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肝

鯊魚肝

鯊魚肝,中藥名。為六鰓鯊科哈那鯊屬動物扁頭哈那鯊Notorh ynchus platycephalus(Tenore)及其他鯊魚的肝臟或肝臟提煉而得的魚肝油。我國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具有健脾補氣,養肝明目,解毒斂瘡之功效。常用於眼結膜乾燥症,夜盲症,軟骨病,燙火傷,皮膚潰瘍,外傷創面久不愈。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鯊魚肝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軟骨魚綱
  • :六鰓鯊目
  • :六鰓鯊科
  • :哈那鯊屬
  • :扁頭哈那鯊
  • 分布區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 用量:煎湯:30-60g;魚肝油:10-30ml;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藥材性狀,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肝臟或肝臟提煉而得的魚肝油。

性味

味甘,性溫。

功效

健脾補氣,養肝明目,解毒斂瘡。

主治

用於眼結膜乾燥症,夜盲症,軟骨病,燙火傷,皮膚潰瘍,外傷創面久不愈。

相關配伍

治夜盲症:(扁頭哈那鯊)魚肝60g,蒼朮15g。煎服。(《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

用法用量

內服:鮮品煎湯,30-60g;魚肝油,10-30ml。外用:魚肝油適量,塗敷。

採集加工

捕撈後剖腹取肝,鮮用。或將肝臟消毒,在0℃左右脫去部分固體脂肪,提煉成油狀液體。

藥材性狀

本品為黃色至橙紅色的澄明液體;微有特異的魚腥臭,但無敗油臭。本品多溶在精煉的植物油中,與氯仿、乙醚能任意混合,在乙醇中微溶。

形態特徵

體長一般達2-3m,前部較粗大,後部漸細小,尾狹長。頭扁寬,前緣廣圓,吻中長,約為頭長的四分之一。眼長圓形,無瞬膜。鼻孔中大,下側位,前鼻瓣後部圓,突出。口寬大,廣弧形,下唇褶發達,褶溝後延。上下頜牙側扁,上頜無正中牙,每側6牙,牙的內緣具大齒頭1個,向後彎斜;外緣具小齒頭1-3個。下頜正中牙1個,其中央無齒頭,兩側各具小齒頭3個;下頜每側6牙,牙梳狀,具5-6齒頭。噴水孔小,圓形,上側位,距第1腮孔比距眼為近。腮孔7個,寬大,下部伸達腹面,向後漸小,最後1個位於胸鰭基底前方。背鰭1個,後位,起點與腹鰭基底後端相對。胸鰭較大,外角和里角鈍尖。腹鰭與背鰭約等大,臀鰭小於背鰭。尾鰭甚長,尾椎軸平,後略上翹,下葉前部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尾部鈍尖。體灰褐色,散布不規則黑色斑點,腹部、腹鰭及臀鰭淺褐色。

生長環境

棲息於近海底層,主食中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卵胎生,每胎產仔10餘尾。我國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黃海產量較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