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鰲陵鄉位於縣城東北角山區鰲陵場,距縣城26千米,地處龍泉山脈二峨山中段,屬十年九旱的丘陵山區鄉。毗鄰高家鎮、觀寺鄉、板燕鄉、文宮鎮,與雙流縣大林鎮接壤。成赤高速橫跨而過,鰲陵羊肉湯省內聞名。
全鄉面積37.5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46個經濟社,13111人,耕地面積22450餘畝,非耕地8500餘畝,荒山26000餘畝。
民國24年(1935),仁壽政區劃為五區73鄉鎮,鰲陵鄉是第二區(區治元通寺)轄15個鄉之一。
民國38年(1949),仁壽政區調為6區63鄉1鎮,二區區治文宮場,鰲陵鄉屬之,至仁壽解放未變。
1950年1月,在鰲陵場建立鰲陵鄉人民政府。鄉轄6個保,
1951年3月,將6個保改為30個村,分別建立鰲陵、天池、雙河3個鄉。鰲陵鄉轄深塘、河心、梨樹、青龍、毛壩、新民、順河、安寧、廣福、和平、大山11個村。
1953年雙河鄉併入鰲陵鄉。
2005年5月,千合鄉併入鰲陵鄉,全縣撤區,鰲陵鄉由縣直管。
下轄村介紹
慶豐村簡介
慶豐村位於鰲陵鄉東北部,交通便利,耕地面積2184.5畝,6個經濟社,常住人口620戶,總人數1815人,流動人口974人, 村道硬化2公里,社道5.5公里,醫療保險入保率90.4% 。
毛壩村簡介
毛壩村位於鰲陵鄉西北部,交通便利,耕地面積1378畝,9個經濟社,常住人口821戶,總人數2436人,流動人口1584人,特色產業以水果為主,村道硬化1.5公里,社道7.5公里,醫療保險入保率89.6% 。
千丘村簡介
千丘村位於鰲陵鄉北部,交通便利,耕地面積2467畝,7個經濟社,常住人口444戶,總人數1230人,流動人口390人, 以水果為主,村道硬化0.5公里,社道1公里,醫療保險入保率90.5% 。
正華村簡介
正華村位於鰲陵鄉東南部,交通便利,耕地面積3456畝,8個經濟社,常住人口812戶,總人數2346人,流動人口938人, 村道硬化0.9公里,社道1.1公里,醫療保險入保率92.7% 。
集中村簡介
集中村位於鰲陵鄉西南,交通便利,耕地面積1789畝,8個經濟社,常住人口924戶,總人數3029人,流動人口1624人, 村道硬化2.5公里,醫療保險入保率90.6% 。
寶峰村簡介
寶峰村位於鰲陵鄉中部,交通便利,耕地面積2153畝,8個經濟社,常住人口825戶,總人數2151人,流動人口178人, 村道硬化1.8公里,社道6.5公里,醫療保險入保率90.4% 。
自然條件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
交通便利
敖陵鄉距
成都80公里,距仁壽縣城24公里,北距仁壽縣大佛4公里,距國道213線6公里。
文教衛生
衛生醫療設施:敖陵鄉中心衛生院、敖陵鄉計畫生育服務站、13個村醫療服務站、可以做到一般疾病不出鄉就能進行;
文化設施:敖陵鄉文化站、敖陵鄉新華書店;
基礎設施
敖陵鄉在2004年底,各村已實現
公路、
電話、
有線電視三通工程。全鄉農村已開通803戶程控電話,785戶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鄉共有街道三條。全鄉有個體工商戶150餘戶,中國小校兩所,在校師生1400餘人。有衛生院兩所,自來水廠1個,場鎮設施基本完善,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農業經濟
該鄉
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傳統項目與優勢項目互補。其中有優質水稻4500畝;優質水果12000畝(含荒山);集約化養魚200餘畝;糧食總產量達到607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676元。
經濟建設
敖陵鄉地處龍泉山脈二峨山中段,幅員面積37.5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16個經濟社,13450人。耕地面積14500畝,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十年九旱,完全靠天吃飯,屬典型旱山村。農民人均純正收不足1000元,
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該鄉生產生活十分艱苦然而,窮則思變。
面對落後的面貌,鰲陵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幹部發動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大力改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了推過農業產業化調整,短短几年時間,全鄉面貌煥然一新。截止2008年底,敖陵鄉共投入資金600多萬無,新修檣道水泥路35公里,通村達80,打大小水窖4000個,建蓄水池20萬立方米,基本保證了農民民眾生產生活用水。
2006年7月,伍仕億調任鰲陵鄉鄉長,沿著鎮黨委提出的“治水修路調結構”發展
思路,行伍出身的伍仕億拿出他的“部隊作風”,身先士卒,依託正華、千丘、慶豐等村原有的近4000畝水果,結合
文宮鎮的萬畝枇杷基地,帶領民眾全力打造15.4公里環山農業觀光帶。針對“帶”上尚有部分未種果樹而形成的“缺口”,伍仕億和其他鄉幹部“查漏補缺”,補種優質桃子——秦王桃、
冬棗等水果3800多畝,今年就重點“補缺”了1100畝,使水果全部成片、成帶,又實現了應有的結構調整。
再輔之以修路治水,引進業主承包荒山荒坡從事種養殖業,挖掘地廣人稀山區巨大潛力,克服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形成農業規模化——成都引來6名業主開發荒山,栽種巨桉、果樹等苗木4000畝;引進成都永康製藥承包2000畝荒山,投資1000萬元建設綠色無公害基地,種藥材,搞
野豬、
蟾蜍、
蛇等野生動物養殖……大大營造了昔日旱山村的“人氣”,往日下山外出務工的農民回來了40%左右,回到山上種果、管果、賣果。由此形成了四大支柱產業:
枇杷、
桃子、
柚子、
棗子。
鄉鎮建設
一、基礎建設,經濟活了。
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條件差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鄉黨委、政府將“用水難、運輸難”作為
突破口,採用“三自四民主”的
舉措,就集雨節灌和村道水泥路建設“三大工程”的投工投勞投資問題,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讓村民知情、參與、
決策,有效地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自覺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二、結構調整,民眾富了。
窮則思變,鄉黨委、政府抓住新村扶貧工程的契機,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實地考察論證,確定結構調整方向,走以調致富之路,同時組織村黨員幹部和民眾代表到龍泉、浦江、井研等地參觀學習,解放思想,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到2003年種植優質
枇杷、
蜜桃、
蜜柚、蜜棗、布朗李2400餘畝(含荒山果),人均植果2.3畝,結構調整占耕地面積的84%。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化,村民迫切需要市場信息、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為此,鄉成立了農業服務中心和水果產業化辦公室,專門負責向村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指導和行銷服務。邀請果樹專家講課,對幹部骨幹進行技術培訓,為壯大水果產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鄉風文明,品位高了。
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兩村先後建設了黨支部辦公室、文化活動室和醫療室,並以此為視窗,大力倡導文明新風。以“三村建設”為動力,每戶培訓了一個“明白人”,能懂1—2門實用技術,科技興村。建立了村規民約,實行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據統計,過去鄰里吵架打架年均有50餘起,而現在治安秩序良好,無人上訪和刑事案件發生。隨著村民收入的提高,農房改造也加快了,全村過去95%的農戶都是草房,現已改造70%。通過改造茅草房、治理髒、亂、差,已改造農房戶,戶戶有衛生井、衛生廚、節能灶,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鄉機關
全鄉共有機關幹部37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7人;35歲以下幹部11人;機關部門分為17個:黨政辦、財政所、農業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勞動保障所、
計生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