鯻科

體呈卵圓形或長橢形,稍側扁。口斜裂,上下頜約略等長。前鰓蓋骨後緣鋸齒狀;主鰓蓋骨具二枚硬棘,下方棘較長。體被小到中型之櫛鱗;背、臀鰭具鱗鞘;側線一條且完整,延伸到尾鰭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鯻科
  • 拉丁學名:Theraponid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基本信息,種類,生態,種類,分布,

基本信息

鯻科 Teraponidae
鯻科
分類學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動物界 Fauna
|__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__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__有頜上綱 Gnathastomata
|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魚綱 Pisces__硬骨魚系)
|__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
|__鱸形目 Perciformes
|__鱸亞目 Percoidei
|__鱸總科 Percoidea

種類

台灣地區計有魚種5種

生態

熱帶區沿岸性魚類,食性混雜,以藻類、昆蟲、底棲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種類

體呈卵圓形或長橢形,稍側扁。口斜裂,上下頜約略等長。前鰓蓋骨後緣鋸齒狀;主鰓蓋骨具二枚硬棘,下方棘較長。體被小到中型之櫛鱗;背、臀鰭具鱗鞘;側線一條且完整,延伸到尾鰭上。背鰭單一而連續,硬棘及軟條部間具深刻,具XI—XIV棘 , 8—14軟條;臀鰭具III棘, 7—12軟條;尾鰭圓形、截形或雙凹形。全世界計16屬約45種,除約10餘種為世界性種外,大都屬澳洲紐幾內亞淡水種(Nelson, 1994)。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及澳洲、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之河川流域。
體稍微側扁,呈長橢圓形。口斜裂,上下頜約略等長。前鰓蓋有鋸齒狀後緣;主鰓蓋骨有二枚硬棘,下方的硬棘較長。具鱗片,為小或中型的櫛鱗;背鰭與臀鰭有鱗鞘;側線單一且完整,一直延伸到尾鰭上。背鰭單一而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中間有深缺刻,大部分的硬棘部都較為高聳;尾鰭有圓形、截型或雙凹形。

分布

分布與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及澳洲、紐幾內亞、印尼及菲律賓等國家之河川流域。對鹽度的適應廣,有時會生活於河口區,為群游性的魚類。大部分海產魚種體色銀白雜有黑色縱紋。此科魚的特徵為,鰾中部緊縮而分成前後兩室,前室與頭顱後端有肌肉相連,可發聲,故俗稱「雞魚」,英文俗名為"Grunters"。全世界計16屬約45種,除約10餘種為世界性種外,大都屬澳洲及紐幾內亞之淡水種,台灣紀錄3屬5種。
如:鯻魚(圖)Therapon theraps Cuvier et Valenciennes、格紋中鋸鯻四帶牙鯻細鱗鯻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