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睡鯊

格陵蘭睡鯊

格陵蘭睡鯊(學名:Somniosus microcephalus):最大可達 7米,體長可以跟大白鯊媲美。以其緩慢動作著稱,居住地比任何鯊魚位於更北之地。它們是太平洋睡鯊的近親。背鰭2個,通常各具一棘;臀鰭消失。鰓孔5個,位於胸鰭基低前方。眼側位。格陵蘭睡鯊肉中含有一種名為三甲胺氧化物神經毒素

這種鯊魚大白鯊一樣兇猛。以海鳥、魷魚、甲殼類、軟體動物、以及各種腐肉及內臟為主要食物,格陵蘭鯊也被稱為“海洋中的鱷魚”,因為它們也吃海洋哺乳類。印紐特人過去抓捕格陵蘭睡鯊,是為了取其剃鬚刀般鋒利的牙齒做成刀子,將魚肝油製成油燈。

格陵蘭冰島周圍的北大西洋海域。在北極及北大西洋海域 1200米 深的地方可以看見這種鯊魚蹤跡,然而往南至阿根廷南極也都發現過這種鯊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格陵蘭睡鯊
  • 拉丁學名:Somniosus microcephalus
  • 別稱小頭睡鯊格陵蘭鯊、大西洋睡鯊、灰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角鯊目
  • 角鯊科
  • 睡鯊屬
  • 亞屬:睡鯊亞屬
  • :格陵蘭睡鯊
  • 命名者及年代:Bloch & Schneider, 1801
  • 英文名稱:Greenland Shark
  • 英文名稱:Large Sleeper Shark
  • 英文名稱:Sleeper
  • 英文名稱:Gurry Shark
  • 英文名稱:Sleeper Shark
  • 同義學名:Leiodon echinatum
  • 同義學名:Scymnus glacialis
  • 同義學名:Scymnus gunneri
  • 同義學名:Scymnus micropterus
  • 同義學名:Somniosus brevipinna
  • 同義學名:Squalus borealis
  • 同義學名:Squalus carcharis
  • 同義學名:Squalus microcephalus
  • 同義學名:Squalus norvegianus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生物毒素,相關報導,

形態特徵

格陵蘭睡鯊體重700-1000千克,體長40-640厘米。最大可達 7米,重1020千克。以其緩慢動作著稱,躋身於世界上最大的鯊魚之列。體型重大,沒硬骨的背鰭被大大降低,吻部短而圓。相比其他尺寸的鯊魚,鰓狹縫也顯得較小,並且位於頭部下的的側面。整體顏色從棕色到黑色,下體略淺為灰色,皮膚上往往標有暗線或白點,並且將整個身體密集覆蓋。牙齒非常鋒利,呈細齒狀排列。
這種動物的生長速度非常慢,大約每年只長1厘米。跟大部分的鯊魚一樣,有很典型的。它們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就是其吻前突出的骨;而第二個特徵是,它們的牙齒很小,鼻孔很大。雌魚頭部呈實心三角,雄魚呈實心圓。背鰭2個,通常各具一棘;臀鰭消失。鰓孔5個,位於胸鰭基低前方。眼側位。

棲息環境

格陵蘭睡鯊屬深海鯊魚,在寒冷水域中遊動。主要生活在大陸架。占據了潮間帶地區,在冬季的幾個月里除了一些河口和淺海灣地區都有分布,在溫暖的月份會從180到550米的深度垂直移動,已經觀察到最深低達1200米,喬治亞海岸在觀察到深達2200米。格陵蘭睡鯊魚是從0到1200米處水域,攝氏1-12℃活動的鯊魚。

生活習性

以行動緩慢著稱。雖然游速最慢,卻是頂尖的捕食高手。食物儘是一些身手敏捷的動物,如魚和海豹等。人們甚至在部分格陵蘭睡鯊的腹中找到馴鹿北極熊屍骸的一部分。格陵蘭睡鯊更會同類相食,它們之所以不怕彼此肉中的毒,是因為它們對那種鯊魚毒有抗禦能力。
格陵蘭睡鯊以各種魚類為食,包括比自己更小的鯊魚。它們的胃中包括腹足類頭足類棘皮動物軟骨魚硬骨魚類、海洋哺乳動物以及人類扔的雜物。胃中有14個科的至少25種魚類被記錄下來。在所有獵物中,格陵蘭大菱鮃魚占據很大比例(出現頻率67.57 %,數目占總數12.18%,占獵物總重的18.46%);海洋哺乳類(包括港海豹,冠海豹,髭海豹,不明種類的海豹以及某不明種類的海生哺乳類)占據第二多的比例,其中鰭腳類出現頻率16.22%,數目占總數1.5%,占獵物總重的45.89%,某不明種類的海生哺乳類出現頻率5.41 %,數目占總數0.37%,占獵物總重的9.73%。
一種寄生的橈足動物(copepod)──“Ommatokoita elongata”,會在格陵蘭睡鯊的眼部吃其角膜,這令格陵蘭睡鯊的角膜組織損壞,造成局部失明。但並不是所有的格陵蘭睡鯊都有這個問題出現。除此之外,研究顯示格陵蘭睡鯊可在黑暗中感應光線。Ommatokoita elongata這種橈足動物是一種黃白色的生物,可造成生物發光,故若其在格陵蘭睡鯊的眼中,並非全無好處,至少可以成為格陵蘭睡鯊的獵物的誘餌。這也就是為什麼行動比緩慢的格陵蘭睡鯊迅速的獵物(如章魚等)能被其吃掉的原因了。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格陵蘭島與冰島周圍的北大西洋海域,在北極及北大西洋海域 1200米深的地方可以看見這種鯊魚蹤跡,然而往南至阿根廷南極也都發現過這種鯊魚。分布於加拿大(拉布拉多省、新不倫瑞克省、紐芬蘭島、努納武特地區、太子島)、 丹麥、德國、格陵蘭、冰島、 挪威、 俄羅斯聯邦、美國(緬因州、麻薩諸塞州、北卡羅來納州)。
格陵蘭睡鯊格陵蘭睡鯊

繁殖方式

要等一個世紀才能有伴侶。這就是格陵蘭睡鯊的生活。地球上已知最長壽的脊椎動物正是這種鯊魚,它們的壽命可能達到400歲。此外,雌性的格陵蘭睡鯊據稱要到身長約4米時才能性成熟,換算成年齡也就是至少要到156歲才成年。為卵胎生的,其壽命可達400年。

種群現狀

格陵蘭鯊魚是歷史上是挪威、冰島、格陵蘭島等水域鯊魚肝漁業的漁獵目標。這些漁業對這個物種具有顯著的影響。格陵蘭漁業從十九世紀初開始。 1857年產量為2000-3000頭/年,但在1910年代已增至32000頭/年。格陵蘭鯊魚肝油的商業捕撈在1960年停止。在20世紀70年代該物種被認為是在挪威西部還存在商業捕撈的漁業問題,政府為了減少對該物種的捕撈,採取了漁業補貼政策。
現今,該物種會因為漁民們用拖網捕撈格陵蘭大比目魚和其他的魚蝦的漁業工作而誤捕,也有設定魚的陷阱和刺網而捕撈。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生物毒素

由食用有毒鯊魚的肉而引起的中毒,一般是輕症,其症狀難得超過以腹瀉為主的輕度腸胃炎。然而,吃了有毒的鯊魚肝,能導致劇烈的生物毒中毒,其症狀往往在30分鐘內發作起來,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脹、腹痛、厭食、頭痛、虛脫、弱速脈、欠爽、失眠、冷汗、口感覺異常和舌、咽、食管的灼感。隨著時間進展,神經性的及其他症狀變得更加明顯,引起極端虛弱、牙關緊鎖、肌肉痙攣、四肢沉重感覺、瞼痙攣、瞳孔擴大、上眼皮痙攣性收縮、呃逆、視覺紊亂、指尖刺感、關節酸痛、譫妄、運動失調、失禁、小便困難、上皮脫屑、瘙癢、呼吸窘迫、昏迷和死亡。恢復期自一、兩天至數周不等。其死亡率不詳,但據信是較高的。
在格陵蘭睡鯊中發現的毒素,大都在其肉中而不是在肝里。鮮肝能吃而無危害。通過乾燥,可以把鮮鯊肉中的毒素的活性減低甚至破壞。人食格陵蘭睡鯊的肉而產生的症狀,與在狗中發現的情況相似,這將在毒物學部分加以敘述。其明顯的症狀是胃腸和神經系統的疾患,但與食用某些熱帶較大鯊魚的肝而引起的一般板鰓類生物毒中毒的臨床現象有些不同。
把格陵蘭睡鯊的毒肉割成條條,掛在戶外直至乾燥,就能安全可食。懸掛肉條的方式要使液汁能從肉上流走。當肉在冬季懸掛和凍結起來時,解毒最徹底。以後,在凍肉融化時,液體流走,並應置於太陽下和風中容其完全乾燥。在夏季月份未完全乾燥的肉表面能形成一層硬皮,阻礙著內部變乾。據說未充分乾燥的肉比鮮肉更毒。

相關報導

中國科學報訊想像一下,要等一個世紀才能有伴侶。這就是格陵蘭睡鯊的生活。2016年8月,刊登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地球上已知最長壽的脊椎動物正是這種鯊魚,它們的壽命可能達到400歲。此外,雌性的格陵蘭睡鯊據稱要到身長約4米時才能性成熟,換算成年齡也就是至少要到156歲才成年。
格陵蘭睡鯊又稱小頭睡鯊,廣泛分布於格陵蘭島與冰島周圍的北大西洋海域,其在成年時身長達到4至5米,但它們的生長速度極其緩慢,有時1年只長約1厘米。
未參與該研究的丹麥冷水生理學家Michael Oellermann表示,格陵蘭睡鯊如此長壽“令人驚訝”。“原因可能是海底是一個危險地帶,食物缺乏,而且疾病可能隨時來襲”。
人們一直猜測格陵蘭睡鯊能活很長時間。上世紀30年代,一位漁業生物學家在格陵蘭島水域標記了400頭鯊魚,結果發現這種動物每年只長1厘米,這提示它可能有著格外長的壽命。但科學家無法弄清格陵蘭睡鯊的實際壽命有多少年。因為,傳統的測年方法通常使用動物的鈣化組織,一些鯊魚中可以使用鰭脊,但這種鈣化組織在格陵蘭睡鯊中十分稀少。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海洋生物學家John Steffensen對此十分好奇。他從北大西洋捕獲的格陵蘭睡鯊身上收集了一塊脊骨,希望找到能計算該動物年齡的生長環,結果沒有任何發現。於是,他諮詢了丹麥奧胡斯大學放射性碳定年法專家Jan Heinemeier。Heinemeier建議使用鯊魚眼睛代替骨頭。
於是,Steffensen及其同事,轉而使用格陵蘭睡鯊的眼部晶狀體進行放射性碳測年。這種方法此前曾用於測定鯨魚的年齡,但用來確定鯊魚等魚類的年齡還是第一次。
研究人員一共對28頭雌性格陵蘭睡鯊的眼部晶狀體使用了放射性碳測年技術,這些鯊魚是在2010年至2013年間捕獲的,其中最大的一頭鯊魚身長502厘米。分析顯示,這頭最大的鯊魚壽命估計為392歲,誤差為120歲。這就是說,這條鯊魚年齡至少是272歲,最大可能達到512歲。
因此,Steffensen團隊在論文中寫道,格陵蘭睡鯊是地球上已知的、最長壽的脊椎動物,超過了以前的長壽冠軍露脊鯨(211歲)。現在唯一已知比格陵蘭睡鯊壽命還長的是深海圓蛤(507歲)。
2013年,英國班戈大學無脊椎動物硬組織專家Paul Butler和同事,描述了一個發現於北大西洋的500多歲的深海圓蛤。但Butler懷疑有更多長壽物種未被發現。
讓Oellermann印象深刻的除了格陵蘭睡鯊的長壽命外,還有研究人員計算出這些數字的方法。他們還認為,冷水能幫助這些動物減緩生長速度和生物化學活動,從而延長壽命。
“更低的新陳代謝速率起到大作用。”美國密西根大學遺傳學家Shawn Xu說,“但這並非完整的故事。”3年前,他的線蟲研究揭示,寒冷還能激活抗衰老基因,幫助動物更好地摺疊基因,除去DNA破壞分子,甚至有效擊退感染,從而延長動物壽命。Xu表示,在動物界,冷活化分子“在進化上十分保守”,因此,這些路徑很可能存在於這些鯊魚身上。
美國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鯊魚專家Jack Musick也指出,他對格陵蘭睡鯊的長壽並不感到意外,“400歲是很長,但還是可信的,因為這種鯊魚生活在這么冷的水中,代謝極其緩慢,而且又能長到這么大的體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