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

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

《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是於2017年12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吳翔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
  • 作者:吳翔宇
  •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一、內容簡介,二、作者簡介,三、目錄,四、編輯推薦,

一、內容簡介

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國形象”往往是作為“他者”視野中所營構出的形象體系,其價值核心是指向闡釋者的。然而,正是因為“自我”與“他者”天然的隔膜和距離,往往使得這種“他塑”帶有誤讀和“被利用”的可能。從這種意義上說,魯迅“自塑”中國形象的做法客觀上將價值天平扭回到了中國本土文化的檢視與思考上,有助於中國文化的反思與重建。同時,魯迅的“自塑”是站在與世界多國文化對話的平台上的本土運作,與外國人的“他塑”之間又有著相互借鑑的融通關係。應該說,魯迅營構中國形象的過程中始終把握“人”這一命題,將中國人的現狀、命運和現代中國的艱難行進緊密結合,以此凝眸於未來。不管其“立人”與“立國”的構想是否真正湊效,但這種努力在現代中國主體性建構實踐上是不容忽視的。這種以“個案研究”來反映“社會結構”的方法有效地將“社會生活史”和“民族心靈史”整合在一起,不但讓我們透過歷史反思歷史,把握整箇中國新文學發生的動態歷程,而且讓我們從作家創作的文本中體驗到現代中國風雲變幻的社會文化生態,從而為我們理解中國新文學的發生及其現代進程拓開了新的認識之路。

二、作者簡介

吳翔宇(1980-),湖南平江人,文學博士,博士後,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入選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層次。現任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童文學、魯迅研究工作。在《學術月刊》、《魯迅研究月刊》、《武漢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魯迅時間意識的文學建構與嬗變》、《五四兒童文學的中國想像研究》等2部。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面上項目一等資助1項、浙江省哲社規劃項目2項。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浙江省社科聯青年優秀成果三等獎、浙江省高等學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各一項、金華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一項。

三、目錄

緒 論 1
第一章 想像中國:被召喚的主體形象建構傳統 12
第一節 認同危機與國家形象範式的找尋 12
一、“天下中心”向“萬國之一”的視域切換 13
二、“民族寓言”與“中國向何處去”的整體構想 19
第二節 自塑形象與被動現代性的回應 27
一、“入如自識”與他者透視下的形象譜系 27
二、“人國”理想與“立人”理路的統合 39
第二章 “鐵屋子”意象與“老中國”的心理機制 48
第一節 文化共同體與“主奴”結構的運作肌理 49
一、“命名”:遮蔽吃人本質的工具 50
二、“驅巫”:吞噬異類的文化儀式 56
三、“私慾”:倫理與實利互為表里 63
第二節 “悟己為奴”的心靈印記與痛感的開掘 69
一、“言說”自我創傷與“溝通”他者之痛 70
二、“抗拒為奴”的追索與“創傷記憶”混雜 78
第三章 魯迅小說呈示中國形象的精神表征87
第一節 時間怪圈與“停滯中國”的反成長悖論87
一、宿命的“繞圈”:從“外突”到“歸化” 88
二、異化的“迷失”:遁入“舊夢”與“幻夢” 94
第二節 空間隱喻與“鎖閉中國”的文化顯征 100
一、“封套”物理空間的氛圍折射 101
二、“分層”文化空間的邊界僭越 107
三、“復調”心理空間的錯位延宕 113
第三節 身體銘刻與“疾病中國”的形象言說 122
一、“病態”與“失語”的身體形象塑造 122
二、“暗暗的死”與民魂缺席的“局外人” 133
第四章 “鐵屋子”破毀與診治中國的困境 143
第一節 “他者啟蒙”與“自我啟蒙”失序:啟蒙機制的兩歧143
一、啟蒙的邏輯死結與“中間物”的雙重批判 144
二、“診”“治”顛倒與“看”“演”反轉 149
三、“審己”“審他”的剝離與“進化”“進步”的僭用 155
第二節 “思想啟蒙”還是“社會革命”:兩種現代性的迷途168
一、“不滿於現狀”的驅動與“搗毀廚房”的隱憂169
二、“化大眾”與“大眾化”互為條件的悖論 176
第五章 民族新生與“未來中國”的構想 182
第一節 弱者鏡像與想像新人的話語形構 182
一、現代國家認知“裝置”下的想像策略 183
二、善意的“動機”獲致惡性的“效果”189
第二節 “道德中國”與以幼為本的雙向考量195
一、“家”的形象原型與代際倫理的困結 196
二、“自然表征”與“社會隱喻”的話語裂隙 206
第六章 “文明中國”的祛魅與創造性重述 216
第一節 “改看歷史”與“文明末日”的審判 216
一、“亦新亦舊”的思想與“不新不舊”的中國 218
二、“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文化傳統”的賡續 226
第二節 “文明中國”的思想體系與文化反思 236
一、“遺傳定理”與融通古今的歷史話語體系 237
二、“中國脊樑”與棄名崇實的國民信仰體系 46
第三節 “刨祖墳”與文明起源神話的消解 256
一、“起源”與“末日”並置:從“講述話語”到“話語講述” 257
二、“人吃”替換“吃人”:從“生存”進入“存在” 266
結 語 275
參考文獻 285

四、編輯推薦

魯迅無疑是20 世紀中國最具現代思想的文學家,“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 體現了其觀照中國、中國人的價值立場。魯迅認為:“從小說來看民族性,也是一個好題目。”他的小說植根於現代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具象而隱喻地通過“鄉土中國”及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展示中國形象的多元狀貌,其折射和反映的社會現實是全方位的,深刻呈示了現代中國轉型的艱難過程。
魯迅將其所見的“老中國”的社會及民眾融入於一篇篇精巧的故事之中,為世人講述了一個個“中國故事”。當我們注目於其文字元號所表征知識體系和想像世界時,不難體悟魯迅以無厚入有間的智慧,將氣象萬千的社會人生置於心間思索的深沉與凝重。然而,當我試圖去觸摸文字背後所隱伏的社會人生“映像”時,文字的虛幻性和社會的真實性卻彼此糾纏,懷疑和求證卻反而滋生了我不斷要去接近神聖智慧的信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