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魏氏準噶爾翼龍
- 拉丁學名:dsungaripterus weii
- 體長:長3.05m 寬1.23m 高0.2m
- 恐龍食物:魚
基本信息,介紹,發現意義,相關研究,藏品信息,
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 魏氏準噶爾翼龍
恐龍體重: 不詳
生存年代: 早白堊世
辨認要決: 不詳
恐龍種類: 翼龍類
介紹
魏氏準噶爾翼龍是大型翼龍類飛行爬行動物。翼首展開約3米。頭骨長,頂部有發達的冠狀脊。 生活在湖泊附近,以魚類和貝類為食。準噶爾翼龍的頭顱骨頂部至喙的中央有一個低的骨狀冠。它的頭及頸部幾乎達1米長。它最明顯的特徵是修長、向上彎的顎骨,在頂部形成一個尖,外形就仿佛是一個會飛的鉗子。顎骨的前端沒有牙齒,而顎骨很有可能是用來從居住的岩石及沙泥灘中間捕捉貝類及蟲。顎骨的後部有像臼齒的櫛,非常適合壓碎貝類的甲殼。 準噶爾翼龍兩翼張開達2米餘,尾短小。是一種處於進化中間型的翼龍。頭很大,頭骨狹長,頭頂有一個冠狀脊。吻部長而尖,像現在的食魚鳥類。嘴裡長著錐形的牙齒,但都集中在頰部,前端無齒。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翼龍,兩翼展開寬達4米,身後留有一條短小的尾巴。當時準噶解剖學盆地還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附近植物茂盛,生活著眾多淡水動物,準噶爾翼龍就在水域上空盤旋,尋找喜歡吃的魚蝦。準噶爾翼龍1963年發現於中國新疆烏爾禾,生存年代為白堊紀早期,體長0.9米,兩翼展開達2.5米。 1963年,一位石油地質工作者將自己在新疆克拉瑪依撿到的一堆骨骼化石擺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楊鐘健研究員的辦公桌上。經過楊鐘健的拼接和鑑定,於是有了中國發現的第一件翼龍化石--“魏氏準噶爾翼龍”。這是收藏於中科院古脊椎所標本館的一件完整的準噶爾翼龍化石骨架。
發現意義
英國《自然》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枚魏氏準噶爾翼龍胚胎化石的出土,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汪筱林與周忠和在此類生物中的新發現,雜誌的專家們評價這枚化石的出現令人激動,它填補了魏氏準噶爾翼龍發育演化史中的一項空白,確鑿無疑地證明了這種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動物,與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中國中生代陸相地層中也發現了12個屬種的翼龍化石,地質時代跨越中侏羅世至晚白堊世。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研究了中國最早發現的翼龍化石,這些化石產自新疆準噶爾盆地吐谷魯群,被命名為魏氏準噶爾翼龍和復齒湖翼龍。準噶爾翼龍為大型翼龍,兩翼展開可達4米。其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了甘肅慶陽的慶陽環河翼龍、四川自貢大山鋪的長頭狹鼻翼龍和浙江的臨海浙江翼龍。
相關研究
在遼西及其鄰區熱河群地層中發現報導了7個屬的翼龍化石,它們與帶羽毛恐龍、鳥類和哺乳類等重要脊椎動物共生,熱河群因此成為最重要的翼龍化石層位。在這些翼龍中,主要為較進步的翼手龍類,包括翼手龍類的秀麗郝氏翼龍、楊氏東方翼龍、準噶爾翼龍、顧氏遼寧翼龍和張氏朝陽翼龍等,喙嘴龍類則包括寧城熱河翼龍和彎齒樹翼龍。世界古生物界將遼西地區看成一座古生物的龐貝城,國外的古生物學家曾經感嘆: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地方像這裡一樣,在如此重要的地質時期,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一億幾千萬年前,這裡氣候溫暖潮濕、河湖遍地,草木蔥蘢,孕育了大量的生物。但由於火山爆發頻繁,導致生物集體、突然死亡,又被火山灰覆蓋沉積,形成化石。因此,科學家們才得以仰仗這些珍貴信息,去探索生命的起源與演化過程。一枚翼龍胚胎化石的出現,還不足以讓人們完全了解這種在地球上生存了1.5億年的遠古動物。對它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研究者們還存在著疑惑與爭論。胚胎化石顯示了翼龍早期發育演化過程中的一些信息,但由於翼龍的骨骼生長速度在幼年和成年期間不一樣,兩位古生物學者因此還不太清楚這隻胚胎中的翼龍長大後究竟屬於哪一科,對胚胎的骨骼形態與發育過程,他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