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富琳,蒸汽、內燃機車設計製造專家。我國早期蒸汽機車設計者之一。長期從事蒸汽機車、內燃機車的研究和設計製造工作,組織領導了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不斷探索內燃機新理論、新技術,培養了大批機車設計製造方面的技術人才。為促進我國牽引動力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主要成就,個人經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魏富琳,1927年3月1日出生於遼寧省旅大市金縣(現大連市金州區),1945年肄業於長春工業大學機電系,後任教於大連聯合中學。1948年調入大連機車車輛廠技工學校任教務主任、校長,後任大連機車車輛廠技術科長、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副廠 長、代廠長,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大連市科協副主席、大連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鐵道部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魏富琳同志是我國機車行業知名的設計製造技術專家。
1955年他組織領導並參與了我國自行設計第一台“和平型”(後改稱前進型)蒸汽機車。在此基礎上又相繼研製“建設型”、“人民型”、“上游型”等10種型號的蒸汽機車,開創了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多種不同用途的蒸汽機車的道路。
1958年他組織領導了由蒸汽機車製造向內燃機車製造的跨躍性實踐,初次設計製造出我國第一台中等功率1470kW(2000 馬力)“巨龍”型內燃機車,為我國鐵路牽引動力實現內燃化增長了信心和膽識。
1974年他組織領導了自行設計製造大功率16V240ZJ型柴油機和東風4型內燃機車,實現了由製造中等功率內燃機車到製造大功率內燃機車的轉變,構建了大連機車車輛廠成為我國內燃機車主要開發和生產基地的雛形。
他先後組織領導了工廠的前三次技術改造。為實現由修理蒸汽機車到製造蒸汽機車的轉變,工廠進行了第一次(1954至1960 年)技術改造,重點是新建、改建廠房和購置、自製設備。為實現由製造蒸汽機車到製造內燃機車的轉變,工廠進行了第二次(1963 至1970年)技術改造,並達到了年產百餘台中等功率內燃機車的能力。為加快我國鐵路牽引動力現代化,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實現由製造中等功率內燃機車向製造東風4型大功率內燃機車的轉變,工廠進行了第三次(1973至1978年)技術改造,實現技術革新、科研成果2萬多項,建成生產流水線、聯動線、自動半自動線60餘條。
1982年他組織了與英國里卡多公司的技術合作,改進工廠設計製造的16V240ZJ型柴油機,並將合作目標制訂在達到世界水平上,於1986年試製出第一台樣機。
魏富琳離休後,特別是在他擔任工廠技術顧問期間,仍致力於工廠內燃機車新產品的開發工作,在工廠研製東風4D型提速機車和CKD7、CKD8A等型號的出口機車過程中,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並親自參加了柴油機的台架試驗,為大連機車車輛廠乃至中國內燃機車新產品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人們的敬佩。
主要成就
組織設計研製蒸汽機車
1954年,大連機車車輛製造廠(今大連機車車輛廠)在魏富琳的組織領導下開始仿製“米卡衣”型蒸汽機車,在改英制為公制及改變材料牌號的基礎上,製造成功第一批ㄇㄎ1型蒸汽機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局部改造,製成了解放型蒸汽機車。為了早日實現我國自行設計研製蒸汽機車,鐵道部決定從機車局和各鐵路工廠抽調60餘名設計、工藝等方面的技術人員,在大連機車車輛製造廠建成了我國鐵路牽引動力的主要設計開發基地。1955年在魏富琳同志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下,開始自行設計研製我國自己的蒸汽機車。他們克服了資料不全,設計手段落後,經驗不足等諸多困難,提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奮鬥口號,在設計中,他們參考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前蘇聯Л型蒸汽機車的設計資料,對鍋爐設計進行了改進,增加過熱面積,使過熱蒸汽溫度達到400℃以上,比“解放型”高50~100℃;對汽缸體採用鑄鋼體,既減輕了重量,提高了強度,還便於維修;安裝了14孔壓油機,採取了先進的集中供油方式;動輪採用箱形雙幅板鑄鋼輪心,既減輕重量,又增加了強度,而且均重塊無需灌鉛,並節約了有色金屬;煤水車有四軸及六軸兩種,煤水櫃和底架均為焊接結構。機車上裝有加煤機、風動搖爐裝置、自動調整楔鐵裝置以及自動記錄的速度表;司機室為密封式,並設有燒水、熱飯等裝置。這些設施不僅改進了機車的技術性能,而且也改善了乘務人員的勞動條件。他們硬是靠著一股為國爭光,立民族工業志氣的精神,完成了中國人民的世代夢想,於1956年9月18日自行設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和平型”(現稱為前進型)蒸汽機車。1957年在魏富琳同志的親自參與主持下,總結借鑑了“和平型”蒸汽機車設計研製的成功經驗,又自行設計試製成功“建設型”蒸汽機車。該機車的計算供氣率、最大機車功率、機車總效率、過熱蒸汽消耗量和金屬消耗量等主要性能都有了較大改善,機車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達到了較先進的水平。“建設型”蒸汽機車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仍是我國幹線貨運蒸汽機車的主要機型之一。隨後的十幾年裡,他組織領導工廠的科技人員走“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產品發展道路,相繼設計研製成功了“人民型”、“紅旗型”、“上游型”等10種型號的蒸汽機車,為我國自行設計製造蒸汽機車開闢了成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期研製內燃機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研製我國中等功率及大功率內燃機車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世界鐵路內燃化步伐不斷加快,我國鐵路運輸的迅猛發展對牽引動力現代化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從這一客觀實際出發,按照當時的國情國力,他組織和領導我國第一台中等功率1470kW(2000馬力)“巨龍”型內燃機車的設計研製工作,並獲得了寶貴的經驗,為中國內燃機車的發展開創了道路。1960 年負責組織東風型內燃機車的改進設計及工藝準備工作。1962年領導了東風型機車的試製、試驗及生產準備工作,使工廠能順利在1964年下半年停止蒸汽機車的生產並轉入批量生產東風型內燃機車。1965年至20世紀70年代,他組織領導了東風4型大功率內燃機車的設計、試製、試驗和攻關改進工作。
在我國由蒸汽牽引轉為內燃牽引大討論的過程中,他積極主張先仿製後研製的方針,被實踐證明是適合我國國情,有效加快我國鐵路牽引內燃化速度的正確途徑。在他的領導下,20世紀50年代末工廠就仿製了“10L207E型柴油機”,進行了我國自行設計製造內燃機車的大膽實踐,生產了我國第一台1470kW(2000馬力)的“巨龍”型內燃機車。借鑑“巨龍”型內燃機車設計製造的成功經驗,使工廠能夠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順利實現了東風型內燃機車的批量轉產。並在東風型內燃機車的基礎上,他又組織設計研製了16V240ZJ型中速柴油機和裝用這種柴油機的東風4型內燃機車,並在1969年試製出第一台樣車。但是,該車在整個設計研製中,由於實踐經驗少,對大功率柴油機的客觀規律認識不足,雖然16V240ZJ型柴油機按UIC標準進行了100小時可靠性試驗和500小時的耐久試驗,東風4型0001號和0002車線上路上進行10萬公里的運用考核,都沒有暴露出重大的質量問題,但是,在運用中,卻暴露出大量的問題。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新的機型需要在運用中不斷暴露問題,不斷改進,也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才能逐漸成熟。挫折和失敗曾一度威脅著東風4型機車的生存,否定意見此起彼伏。面對著東風4型機車的生死和大連機車車輛廠產品方向如何發展的重大問題,他領導工廠分析了國內外不同的運用條件和新產品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中發現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運用條件是非常苛刻的,機車負荷率很高。歐洲國家用2~3馬力拉1噸貨物,而我們的機車拉1噸貨物不到1馬力。這也是我們的機車產生機破、趴窩的最直接原因,是我們今後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如果草率地否定這種機車,把它打入“冷宮”,不但沒有找回經驗,還會延誤內燃化的進程,拖國民經濟發展的後腿。觀察國內外每種新機型的發展軌跡,都是在逐步完善、不斷改進的基礎上成熟起來的,世界幾大知名機車製造公司也不例外。借鑑成功經驗,工廠統一了認識,堅定了必勝信心。鐵道部領導也對工廠堅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1977年他組織領導了對東風4型機車和16V240ZJ型柴油機的“上下結合、內外結合”強化質量攻關改進工作。從連桿螺釘、連桿、齒輪機體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改進試驗。經過不斷的開發研究,在結構、性能、可靠性、經濟性等方面,掌握了大量的有價值的技術數據,並將其集中運用在攻關過程中,實現了柴油機的升級換代,開發出了16V240ZJB型柴油機,並裝於東風4型內燃機車,使其各種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機車也開始在鐵路運營中站穩了腳跟。1978年3月鐵道部在大連機車車輛廠對16V240ZJB型柴油機進行了部級鑑定,結論是:“鑒於16V240ZJB型柴油機生產圖紙、計算資料、技術檔案和工藝檔案基本齊全,已初步具備了生產條件,可以初步定型,投入小批量生產”。1982年12月,研製成功東風4B型內燃機車,該機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在經濟性、動力學性能等方面接近國外先進國家同類產品水平。1986年被國家列為替代進口產品,每年為國家節約上億美元外匯。1988年1月被評為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這是我國機車產品中唯一金牌產品。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更加煥發了技術青春,在他的領導下,工廠確立了“科學求實、技術立廠”的指導思想,實行“生產一代產品,試製一代產品,研究一代產品”的滾動開發戰略,進一步加快了東風4型機車升級換代的步伐。他多次到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考察,學習交流國外先進經驗。從1982年開始,他組織了與英國里卡多公司的技術合作,改進工廠設計的16V240ZJ型柴油機,並提出達到世界水平的合作目標,即在UIC標準狀態下,柴油機功率達到2940kW(4000馬力)。合作分6個階段執行,全部內容包括設計、模擬計算、部件選型、技術設計、有限元分析計算、施工設計、配件訂貨、單缸機和多缸機試驗等。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1986年1月投入試製,並於年底試製出第一台樣機,這就是我國第三代內燃機車的動力裝置——16V240ZJD型柴油機,該機於1988年正式通過了1150小時的性能、可靠性、熱衝擊、超負荷等試驗,試驗表明,16V240ZJD型柴油機已達到了當代世界先進水平,有效地縮短了我國機車車輛工業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對我國鐵路牽引動力的快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領導和組織下,工廠還研製成功了高原機車、重在線上車、東風5型機車和GKD1型機車。
注重技術改造 增強企業發展實力
為加快我國鐵路牽引動力現代化,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實現由製造中等功率內燃機車向製造東風4型大功率內燃機車的轉變,他組織領導了工廠前三次的技術改造,其中重點組織領導了工廠的第三次技術改造工作。這次技術改造主要依靠工廠自己的力量,國家投資308萬元,自籌資金2473 萬元,新建擴建廠房12849m2。共實現技術革新、科研成果2萬多項,其中自製專用設備1300多台,改造老設備400多台,建成生產流水線、聯動線、自動半自動線60餘條。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工廠研製的“65”水爆清砂、1000A風冷平板型矽整流元件、柴油機機體數控組合工具機、CO2氣體保護焊機等4項成果獲優秀科技成果獎。6年間累計實現利稅26742萬元,是國家投資與自籌資金總額的9.6倍。這次技術改造,使冷熱加工、機車和柴油機組裝以及後方系統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有效提高了生產能力,達到了年產100台大功率內燃機車的生產水平。
他在工廠幾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中,曾多次親自組織和領導了自製專用設備,改造老設備、自製流水線、聯動線及推廣“四新”成果等,並在全廠廣泛推廣數控、程控、計算機等先進技術,在工廠電子計算機的層次構成、系統配置等方面,他親自參與技術考察和可行性分析。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選用了美國DG公司的MV2000主機及其網路系統,使工廠3個層次逐步進入全面的計算機輔助管理階段,CAD和CAE等方面的實際套用也逐步全面推開,達到普及套用的目標,既可縮短開發周期,又可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為工廠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積極倡導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
魏富琳對技術的追求孜孜不倦,他率先垂範,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積極推廣和引進新技術。在鑄鐵曲軸方面,他大膽探索,突破常規,從曲軸的用料配比、金相結構、溫度控制、澆鑄工藝及性能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論證和實際試驗,研製成功球墨鑄鐵曲軸,這不但是我國大功率柴油機曲軸的首創,就連外國人也覺得不可思議。其性能可以與鋼軸媲美,而且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在柴油機氣缸套表面性能處理方面,他積極主張雷射淬火的處理方法,比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表面氮化處理方法,減少污染,降低成本。實踐證明,耐磨性能大大提高,氣缸套破損率大大降低,社會效益十分可觀。在20世紀60年代,工廠冷加工系統的技術改造中,他提出的用計算機控制工具機加工,在國內史無前例,可以說是在我國的機械行業推廣使用數控工具機的最早的單位之一。不但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而且將加工製造工藝水平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個人經歷
1946-1948年 大連聯合中學教師。
1948-1950年 大連機車車輛廠技工學校教務主任、校長。
1950-1953年 大連機車車輛廠技術科長、總設計師。
1953-1978年 大連機車車輛廠副總工程師。
1978-1981年 大連機車車輛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81-1983年 大連機車車輛廠副廠長、代廠長。
1984-1990年 大連機車車輛廠技術顧問。
1990年12月 離休。
主要論著
1 魏富琳,鄒振明.機車用240ZJ系列中速柴油機的發展和成果.第十屆全國大功率柴油機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內燃機學會,1991(11)
2 魏富琳.東風4型內燃機車的發展歷程和體會.迎接二十一世紀機車搖籃發展戰略研討專題論文集.大連:大連機車廠,1999(9)
3 魏富琳.認清發展形勢,採取有力措施,堅決扭轉機車車輛生產的被動局面(在鐵道部機車車輛工業騰飛研討會上的發言).中車公司企協通訊,1985(10)
4 魏富琳.創建新企業文化芻議(在工廠企業管理年會上的報告).中車公司企協通訊,19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