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起義

1922年6月初,貧苦農民張慶率領饑民為反對官紳盤剝在河南魯山舉行了武裝起義,又稱河南“老洋人”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山起義
  • 時間:1922年6月初
  • 別名:河南“老洋人”起義
  • 主要人物:張慶、吳佩孚
人物簡介;,起義過程,起義失敗,

人物簡介;

張慶,河南汝州直隸州人(今河南汝州),因長相酷似西方人,人稱“老洋人”。張慶曾隨其大哥張林參加過白朗起義,起義失敗後率部分人員回到家鄉。

起義過程

1920年前後,河南連年天災,饑民遍地,反動官紳乘機盤剝,加上各派軍閥混戰騷擾,逼得人民起來反抗。1922年6月初,受白朗起義薰陶的張慶,聯合魯山、郊縣兩縣的饑民4000餘人宣布起義,一舉攻克魯山縣城。7月初,又率起義軍向河南西部進軍,中旬占領陝州城(今陝縣),守城的丁寶成率部參加起義軍,接著攻占靈寶和陝西潼關,極大地震撼了統治者。直系軍閥吳佩孚急忙調集部隊進剿起義軍。9月中旬,起義軍在潼關南部作戰失利,退回河南魯山整編,改稱河南自治軍,張慶任總司令,丁寶成任參謀長。下旬,吳佩孚兵分3路會剿起義軍。為擺脫直軍的圍困,萬餘起義軍不到10天的時間打到皖北的阜陽。在東進中,起義軍提出“打富濟貧”的口號,得到沿途人民的回響,又有萬餘人參加起義軍。11月初,起義軍在受到安徽反動武裝攻擊後,撤出阜陽,回師河南,月底到達魯山、寶豐、郟縣一帶,聲威越來越大,給直系軍閥以極大的威脅。
在圍殲難以奏效後,便實施剿撫兼施的兩面手法,一面以重兵包圍起義軍,一面以改編為誘餌進行招撫。年底,張慶接受了招撫條件,將起義軍改編為河南遊擊隊。改編後,大部分將士不滿,要求再次起事和軍閥作鬥爭。在此情況下,張慶一面應付官差,一面擴充和整訓部隊,準備再次起義,1923年4月中旬,張慶率部離開魯、寶、郟地區,前往豫東永城、夏邑、鹿邑、柘城等縣,釋放了各縣被關押的無辜民眾,向地主豪紳籌餉,安撫饑民,控制了豫東一帶。10月,吳佩孚一面令張慶率部前往四川;一面從蘇、魯、豫、皖調集4萬兵力,企圖在軍閥混戰和進軍途中消滅起義軍。張慶識破了吳的陰謀,率部以迅速行動,出其不意地衝出包圍,越過京漢鐵路到達郊縣。起義軍從豫西三出三進,牽制了軍閥近10萬兵力,使得豫、陝、皖、蘇等省的統治者坐臥不安,在中原地區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11月,吳佩孚又調集2萬精銳部隊作為主力向起義軍發動大規模進攻。為避免和軍閥部隊硬拼,張慶率主力突圍南下,經葉縣、方城、泌陽進入湖北,爾後沿鄂豫邊西進,到陝南柞水被阻,又東出龍駒寨(今丹鳳縣),於1924年1月回到郟縣。這次轉戰,雖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損失嚴重,部隊僅剩3000餘人。最後在老爺頂一戰,起義軍損失殆盡。丁寶成見大勢已去,槍殺張慶後率20餘人投降。

起義失敗

魯山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是繼白朗起義後,在中原大地爆發的又一次大規模地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有力地打擊了這一地區的反動統治,再現了中原各族人民不屈不撓和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