腹之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鳥臀類恐龍逐漸發育出了多種多樣的防禦結構,如各種爪子,角,甲冑等防身武器。鳥臀類恐龍種類繁多,千姿百態,其中不少是恐龍家族中最古怪的成員。 鳥臀類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則有一個大的前突起,伸出在腸骨的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形,四個突出部分(四支)由腸骨的前部、後部、恥骨前支(也稱前突或前恥骨)和緊擠在一起的坐骨和恥骨體及恥骨後支(也稱後突)構成。

生活習性

鳥臀目恐龍嘴的前部都長有堅硬的角質喙,角質喙上沒有長牙齒,但本身很鋒利,能幫助它們輕鬆地咬斷植物的枝葉。它們嘴的後部還長有像臼齒一樣的大牙,這讓它們可以對吞下的食物進行咀嚼。
它們是唯一一種擁有像臼齒一樣的大牙的恐龍。它們吃草和樹的枝葉,在咽下食物前會用大牙將食物磨成半糊狀,這有利於吞咽和消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