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出版作品,走進“海風閣”,藝術之路,
簡介
魏傳義(1928.5—)別署川一,生於四川達縣。早年就讀於四川省立立藝術專科學校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歷任四川美術學院教務處長,四川省詩書畫院副院長,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碩士導師。現為福建省人大書畫室副主任、福建省美術家協會顧問、福建省美術教育研究會會長,福建省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廈門書畫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務院頒發特殊榮譽證書和津貼。主編出版了《藝術教育學》專著、《魏傳義藝術》專集、《魏傳義畫集---中國花鳥畫選》、《海風閣詩稿》和《中國書畫入門》VCD光碟。他已被列入《中國當代新文藝大系》、《中國美術年鑑》、《中國當代美術家光碟》、《中國當代美術家作品集》、《中國著名國畫家百人作品選》等. 多種典籍。作品有《綠竹幽徑》、《春暉》、《紅梅圖》等。
出版作品
作品被國內外十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出版有《蕭平書畫集》、《筆墨春秋—蕭平書畫集》、《蕭平書畫精品展圖錄》、《蕭平繪畫小品選》、《蕭平書法冊》、《山水畫傳統技法解析》、《人物畫傳統技法解析》、《花鳥畫傳統技法解析》、《龔賢研究》、《倪雲林研究》、《陳淳》、《龔賢》等書畫冊和專著。
走進“海風閣”
中國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博大而精深,非下真功夫,苦功夫窮其一生之心血,精力而不能望其項背,而要成大家,成大名,成就事業都必是大天才下真功夫。因為“家”和“匠”的區別,就在於創新和發展,沒有創新就談不上繼承。
著名國畫藝術家魏傳義教授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油畫家,正是上個世紀50年代中央美術學院馬克西莫夫(前蘇聯著名油畫家)油畫進修班的學員,他在油畫、國畫、書法、藝術教育諸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魏教授的成才歷程有什麼可供借鑑的經驗?
久仰著名國畫藝術家魏傳義教授的大名 ,前往“海風閣”採訪時,記者一直在想這樣一位知名老藝術家是否難以接觸?然而在與著名國畫藝術家魏傳義的一番長談中,記者發現,這位溫文爾雅的老人非常謙遜,他一直對記者說自己不是什麼人才,而是普通的“鋪路石”,把精力花在藝術教育上,取得一點成績而已。但是,熟悉他的藝術界同行都說:“這位老人很不簡單,他的成都經歷引人深思。”
藝術之路
油畫遇前蘇聯名師面授
前蘇聯著名油畫家馬克西莫夫教授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我國政府邀請來華教學的外國專家。1955年至1957年,他在中央美術學主持了油畫進修班“馬訓班”的教學。當年“馬訓班”集中了新中國第一代最優秀的中青年油畫家,其學員成為後來中國油畫界的橋樑,他們中有:靳尚誼、詹建俊、侯一民以及魏傳義等人。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對發展油畫藝術非常重視,那時,中國與蘇聯關係不錯,文化部就委託外交部請“老大哥”“幫這個忙”,對方幾番挑選,最終確定由兩次“史達林獎金”獲得者馬克西莫夫教授負責這個訓練班的教學工作。這個班可不好考,全國幾個重點美術院校和美術創作室共保送36個尖子到中央美院進行考試選拔,最後擇優錄取了21人,魏傳義教授很幸運地成為其中之一。
魏傳義教授清楚的記得,這個訓練班考試先考油畫、素描等專業課,複試則要考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最讓魏傳義教授緊張的是還得考蘇聯共產黨黨史,對魏傳義教授來說,這門課可是完全沒學過的。於是,魏傳義教授只好重點突擊這門課,通讀教材一遍後,魏傳義教授自己再圈出重點,結果考試的時候,還真考到了其中的兩個重點;最後一關是口試,由馬克西莫夫親自擔任考官,魏傳義教授第一個考試,回答了4個問題,每個問題都對答如流,馬克西莫夫對教授說:“他答得很好,我不問了。”
馬克西莫夫在中國兩年多的時間裡,創作了幾十幅極具特色的肖像畫和風景畫,成為當時中國罕見的由歐洲專業油畫家新手完成的作品。他用一年時間解決了魏傳義教授他們的色彩與素描問題,然後又用一年半的時間,重點輔導學生完成畢業創作。學員們在馬克西莫夫教授的指導下,由石膏到人體、由素描到油畫、由室內作業到外光訓練、由構圖草稿到完成創作,系統、全面地接受了油畫技法的培訓。
魏傳義教授當年是副班長。他說,馬克西莫夫教授是他一生影響最大的老師,他帶來了俄羅斯完整的油畫教學體第,並在教學中融入了獨特方法。1957年,魏傳義教授的畢業創作《歇晌》和習作《街道》等多幅作品參加油畫訓練班在中央美院展出,《歇晌》還在《人民日報》發表。正因為著魏傳義教授的十分刻苦勤奮,才取得讓人感佩的成績。
每天多學三個小時
當年要進“馬訓班”,必須經過極其嚴格的篩選、考試,魏傳義教授為什麼能夠入選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1928年5月,魏傳義教授出生在四川達縣一戶窮人家裡。他的父親是一上小商販,艱辛的生活,使他積勞成疾、體弱多病,而母親在魏傳義教授三歲那年去世了。年幼的魏傳義教授在大雪天裡,連雙鞋子都沒有,單衣赤腳凍得手腫耳爛。然而在這個貧困家庭,魏傳義教授發現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家藏的《三稀堂法帖》和《芥子園畫譜》。那揮灑自如的書法和意境深遠的國畫,讓魏傳義教授好奇而又著迷。一有空閒,他便照著柳公權和黃庭堅的字帖練習,慢慢領悟出“柳骨黃勢”之妙。
1941年,魏傳義教授國小畢業,可貧寒的家境卻無法供他繼續讀書。懂事的魏傳義教授深知父親的無奈和痛苦,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學業。他向同學借了路費,瞞著家人,偷偷跑到縣城,報考了公費的達縣簡易鄉村師範學校,並考取了第一名。
魏傳義教授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晚上寢室關燈,他等同學們睡後,悄悄溜到教室,關緊門窗,用燈罩罩住煤油燈,孤燈黑夜中複習兩個小時;早上又比別人早起一個小時溫習功課;課餘時間和節假日都用來揣摩和練習字畫。“一寸光陰一寸金”,因學習刻苦,師範四年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國畫愛受教多位名師
有人講,書如其人,言為心聲,魏傳義教授早已地知天命之年。
在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的五年時間,魏傳義教授在中西繪畫和套用藝術等方面打下較為廣泛的堅實基礎,李有行先生的水彩、水粉畫、白徵明先生(比利時油畫家)的油畫,以及比晉吉、何方華先生等人,都對他產生較大的影響。
1952年,魏傳義教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魏傳義教授患上了白血球減少症。他除了堅持帶病工作外,一有空閒他就博覽詩詞文史及中外畫論,操習中國書畫及篆刻。
魏傳義教授說,對一個畫家來說,野外寫生和飽覽群書是同樣重要的。他經常帶學生到野外寫生,體驗生活。1959年他赴貴族省江界河收集有關紅軍長征渡江素材,創作了軍史油畫《強渡烏江》;1965年他到西藏去繪製壁畫、寫生;1966年去大渡河考察寫生時,曾在激流中遇險沉船,魏傳義教授經常坐船往返於長江三峽、武漢、滬寧等地,參觀寫生;到各地觀察荷花,按不同季節拍照,吸取生活營養;直到2004年6月魏傳義教授已76歲了,仍然到新疆參加“全國著名國畫家關愛新疆助學扶貧採風活動”。他認為藝術的源泉在生活,就像他曾在一首詩中所寫的:“來自生活中,心源一脈通。畫到天真處,方奪造化功”。這幾年,他不畏高源缺氧,到西藏、青海、內蒙古等採風,走近大自然、貼近生活以充實自己,開闊胸襟,在藝術上不斷求索,推出力作。
教學創作相互促進
在師範畢業紀念冊上,張風竹曾給魏傳義教授留言道:“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
魏傳義教授有豐富的藝術教育經驗,他曾長時間任教於四川美術學院,以其深厚的油畫功底輔導學生油畫創作。1982年,他指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77級羅中立、程叢林等18個學生畢業創作,他們衝破重重束縛,創造了一批有真情實感的現實主義油畫作品,震動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畫壇。