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思想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思想,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國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的政治思想。隨著東漢大一統的封建統治的崩潰,兩漢經學、讖緯神學左右思想界的狀況被打破,出現了多種政治思想紛然雜陳的局面。

基本介紹

背景,特點,

背景

東漢中平六年(184)爆發的黃巾農民起義,瓦解了東漢王朝。黃巾起義失敗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65年,司馬氏集團發動政變奪取曹魏政權,建立了西晉王朝,於280年滅吳,統一全國。晉武帝司馬炎繼曹魏之後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蔭客、占田、戶調等政治、經濟政策,使門閥士族的政治、經濟特權合法化。門閥士族勢力不斷膨脹,逐漸成為社會的統治勢力。依靠門閥士族進行統治的西晉王朝,只維持了幾十年短暫的全國統一局面,就被少數民族統治者推翻。317年,晉元帝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東晉王朝。此後,宋、齊、梁、陳四朝迭相更替,史稱南朝。北方,則有鮮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相繼建立16個小朝廷,相互爭伐不止。
439年,由鮮卑拓跋氏實現了統一,建立北魏王朝。從東漢末到隋朝再次統一全國,其間除西晉短暫統一外,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近400年。在這段時間內,朝代更迭頻繁,殺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慮夕,社會政治生活異常混亂和險惡。門閥士族勢力結黨干政,生活糜爛,鬥富成風,給社會政治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概況 在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與秦漢時期或法家為主或儒學獨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種學派各持異說、莫衷一是,思想比較活躍,論爭比較激烈,近乎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新格局。

特點

這時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漢代經學已喪失了為鞏固封建統治作論證的功能,儒學獨尊的局面也不復存在。思想家們從先秦諸子那裡尋找思想資料,或舊論新翻,或標新立異,企圖另立政治指導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和“無君論”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生了消極頹廢、遁世遊仙的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玄學思想。基本內容 玄學源於先秦的道家思想和東漢以來的清談之風。魏晉學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過注釋《老子》、《莊子》、《論語》、《周易》等儒道經典,吸取神學目的論失敗的教訓,修補前人理論上的漏洞,在“有”和“無”、“本”和“末”、“眾”和“寡”等問題的辯論中,從世界觀的高度確立了唯心主義的本體論。
他們利用道家思想的“道”,來論證儒家的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實際是以道釋儒,儒道結合,把儒學維護封建統治的原則和倫理觀念玄虛化,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提出的“無為而治”、“名教本於自然”、“以寡治眾”等觀點,適應了門閥政治的需要,成為維護當時封建統治的理論武器。以三國時期的曹操、諸葛亮為代表的政治家,面對分裂割據和社會混亂的現實,主張以法治國,唯才是舉,抑制豪強,發展生產,以實現統一全國的目標。魏末晉初的傅玄繼承先秦儒學,反對浮華虛誕和自然無為,力主振興儒學,用人唯賢,重農抑商,先禮後刑,威德並濟,明德慎罰,試圖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
劉毅大膽批評門閥政治,堅請罷除九品中正制,詆之為“毀風敗俗,無益於化”,“漫主罔時,實為亂源”(《晉書·劉毅傳》)。魯褒作《錢神論》,王沈著《釋時論》,痛責了那些求官買職,奔集勢門,無恥鑽營的勢利小人,嘲諷了當權者貪財好利、揮霍浪費的醜惡行徑。這是當時統治階層中難得的清醒之聲。江統作《徙戎論》,主張徙戎出塞,反映了當時尖銳複雜的民族矛盾。
這一時期,道家思想比較流行。社會政治生活動盪不安,使人們在精神上無所寄託,除了皈依宗教外,還從道學思想中尋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極頹廢思想的影響,奇裝異服,玩世不恭,提倡極端的縱慾主義、享樂主義、遁世主義,《列子》中的《楊朱篇》反映了這種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達生任性,不拘禮法,隱居山林,放蕩不羈。
受道家自然主義思想的影響,三國時期魏國的阮籍作《大人先生傳》,首倡“無君”,提出“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事理”(《全三國文》)鮑敬言提出了系統的“無君論”,指責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會動亂的根源,嚮往無君、無臣的社會。由於連年戰亂,人們的生命和生活難以保障,東漢時興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們的精神避難所。統治者看到佛教“進可以擊心,退足以招勸”(《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讚揚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從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時期佛教廣泛流傳,寺院林立,信徒眾多。佛、道宗教思想成為統治者愚弄和束縛人們的重要工具。特點與意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法、道、佛各種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滲透融合,是這一時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點。
它對於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論和宋明理學的形成,都有一定影響。在學術研究上,思想家們摒棄神秘主義、形式主義的思維方式,轉而注重義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動了本體和現象等世界觀問題的深入探討,開創了新的學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