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魯迅:形象建構與多維透視:1927—1936》是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禹權恆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魯迅:形象建構與多維透視:1927—1936
- 作者:禹權恆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3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34187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上海魯迅:形象建構與多維透視(1927-1936)》運用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通過20世紀30年代上海各種政治集團和文化力量對“魯迅形象”的不同選擇、闡釋和評判,明確提出“上海魯迅”的重要概念,深度發掘其背後所潛藏的話語衝突,具體呈現魯迅形象建構與30年代中國革命之間的密切關聯,將研究視野從文學史範疇延伸到了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等領域,極大地拓展了魯迅研究的深廣度,有助於雙向考察兩者之間的動態關係,在互文視野中將研究論題不斷引向深入。
圖書目錄
序言
緒論
第一章 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中的魯迅
第一節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一 社會轉型與魯迅的艱難選擇
二 斷裂與延傳:“死去了的阿Q時代”
三 “堂吉訶德在中國”與“中國的堂吉訶德”
第二節 在“革命”與“不革命”之間的魯迅
一 “不革命即是反革命”
二 托洛茨基與後期魯迅思想的關聯
第三節 “革命文學”論爭的病症透析
一 “語言暴力”的並置與嵌入
二 “集團化”傾向與“公式主義”
第二章 “左翼魯迅”的形象建構與身份焦慮
第一節 從“啟蒙魯迅”到“左翼魯迅”
一 衝突與融合:魯迅的“向左轉”
二 左翼文學運動的“精神領袖”
第二節 “左翼的魯迅”與“魯迅的左翼”
一 “政黨左翼”的組織化規訓
二 “啟蒙左翼”的個人化理念
第三節 內外夾擊中的左翼旗手
一 “戴白色手套革命”的魯迅
二 遮蔽與敞開:重述“兩個口號”之爭
第三章 作為“革命同路人”的魯迅
第一節 魯迅的認同危機與思想突圍
一 《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之症候式分析
二 魯迅思想的“變”與“不變”
第二節 “發現俄國”與“想像革命”
一 魯迅的蘇聯觀
二 “高爾基在中國”與“中國的高爾基”
第三節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一 “同路人”作家在後期魯迅思想中的投影
二 皈依與疏離:魯迅和中國共產黨的因緣際會
第四章 作為“墮落文人”的魯迅
第一節 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和文學運動
一 “國家統制”與“三民主義文藝”
二 “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
第二節 南京國民政府與魯迅的矛盾糾葛
一 限制與刺激:國民黨查禁制度的二重性
二 文網與鑽網:“戴著腳鐐跳舞”的魯迅
第三節 在夾縫之中求生存
一 《申報·自由談》與魯迅的雜文創作
二 “民國機制”與魯迅的言說空間
第五章 “老將”的錯位:自由主義文人與魯迅
第一節 魯迅和“自由人”及“第三種人”
一 “非近於胖,就近於瘦”
二 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
第二節 作為方法的“魯迅”與“胡適”
一 魯迅和胡適:從同一戰陣到不同營壘
二 互為鏡像的知識分子
第三節 “政治文化人”的批評倫理
一 左翼與政治化思維
二 “亞政治文化”與魯迅的錯位
第六章 都市語境與“上海魯迅”的形象建構
第一節 都市空間與魯迅的職業選擇
一 作為“自由撰稿人”的魯迅
二 租界文化與魯迅的電影生活體驗
第二節 “上海魯迅”的歷史生成
一 魯迅雜文中的“上海書寫”
二 都市壕塹中的“文化散兵”
第三節 “上海魯迅”的建構機制
一 革命性
二 對話性
結語 作為“治癒文學家”的魯迅
附錄一 20世紀50年代文學史著中的魯迅形象
附錄二 “他者”眼中的魯迅形象——以夏志清、司馬長風、顧彬為考察中心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禹權恆,1980年生,河南泌陽縣人。文學博士,信陽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在站博士後。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河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各1項。先後在《魯迅研究月刊》《小說評論》《當代文壇》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