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咬尾

魚咬尾

魚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的結構,也叫銜尾式、接龍式,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也是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在我國很多的民歌中體現,比如著名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就很能體現這一種結構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咬尾
  • 也叫:銜尾式、接龍式
  • 屬於: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
  • 例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由來,主要體現,類比理解,

由來

在一些樂器曲中也有體現,比如《二泉映月》 是中國民間盲藝人阿炳華彥鈞)的二胡傳世之作,這首如泣如訴,極富歌唱性的樂曲在音樂界影響頗大。它吸收南一帶的民歌及常錫灘簧的音調,曲調委婉,感情細膩。樂句之間環環相接,連綿不絕,可以說是比較典型的頂真格旋律,即後一樂句的第一音用前一樂句最末一個音,這在民間樂曲中稱為“魚咬尾”。主要體現在《春江花月夜》。

主要體現

魚咬尾主要體現在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中央廣播樂團民族管弦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類比理解

“春風裁剪萬千花,花艷香聞百姓家。家有後園恩賞月,月羞何敢對奇葩。”這是一首“頂真體”體式的《詠春》詩,詩句前後頂接,蟬聯而下,別具一格。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曲調的“魚咬尾”手法與之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