鯒

鯒又稱牛尾魚(扁頭魚flatheads)、刀甲、竹甲、百甲魚,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和東大西洋的熱帶區Platycephalusindicus;Indian flathead fish。為近海底層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鯒
  • 別稱:牛尾魚(扁頭魚flatheads)、刀甲、竹甲、百甲魚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鮋形目
  • 亞目:鯒亞目
  • :鯒科
  • :鯒屬
  • :鯒
  • 分布區域: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和東大西洋的熱帶區
體型特徵,群種分布,生活習性,捕獲方式,保護情況,卵子的形態和胚胎髮育特徵,

體型特徵

體長可達500餘毫米。體延長,平扁,尾部稍側扁。頭寬扁。眼上側位。眼間隔寬凹。口大,端位,下頜突出。牙細小,犁骨牙群不分離,呈半月型。鰓孔寬大。體被小櫛鱗。側線平直,側中位。背鰭2個,黑褐色斑點,相距很近;臀鰭和第二背鰭同形相對,具13鰭條。胸鰭寬圓。腹鰭亞胸位。尾鰭截形。體黃褐色,腹面淺色,背鰭鰭棘和鰭條上具縱列小斑點,臀鰭後部鰭膜上具斑點和斑紋。廣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溫海域,中國沿海均產。為近海底層魚類,棲息於沙底淺海區域,行動緩慢,一般不結成大群。主食各種小型魚類和甲殼動物等。
體長,向後漸細,口大,背鰭2個,鱗粗糙,一種身體扁平而長的黃褐色魚類,頭扁寬,有黑褐色斑點,沒有鰾。。頭平扁而大,被有脊稜與棘刺,體前部亦平扁。肉食性,一般埋于海底泥沙中,為具經濟價值的食用魚類,最大可達1.3公尺(50吋),重15公斤(33磅)。

群種分布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和東大西洋的熱帶區Platycephalusindicus;Indian flathead fish。為近海底層魚類,棲息於淺海區域,一般埋于海底的泥沙中,行動緩慢,一般不結成大群。主食各種小型魚類和甲殼動物等。生殖期5~6月。

生活習性

廣泛的分布於大陸棚水深300公尺以內之區域,但多數魚種為居住在水深10至100公尺間處,有些則棲居於礁區和珊瑚礁區。日行性,為沙地的主要捕食者,性喜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雙眼,來捕食漫不經心的蝦、蟹、及小魚等;夜間則埋入沙中睡眠。身上的花紋及體色是很好的偽裝,使其容易捕捉到其它的生物。此外,牛尾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轉變之生態適應,屬先雄後雌型。

捕獲方式

鯒魚、一般喜歡棲息在淤泥海底,雖說用朝天鉤比較好釣到它,但本人用浮游磯釣法覺得更加好釣,大家知道鯒魚的二隻眼睛朝上,這就要求它雖然是底層魚長期潛伏在淤泥里,但它的二隻眼睛要常常注意著它頭上游過的獵物,所以釣它不一定要求沉底釣而是將餌料送到離它頭上大約10厘米的位置最好,這也要求釣友須知釣點的情況和當時潮水的高低。釣法:如果水流不急可選B~2B左右的阿波漂,腦線不加墜長約2~3米讓餌料呈自然狀,順著水流飄動。

保護情況

商業價值較高,由商業捕撈底拖網漁船在其整個生活範圍,到30米的深度,但往往捕獲在水深小於15米深度。它被用來作為食物來源,在中國也被做為傳統醫學食材。這個物種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棲息地退化。國內和工業污染源河口和淡水棲息地,也許會往沿海運行的影響。目前,這些都不被認為是構成了重大威脅到該物種。

卵子的形態和胚胎髮育特徵

鯒魚卵子為圓球形,分離的浮性卵;卵膜光滑而無粘性。卵徑波動在0.%一1.20毫米之間,以0.98一1.10毫米為主。在生殖初期(5月上旬)和盛期(5月中、下旬)時,卵徑為1.02一1.13毫米,大多數在1.07毫米以上,產卵接近末期(6月中旬)時,卵徑則較小,平均為0.96一1.05毫米之間。
2.卵內具有油球一個,透明,呈淡粉紅色;油球徑變化很小,在0.19一0.25毫米之間,大多數為0.22毫米。卵徑為油球徑的4.22一5.00倍之間,以4.75倍為主。在早期發育中,活卵內的油球可以移位,當胚環外包1/2以上,油球被包後,則不再移位。少數活卵內有2一3個聚集呈一團的油球,大多發育到原口關閉時,則合併為一個油球,極個別的可延續到仔魚孵出時才合併為一個油球。
3.卵黃細而均勻,不呈龜裂狀。卵黃間隙狹小,在0.05毫米以內。
4.經5%福爾末爾固定後,卵徑變化甚小,只有卵黃和油球有收縮,約為活卵的95多左右。
5.鯒魚卵子屬於盤狀分割類型;早期發育和其他真骨魚類端黃卵的發育相同。
6.鯒魚早期卵子無色素細胞。當原口關閉,具有4對肌節、眼泡形成時,胚體上開始出現黑色素細胞,呈微小顆粒狀,位於視囊後緣至第4對肌節附近的胚體兩側,分布比較均勻。當胚體具有14對肌節時,開始出現黃色素細胞,分布在頭至尾的整個胚體腹側,以視囊後緣處略呈叢聚現象,此外,在油球外側的卵黃上,亦開始有零星分布。此時,黑色素細胞在胚體背部顯著增加,並延伸至頭尾兩端。油球外側的卵黃上也有了黑色素細胞,它與黃色素細胞對等分布。
7.胚尾形成,具有19對肌節時,胚體上的黃色素繼續增加,在視囊後緣處,尤為濃密;此外,胚尾後的卵黃上出現一列黃色素。黑色素細胞由前期的顆粒狀變為細分枝狀,以胚體背部較為明顯,視囊後半部只有零星分布。油球內半部開始出現黃、黑兩色素;黑色素為細分枝狀,而黃色素呈顆粒狀。當胚體繞卵黃囊2/3,具有23對肌節時,除了胚尾上無黃、黑兩色素全缺外,其他各處黃、黑兩色素的分布基本同前期。
8.胚體繞卵黃囊斗4/5時,已接近孵化;此時,黃色素增多而黑色素則減少。黃色素自吻端至最後肌節處都有分布,以視囊後緣和吻端兩處最多,呈兩個較顯著的黃色素叢。胚體背部的黑色素則減少,但色素分枝較前期更為清晰;在視囊的內側和前緣處僅有幾枚零星枝狀黑色素細胞。
9.正常卵子即將孵化前,胚體以頭部為支點,胚尾作間斷擺動,孵化時,仔魚的頭部破卵膜而出;孵化孔呈破裂狀。
10.鯒魚卵子發育與水溫關係;從原口關閉到孵化,在這段時間內,水溫在19℃時,需要24小時左右孵化。根據海產真骨魚類卵子相對發育速度來推算,鯒魚卵子在19℃水溫下的發育全程,大約需要銘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